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经济发展展望及建议

2021-11-12吕风勇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口上海经济

吕风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依靠劳动力不断壮大的横向式发展不得不转为更多依靠产业升级的纵向式发展。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增速将有希望略高于全国经济增速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高,而服务业产出变动较工业更为平稳。尽管上海采取的减量发展和限制人口流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但“十四五”时期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将逐渐减少,二者差距随之缩小。加之上海提出建设科创中心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传统工业增速的下滑。

一、“十四五”时期全国经济形势预判

“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端技术产品的发展将面临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强力竞争,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会受到来自后发国家的不断挤压。事实上,根据林毅夫、刘世锦和蔡昉等人的研究成果,不难推知,随着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速也将呈缓慢下降趋势。

(一)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约束

“十四五”时期,全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农村劳动力也由存量相对过剩转向增量相对过剩,即逐年成长的新生代劳动力成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主力,从而导致各产业的劳动力供给约束。我国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开始转为下降,但是直到2018年,全国就业人口才开始转为下降,2019年城镇就业人数也由升转降。2011-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而就业人口增加,是以劳动参与率的不断增加为代价的。随着劳动参与率的提升趋缓,未来就业人口将逐渐与劳动年龄人口同步下降。《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8910万人,2005-2010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17万人、1584万人、1594万人、1608万人、1615万人和1588万人,相继已满15岁并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段,而1955-1960年出生的人口分别为2004万人、2004万人、2200万人、1928万人、1665万人和1381万人,这些人口将梯次年满65岁并陆续退出劳动力年龄人口段。在假定死亡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2020-2024年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分别减少387万人、420万人、606万人、320万人和50万人,2025年则会增加207万人。而且,除了1960年出生的人口因数量较少对劳动力总人口没有太大影响外,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劳动力人口的绝对减少,在未来数年对全国乃至各地区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二)产业转型效率约束

2013年开始,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开始减少,第三产业人口大幅度增加,由于二、三产业人均产出比一般维持在1.3-1.5,就业人口结构在二、三产业之间转移无疑会降低经济增长率。第二产业人口的减少和第三产业人口的增加是逐渐发生的,每年影响二、三产业总增长率不超过0.0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转型是一种增长约束,2020-2025年间估计影响经济增速下降约0.35个百分点。

(三)国内外需求约束

由于国际贸易不确定因素上升,我国高端产业再升级面临天花板,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丧失竞争力,出口增长将呈放缓之势。从消费方面来看,受劳动力总量减少、家庭负债高企、预期支出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伴随的消费降级影响,消费增速也将逐渐放缓。从投资方面来看,受国际国内市场疲软、制造业投资稳中有降、房价高企的情况下投机性需求减少和刚性需求受到抑制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呈逐渐降低之势。不过,由于政府仍有能力通过宏观调控稳定投资,社会总投资不会出现大规模下滑。总体而言,2020-2025年,社会总需求增速将逐渐放缓,如果没有较大强度的国内外意外因素冲击,预计“十四五”末期全国经济增速大概率运行在5%-6%区间。

二、“十四五”时期的上海经济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的重要时期,需要相关产业的强力支撑,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将是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在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增长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将减少对上海贸易、航运和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上海传统工业比重较大,其经济增速的过快下滑将对上海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压力。

(一)发展环境

1.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国经济增速会稳中略有调整,但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经济发展质量将有所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会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份额,人均收入水平也将持续增加。居民消费和储蓄能力的增强,将为上海金融和商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2.长三角一体化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区域核心地位。尽管“十四五”时期全国劳动力总量会有所减少,但长三角地区吸纳产业及就业的能力仍然强劲,不仅总量人口会保持相对稳定,而且产业更加趋于高端,人口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嬗变。更高层次更高收入的人群比例将有所提高,对上海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的功能支撑也会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在激发上海辐射作用的同时,也会强化上海对资源的集聚能力,为上海的发展带来蓬勃动力。

3.国家重大战略或任务承接平台功能将成为上海发展的助推器。“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继续充当国家重大战略或任务的承接平台,除了“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国家战略外,还有G60科创走廊建设、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建设等,不仅为上海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提供了支撑,而且为其强化区域龙头地位奠定了基础,将有效加快上海制度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步伐。

(二)产业支撑

1.高科技产业替代传统工业的能力逐渐增强。从全国来看,尽管工业增加值增速总体下滑,但是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增速仍然维持在10%以上。受全国发展环境和减量发展的影响,上海传统工业增长乏力,甚至可能转入负增长,但是随着国际科创中心功能定位的提出、科创板的落户以及G60科创走廊规划的出台,使得上海高科技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也将逐渐提高,有效抵冲传统工业增速的回落。

2.金融保险业将获得更大发展机遇。科创板的落户意味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确认和强化。同时,随着经济转型,货币供应量及由此带来的存款总量增速会有所减少,但是直接融资和个人理财产品会进一步蓬勃发展。而且,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部分金融业外资股比放开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将成为刺激上海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贸易航运相关产业增速放缓,但功能继续强化。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对外进出口贸易增速将继续放缓,上海与贸易航运相关的产业发展速度随之放缓。但由于贸易航运总量增加,同时贸易航运效率会随着先进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改革而大幅提升,上海贸易航运在全国的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

4.城市能级的提升将有效促进上海商务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在“十四五”时期仍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动能的地区,上海作为该区域的龙头城市,将是企业总部办公和商务交往的最优目的地之一。特别是随着上海“五大中心”的建成,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上海商务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将获得快速发展。

三、上海经济的发展重点与主要思路

(一)重点方面

“十四五”时期,囿于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上海工业总体增长乏力,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服务业比工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上海却面临人口控制的压力,要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仍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1.催化城市潜力。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商务交往中心、资金聚散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商品转运中心、科创中心和消费力集中释放目的地,具有独特优势,且蕴含着诸多方面的潜力。不过,受体制和政策的阻碍,其城市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催化,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十四五”时期,在全国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上海需要变“稳中求进”为“以进求稳”,尽力催化城市潜力,并以之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城市活力。由于上海国有经济比重高、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其经济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加之上海住房成本、交通成本等高企,使之创业创新活力不够强。因此,要尽快促进区域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改善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城市运行成本,以激发上海的城市活力。

3.打造城市魅力。国内外知名的城市大多是人们心目中的旅游休假游憩胜地。因此,上海更应重视提供本地消费体验的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更多更美的标志性文化娱乐及休闲游憩设施,塑造品牌化大商业和市民化小商业交相辉映的消费环境,营造车水马龙和闲庭信步快慢结合的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的建筑美感,将自身打造成魅力城市。

4.提升城市能力。上海要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就要提高城市能力,而这本身也是增强上海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尽力做大相关产业规模,激发规模效应,同时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获取持续发展能力。如通过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集聚国际国内两方面资源的能力。当前,金融和科创是上海迫切需要形成突破的领域。

5.增强城市吸引力。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体现在对人才、消费者、产业和资源的吸引等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对人才的吸引。这也是促进产业和其他资源有效集聚的必要前提,以及提高这些产业、特别是高端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保证。城市吸引力的内涵主要彰显在城市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包容精神等多个方面。

(二)主要思路

“十四五”时期,全国和上海的发展环境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巩固和提升上海的城市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对上海的发展思路做出重大的调整。

1.以就业人口数量而不是总人口数量作为人口控制的目标。城市过度发展会对城市功能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特别是人口规模,是上海当前和未来的必然选择。不过,由于当前上海人口老龄化加剧,一旦过度强调总人口数量控制,势必会减少上海的可用劳动力数量,不利于各产业的平稳发展。因此,建议以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就业人口的数量作为控制目标。

2.重视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升的促进作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对于维持城市正常运行、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稳定人员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上海“五大中心”的定位注定了其城市功能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幅度要高于经济增长。在减量发展原则的限制下,只有相对低端的传统工业和部分服务业退出才可以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忍受经济增速适度下滑的阵痛正是上海实现凤凰涅槃所需付出的必要代价。因此,要不遗余力地发展金融、文化和商业商务服务等行业,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的互促共进。

3.为推动城市产业多元化创造必要条件。很多国际上一流的城市都经历过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遭受过产业过度单一、经济社会运行波动过大的困扰。上海因城市空间有限、人口规模受到控制和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的存在,抑制了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建议上海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核心地位和G60科创走廊的作用,承担科技研发和高科技制造功能,将孵化和创业功能放置在其邻近区域,并通过各类体制设计和政策措施,使之实现有效联动和无缝链接。

4.力求避免短期内经济社会的过度波动。工业向服务业转型与人口总规模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创造同样单位的增加值,大多数服务业需要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而传统工业的过快下降,则有可能对某些服务业产生不利影响,如交通运输等行业。因此,部分传统工业的外迁是必要的,但要避免操之过急。贸易航运、金融保险等行业也极易受到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影响,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应对措施,避免经济社会过度波动对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造成损害。

5.以体验性文化作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引领。当前,上海已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并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但是,并不能单纯地以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或增加值作为衡量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状况的标准。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要区别于其他一般城市采用的文化过度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更多地将文化作为城市基因,并使上海成为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魅力的窗口。建议把打造体验性文化,而不是版权性文化产品作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主要方向。推动体验性文化的发展包括建设文化设施、举办文化活动、呈现上海独特历史建筑形态以及增强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可视听性等。同时,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艺术领域内的知名人物、艺术家的集聚也能产生不可小觑的名人效应。

注释:

①全力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国家战略,主要包括: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配合做好相关方案制定和落地工作,扎实做好上海市优质科创型企业培育;全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合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精心办好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推动形成常态化筹办和运行机制,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猜你喜欢

人口上海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