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艺校”平台推动基层文化均衡发展探析
2021-11-12张一彦
张一彦
温岭市文化馆
一、“乡村艺校”公益培训品牌创设目的和契机
1.文化发展“均等化”趋势和资源下移。
随着群众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逐步完善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对基层文化宣传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2.“书香”品牌公益艺术培训经验支撑。
温岭市文化馆先后与市直机关党工委、太平街道办事处合作,相继推出了面向政府机关职工的“书香机关”和面向太平街道14个社区市民的“艺飘社区”两大公益艺术培训品牌。通过长期的业务观测和民意调查,两大品牌根据自身受众、场地环境的不同,探索出了符合各自定位的课程设置、教师人选及授课方式,在文化普及、团队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这为“乡村艺校”在基层快速全面地铺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乡村艺校”公益培训品牌创设过程
1.实地调研和走访对接。
“乡村艺校”培训开展面临的地域性差异比较突出,不同镇(街道)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师资力量、文化需求、地域特性等都不尽相同。每个“乡村艺校”培训点开设2个门类以上艺术课程,鼓励打造开设4个门类以上艺术培训课程的“示范点”。
2.师资专家库的建立。
温岭市文化馆专门设计了一个“乡村艺校”授课教师登记表,通过镇(街道)文联、文化指导员熟知团队、社会培训力量等,以行业推荐或个人自荐方式,快速建立起一个以“本地居住”形态为主的师资专家库。
3.报名平台的设立。
专门搭建“乡村艺校”学员报名和教学管理数字平台。根据16个镇(街道)预先上报的开课计划及特色课程,在平台上公布教学课程、教师资源和培训地点等供学员自由选择。想要报名的群众,只需关注“温岭文化”微信公众号或在全市文化礼堂宣传栏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报名界面即可报名。
三、春季学期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效
1.基层文化活动氛围盘活。
打破传统文化馆、文化站孤岛运行、单打独斗的格局,通过各镇(街道)和专业协会推荐、文艺人才个人自荐等方式,鼓励中小学、培训机构教师、文联各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加入到“乡村艺校”师资队伍中。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文体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发挥特色优势开展艺术普及工作。
2.团队建设和相关成果转化。
随着活动开展的不断推进,其筛选效益将逐步明显,部分有基础的学员在各个门类授课老师的带领下,会形成一些交流频繁、配合默契、结构稳定的团队,在完成最基本的学习成果展演外,还能在配合中心任务宣传、文化走亲、全市第三届农村文化礼堂艺术节之“我们的礼堂”系列活动等各级相关文艺赛事选拔等方面产生连锁效益,提升“乡村艺校”文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文旅融合产业促进。
“乡村艺校”活动在选择培训点时,特别注重“文旅融合”新形势,积极探索基层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新途径。通过乡村文化大使工作室、非遗传承工作坊、跨地区文化创作基地等形式进驻各类旅游空间,为游客提供学习分享、互动交流、创业交友的多元化服务,结合“乡韵·乡愁”乡村文化旅游推广体验活动,从而增强本地旅游生态圈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
四、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对策建议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从开设课程来看,主要集中在排舞、戏曲、拉丁、声乐等门类上。一是管理方对当下热点艺术,比如文学、电影、动漫、等潮流门类的相关专业人才的了解不够,没能第一时间筛选出相应的师资力量;二是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形态相对来说还比较陈旧,更多局限于门槛低、好上手的参与意向。
2.培训人员管理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村民对本次“乡村艺校”公益培训的活动性质认识不足,抱着凑热闹心态,随意报名,开课后又无法保证出勤率;二是管理方的宣传发动和群众的接受映像存在偏差,部分文化礼堂培训点村民认为可以跳过报名程序直接上课:三是培训签到比较混乱。
3.教学环境及网络条件均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乡村艺校”的组织准备时间紧迫,在场地选择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当会在秋季学期逐渐得到必要的改善。服务器和系统平台的软硬件优化也需要在后期不断增强,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报名学习的意外干扰。
“乡村艺校”这一文化惠民服务品牌总体而言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和之前碎片化、定向化、高门槛化的培训不同,“乡村艺校”无论在组织参与的广泛性、还是服务提供的便利性上都超越了过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项要求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