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文化思潮

2021-11-12

山东人大工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思潮李大钊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受近代国情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上涌现出马克思主义、工读主义、平民主义及无政府主义等诸多文化思潮,它们批判封建思想和专制统治,倡导社会变革,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加入到思潮的研究和宣传中,为近代中国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启蒙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它一经产生就在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热潮。李大钊和陈独秀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中国,李大钊不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但他却是最先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最早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划清了界限,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17年4月,李大钊在《政治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一文中,第一次以比较的视野提及了社会主义概念:“对于专制主义,而有民主主义;对于资本主义,而有社会主义。”1918年7月,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进一步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比较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的差异,充分肯定了俄罗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1919年,李大钊又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比较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时期。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导人物。之前,他一直崇尚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1920年夏,他发表了《谈政治》一文,表明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的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从而实现了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广大进步青年学生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热潮空前高涨。首先表现在宣传阵地迅速扩大,宣传人员迅速增加。五四前就宣传社会主义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晨报》《民国日报》等进步刊物继续大量刊登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五四后新出版的四百余种报刊,也几乎无一不谈社会主义。其次,一代年轻的进步知识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就曾说过:“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二、工读主义

工读主义,是我国知识青年在救亡图强、教育改革的斗争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近代思潮。早期工读主义主要表现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尽管五四运动爆发后,越来越多的青年逐渐转向社会主义,但由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使得工读主义还不同程度地占据着他们的头脑。

五四时期,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旗帜鲜明地肯定并推动了工读运动的发展,他们的相关论述也构成了这一时期工读主义的主要内涵。李大钊十分重视对工人受教育权利的争取,他认为,针对中国“教育不昌、知识贫弱的国民,劳工补助教育机关尤其是必要之必要”,实行工读主义,就是要“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工读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倡导劳心与劳力的结合,猛烈地冲击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主张通过工读运动可以“养成全国人民劳动的习惯,使劳心者亦出其力以分工农之劳,而劳力者亦减少工作时间,而得研求学识机会,人人皆须致力于生产事业,人人皆得领略优美的文化”。

工读主义的倡导,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由衷向往,表达了他们对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热切希望和走主义与实践相结合道路的坚定决心,是五四进步青年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一次勇敢尝试。

三、平民主义

平民主义最早出现于1915年,最初被理解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主义。李大钊本人曾试图用“平权主义”“现代民主主义”来表述,但后来又觉得民主主义这种提法“在资本主义时代已为中产阶级用烂了”,为了更通俗易懂地反映该概念的涵义和更广泛地接触下层民众,遂改称为平民主义。

平民主义在五四时期一度颇为流行,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拥护。李大钊认为,他们倡导的平民主义与资产阶级宣扬的平民主义不同,是“纯正的平民主义”,即“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在平民主义社会里,“全没有统治与服属的关系,只有自由联合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才是平民的社会;在这样的平民的社会里,才有自由平等的个人”。毛泽东早期也高度赞扬并倡导平民主义,他从反抗强权的思想出发,提出平民主义是诸多新观念、新理想的综合用语,突出了平民主义作为强权的对立物的意义,对于反对封建专制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时新旧思想错综交替、专制与民主激烈斗争的特殊时代,平民主义有关自由平等、平民政治的倡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使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了改变专制制度、实现民主政治的决心,并初步指出了与下层民众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促进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成长。

四、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传入中国。

在封建残余仍根深蒂固的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是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对立面出现的,其矛头直指封建政治,抨击社会不平等现象,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强烈共鸣。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作“中国无政府主义第一人”的刘思复。1914年,刘思复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申明:“无政府共产主义者何?主张灭除资本制度,改造共产社会,且不用政府统治者也。质言之,即求经济上政治上之绝对自由也。”刘思复主张实行共产,废除政府。他认为,要使人民获得自由、幸福,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和强权,“凡为统治制度之机关,悉废绝之” 。 在践行方面,刘思复极力推崇以传播、感化和工团的方式来取代政治强权,通过报纸、书册、演说等宣传渠道向一般平民传播思想主张,感化他们的言行,形成平民运动,从而实现无政府世界的目标。

无政府主义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思潮之一,对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形成了很大的渗透。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仍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看做是“确信不疑的道理”,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毛泽东也曾回忆:“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一个经常来看我的、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当时,我赞同无政府主义的很多主张。”直到五四运动后期,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盛行,尤其是通过一系列思想论战,马克思主义才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无政府主义阵营发生分裂,并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进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为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工读主义、平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精华,不仅丰富了精神内涵,也带动了诸思潮的规范化发展,形成了既兼容并蓄,又导向明晰的文化态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营造了良好氛围,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猜你喜欢

无政府主义思潮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
论我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表现及加以肯定的行为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