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戏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1-11-12蒋凌霞
蒋凌霞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36)
一、研究背景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真正激发出振兴的动力。
而在振兴传统戏曲政策方面,2015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2016 年10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广西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广西戏曲艺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2019年10 月,柳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印发了《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要积极支持柳州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和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侗戏是侗族聚居区一种常见的地方传统戏曲,它以侗族居住地区的农耕稻作经济为基础,是侗族农耕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蕴含了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学术界有关侗戏的研究大体以20 世纪80 年代为分界线,80 年代以前研究比较零星分散,主要集中在对侗戏剧本以及音乐的探究方面;对侗戏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从80 年代初期才算真正开始,主要涉及侗戏史略、剧目、剧本、音乐、表演、戏台、戏联、大事年表和人物表等内容,在侗戏的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研究较少。以文化传承本身为视角,将对侗戏的研究放置于振兴传统文化的背景当中,对其在新的环境和新的背景下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戏曲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侗戏发展现状
目前,侗戏生存、保护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和经济变迁加快,传统侗族文化繁衍区不断缩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为交通、信息闭塞,侗族民众生活在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他们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当然也没有过多的生活愿望,吃饱穿暖成为主要的奋斗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信息进入这一区域之后必然会产生新的思想,在新思想的指引下,侗族民众的眼光会慢慢转向外界,这就使得传统侗族文化繁衍区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对侗戏自身价值的宣传力度不大,无形中也增加了保护难度。侗戏虽然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和继承工作,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
侗戏的内容涵盖面广,涉及民俗、社交礼仪等诸多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侗戏是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可谓老少皆宜,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村寨里的年轻人因为外出求学或务工等因素离开这些文化的生存地之后,不少侗戏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而今,许多老戏师相继谢世,以及许多技艺精湛的老戏师由于年纪较大难以继续表演侗戏,而年轻人学习侗戏的较少,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唱传统的侗戏,会唱的人大多在40 岁以上,导致侗戏表演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年轻人中几乎没有什么人愿意听侗戏了。在访谈过程中,这些戏师都表示他们曾经是十里八乡崇拜的对象,当时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更没有网络、手机,在走亲访友、逢场赶集、交朋结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这些辉煌早已成为历史。
当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外出求学、务工等现实问题相遇时,年轻人通常更愿意通过求学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些年轻人在学业水平不能再继续提升时,更乐于外出务工,而不愿意再回到父母的那种生活状态。随着侗族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相当数量的老人也“被进城”,他们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随着子女进入陌生的城市生活。这些老人中间,有一部分便是民间戏师。在这个过程中,侗族传统文化也在慢慢淡化。
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根基之一,保护和传承侗戏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侗戏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要使其得到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因此,搞好侗戏活化、探索侗戏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路径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侗戏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探索
(一)开展侗戏基础数据采集
一是加大对侗戏及其传承人的普查力度。进一步加大普查力度,从县、乡镇、村寨出发,更深层次地开展侗戏及其传承人的普查工作,某些侗寨目前尚未有获得侗戏传承人资格的民间戏师,他们也一直在努力传承侗戏,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认同。
二是对全县所有乡镇流传的重要侗戏进行调查和登记,掌握全县重要侗戏的基本数据、历史信息和演出状况;对全县所有乡镇的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未列入代表性传承人的民间艺人进行调查和登记,掌握全县侗戏表演民间艺人的数量、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受教育状况;对全县从事侗戏表演的戏班进行调查和登记,掌握全县侗戏戏班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对经典侗戏、侗戏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性表演选段进行集中拍摄和录音录像。通过基础数据的建立和分析,发现乡村和行业中侗戏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得到保护的传统侗戏剧本和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进行建档立卡,为有效落实国家保护非遗的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侗戏流传村寨的重要侗戏曲目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包括侗戏名称、编剧、首演传承人(艺人)、剧本、剧照等信息,通过采访录音、剧目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对侗戏传承人(艺人)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包括传承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学艺年代、学艺师傅姓名、徒弟姓名、学艺经历、主要演出剧目、表演特长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级别、获得时间、所在戏班情况等信息,通过录音、录像、经典视频进行记录。
(二)建设侗戏传承基地,以公益文化活动为载体普及侗戏知识
为使侗戏在流传区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在相关侗寨建设侗戏传承基地。本着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侗戏、会唱侗戏的理念,依据传承基地的建设标准,选取侗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承人作为传习老师,营造侗戏教学良好氛围。
为传承好侗戏这一活态的珍贵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可以推出系列公益文化活动。采取预约巡演的方式,陆续走进企业、学校、社区、机关等,通过戏曲表演、知识问答、戏曲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普及侗戏知识,宣传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侗戏的传承提供“土壤”和“养分”。
(三)以人为本,加大对侗戏人才的培训力度
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保护的主体,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都离不开相关人才。在侗戏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人既是侗戏得以传承的基础,也是侗戏得以传承的载体。在传承侗戏的过程中,对侗戏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承侗戏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免费的侗戏培训班,让侗戏在侗族地区得到广泛有效的普及和宣传,由相关文化部门开设侗戏免费培训班,培养一批传承、保护、发展侗戏的骨干人才,提高参训学员对侗戏社会、文化和音乐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能学、能唱、能传、能带,肩负起保护传承侗戏、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培训中,学员们可以学习侗戏经典曲目,掌握侗戏的基本唱法和表达方式,学成后可以积极地到村屯、文艺队中传唱。同时根据需求针对性地开设培训班,让侗戏培训走进深山,走遍侗寨,让侗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后继有人。
(四)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推动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侗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侗戏又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戏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加强对侗族地区戏曲文化的宣传,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动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6 年,侗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走出大山的漫漫长路正是不断宣传、挖掘的过程。与此同时,针对侗戏的特点,加大宣传力度,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结合侗族其他传统习俗,予以合理推介。
(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侗戏活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长远而重大的决策,要持续推进到2050 年。相关政策指出:“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在侗戏重点流传村寨,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侗族文化、侗族村寨景观进行融合,不断丰富特色乡村旅游内涵,结合侗族村寨其他传统民俗,共同打造具有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侗族村寨旅游精品,这样可以提高侗族戏师的表演积极性,丰富当地村寨侗民的收入结构,留住村民建设乡村,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产业建设相结合,实现侗戏的活化和再创新,赋予侗戏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