《心灵奇旅》:一场“形而上”的冒险之旅
2021-11-12戴菲
戴 菲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世界观解析——灵与肉的创新构建
影片构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新世界“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也称作“灵魂培训学校”。要构建令人信服的虚拟世界,就必须找到其与现实社会的对应关系。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是,人在出生之前的灵魂要经过培训,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敏感、好奇、自恋、冒险,每个灵魂的成分都不同。对于人类的天性一直存在“白板说”和“天赋说”两个理论学说,“白板说”认为人生下来白纸一张,所有的性格都是后天形成。“天赋说”则认为我们的灵魂、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已经编码进了我们的基因,“人类心灵是一块有纹理的大理石”。显然这个故事从“天赋说”找到了理论支撑,以此作为基石,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呼应的想象的时空。
“生之来处”的世界里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芸芸众生的灵魂,第二种是管理者,第三种是灵魂导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像打通关游戏一样,灵魂通过导师的帮助,最终的目标是寻找生命的“火花”(spark),集齐徽章,才能获得去往地球成为人的资格。为了寻找生命的“火花”,“生命大厅”(the hall of everything)里拥有各种生命体验,绘画、音乐、舞蹈、烹饪、运动,应有尽有。我们对这样的游戏规则并不陌生,它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挪用,把今生挪用到了前世。
“生之来处”的世界里还有一个“灵界”(the zone)的存在。有两种灵魂在这个世界游荡,一种是进入忘我之境的灵魂,比如帮助主角回到地球的“风之月”,而他的肉身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只是个在路边转广告牌的小丑。另一种是被执念所困的灵魂,比如只关注交易的基金经理,整天对着闪灼的屏幕和数字抓耳挠腮,上蹿下跳。进入忘我之境的灵魂和被执念所困的灵魂其实非常接近,因为过于忘我可能也是我执的一种。而主角乔正是一个忘我的灵魂。“灵界”与真实世界是打通的,借由“走神”的间隙,灵魂可以重新回到肉身,乔和二十二正是借此回到地球开启了冒险的旅程。
在处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的时候,“生之来处”也建立了一个基本逻辑,因为肉身与灵魂的分离,灵魂丧失了入口,现实世界的体验并不能完全挪用到前世。比如说,灵魂是品尝不到味道,闻不到气味的,一切都是抽象概念上的体验。灵与肉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上各流派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伊壁鸠鲁派,更强调个人的肉身感受,跟着感觉走,后发展成为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与之相对的斯多葛学派,强调灵魂理性的重要性,灵对肉的规训,后发展成为禁欲主义。无论是伊壁鸠鲁派或斯多葛学派,灵与肉都是一种冲突的对立。而后黑格尔提出灵魂与肉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是一种理性作用的结果。影片在处理灵与肉的关系时,并没有简单的将肉身看成一个容器,而是强调肉对灵的反作用力,失去了肉身的灵魂(二十二)并不能体会到生的意义,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反观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简便,而这也导致了完整生命体验的缺失,语言代替了行动,思维代替了实践,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不失为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对身体回归的呼唤成为一种时代强音从影片中传递出来。
二、视觉风格解析——降维视觉的奇观想象
影片在视觉构建上对现实世界采用了三维动画的表现手法,而“生之来处”的世界采用了三维与二维结合的动画风格,即使是三维的部分,也是简化的版本(更少的色彩,更简单的线条),这与主题涉及从肉身(三维)到灵魂(二维)的降维表现相得益彰。影片的质感也因此变得丰富,从“生之彼岸”跌入“生之来处”的时空里,更是揉杂了几种不同风格的二维动画风格,也给予影片奇观展示的空间。
“生之来处”的场景设计风格清爽,蓝色调为主,线条简练,笼罩着一层光晕,有一种天堂般神圣轻盈之感。除了博物馆,书店等建筑物,其他的元素都是抽象的山丘,树木,光晕,粒子,是对现实世界的极简化处理。“生命大厅”的场景,物品是没有颜色的,灵魂在这里与潜在的兴趣互动之后才会出现颜色,也表现了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渐变过程。而与之对应的纽约城市造型,是典型的写实主义的三维动画,刺眼的光线,车水马龙的嘈杂,与“生之来处”的世界形成强烈对比。一个写意,一个写实。
人物的形象上,灵魂的造型是三维简化版的蓝色渐变小人,通体发光。而管理者,则以线条的形式表现,与毕加索画中的经典造型相似,他们可以随意地变化造型,而当管理者来到现实世界的时候,直接变成了流动的线条,隐身在广告牌、红绿灯里,充满了巧妙的想象力。导演彼特·道格特在采访中谈道:“动画师用简单的钢丝折叠勾勒出他们的外形,只有简单的线条,中间是空的,给人一种立体感,每换一个角度都稍有变化。这让我们觉得很特别又有创新性。”这一独特的视觉设计也体现了一种从二维到三维造型转变过程中的可能性。
三、人物解析——意义焦虑下的两级表现
影片中,灵魂二十二号是众多灵魂中最难搞的一个,有许多人类的优秀灵魂导师试图帮助他,包括甘地、林肯总统、拳王阿里,特蕾莎修女等等,但她始终找不到生命的火花,顽强抗拒前往地球成人。灵魂“二十二”的符号有什么象征意味?一种解读源自中世纪的塔罗牌,塔罗牌一共有二十二张,象征着人一生的旅途。另一种解读是她象征着二十二岁左右的都市青年人,是丧文化的代表,尽管博学多知,却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她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遁世的态度。严肃的思想可以拿来娱乐,伟大的思想随意嘲弄,而解构背后带来的却是价值观的虚无,不在乎的态度后面实则是对生活的恐惧。
维多克的存在主义著作《追寻生活的意义》里有这样的分析,“意义疗法所谓‘矛盾意向法’的技术基础源于以下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另一方面,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二十二与乔正是对人生意义焦虑下的两个典型人物。
与二十二“不在乎”的人生态度相比,主角乔却是对人生的意义“太在乎”。乔坚信爵士乐就是他生命的火花,只有实现他的梦想人生才有意义。他一心要回到地球赶上那场决定他人生的演出,但当他终于表演完之后才发现,他一直追逐的梦想变得虚无。为梦想努力的乔做错了什么?难道我们不是从小一直被教育要拥有梦想,人生才能有意义吗?这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式的发问。乔的问题是陷入害怕人生可能“无意义”的焦虑和恐慌之中而变得偏执,乔执着于成为一名爵士乐手,认为获得掌声和名望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而做一名中学音乐老师,有稳定的生活,追逐爱情,珍惜家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无意义”。因此乔是一个存在主义意义上无法获得自由的人,一个被生命意义绑架的人。引用电影中爵士女乐手恰如其分的比喻,鱼儿一心要去大海,却不知道自己已然身在水中。
通过一场地球冒险之旅,二十二最终找了生命的火花,拥有了前往地球的资格。而乔也从梦想的幻灭中领悟到生存本身的意义。“当你想活的时候,就有了生命火花。”这颇带有神秘色彩的阐述实际上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表达。就像是不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虽然知道人生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旅程,但是沿途的风景依然美好,只要活着,就有意义。
四、意识形态解析——自西向东的价值转向
在面对人生意义的问题上,乔与二十二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乔一心追梦,希望通过爵士乐成名,实现阶级越迁,可以说乔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而二十二采取了消极遁世的态度,是东方出世哲学的另一种极端。二者在这一趟地球冒险之旅中都经历了人物的转变,二十二从一个自闭的人变成了一个开放、热情、有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而乔在实现梦想之后,产生了巨大的虚无感,这背后隐含着美国梦的幻灭,继而领悟出“活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而在乔的人生片段闪回中,他也领悟感到了自己一直以来以自我为中心,对身边的人缺少关注,继而领悟到为他人而活也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这亦可以看作是对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二十二在离开地球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看着天空飘落在手心的一片树叶发呆,这个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乔在二十二走之后也经历了同样的情景。这是一个颇具东方禅意的美学表达,暗示着对生之眷恋的顿悟。树叶的意象符号在中国文化里有许多美学表达,诸如“一叶知秋”“一叶障目”“落叶归根”等。而乔最后关于“活在当下”和“珍惜每个瞬间”的独白更让故事具有东方气质。除此之外,主创还在故事里植入了一些东方元素的符号,比如管理者杰瑞在统计亡灵数字的时候用的是算盘。又比如二十二最终飞向地球的画面,是对着亚洲的方向。这也流露出在当今美国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曾经坚而不摧的美国梦的主流叙事持有悲观态度,转而对东方文化向往的一种隐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