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红色家书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11-12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颖原李婷婷
◇文/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 赟 朱颖原 李婷婷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指明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学习党史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而应该深入领会历史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从历史事件中感知时代的兴替,从不断涌现的历史人物中明晰个体的得失。纵向来看,历史背景在不断更迭,赋予每代人的使命也有所区别,但是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在不断发展中也有传承。横向来看,同一时代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并展现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革命战士的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都是在不断的探寻和自我确证中实现的。因而,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要避免浅尝辄止,就要重返战争年代情境,深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那些革命战士的内心世界。唯如此,才能真正对我们当下的价值观教育产生长远影响,而这也为研究红色家书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红色家书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期间,革命战士、建设模范或者改革先锋与亲人、战友、朋友之间的书信,其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光辉奋斗历程的见证。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总会有一批人在必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甘于奉献自己的精力、健康甚至是生命。而同处一个时代,也总有一部分人为了个人私利,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这两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不单单是选择的不同,也折射出二者价值观的根本差别。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愈发多元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一元的。红色家书的文字内容折射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我们当代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污蔑革命领袖、丑化英雄形象、伤害民族情感的现象,而这些虚无主义也在提醒我们英雄保卫战、历史保卫战和价值观保卫战已经到了不得不打的必要关键时期。既为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屹立不断奋斗的英雄的名誉和声望,更为民族历史、民族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社会主流价值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愈发严重。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我们唯有了解过往,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前辈的榜样引领作用,守初心、担使命,强化全社会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做好其他工作。
一、红色家书的核心价值观
家书作为一个媒介,承载了远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家庭、家人的眷恋,也流露出个人的真情实感,为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内心提供了可能。而红色家书不同于其他家书的特殊性就在于其“红色”属性。红色家书的“红色”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革命者的底色。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延伸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年代的红色家书都是革命者、建设者的书信,是珍贵的红色资源、红色记忆;二是来自于革命思想的底色。家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从支持革命开始到坚持革命到底的勇气,有对父母康养的牵挂、有对家人恋人的关怀,有对后辈做人处世、接棒革命事业的期望。三是家书都是出自于民族大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政权、建设新社会的绝对拥护。这些“红色”属性也构成了红色家书的整体特征。研究者收集了100余位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战士的200余封家书,在对收集的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之后,根据家书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发现红色家书集中反映了家书作者的革命观、家国观、义利观和奋斗观。
(一)坚决斗争,乐天不忧的革命观
战争年代,国难当头,同胞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和迫害,面对这种现实,有一部分人选择挺身而出,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在共产党刚刚成立的前二十多年,国内政权并不稳定,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阶级统治,鱼肉民众,革命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革命是阶级之间暴烈的对抗行动。在这样的“暴动”中,新生势力必然会遭遇统治阶级的抵抗与镇压。面对严峻的现实,光有革命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革命战士们通过家书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这是革命斗争精神产生的前提。他们对现状的不满既包括对时局的不满,也有对时人的不满。这里的时人既有当时的政治家、军阀,也包括国难当头,坐而视之的普通民众以及投向敌军的叛徒。续范亭写道,“战死无将军,无耻此为最”。严熹在书信中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不满:“现在一般民众仍是非常散漫,甚至仍在迷梦中,尤其是内地民众,更是糊涂不堪。”面对着不堪的局面和不如意的社会,他们这些人没有选择坐视,而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阶级斗争,团结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顺应时代潮流,坚决开展革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情、强国志只有转化为报国行才能迸发出其强大的活力。张友清在家书中写道:“整个的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什么都是黑暗的。但是解决问题,不能是空口说白话,也不是袖手旁观所能解决的。这就是革命党人的责任!”“决心为自己的事业奋斗,飘零孤独度此一生”的高君宇因时代的悲哀而奋起,勇担破灭悲哀原因的重任,成为了奋斗的人。李大钊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金方昌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因为他知道他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
彻底的斗争者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也要具备乐观精神,而从家书反映的内容来看,家书的作者大多具备这种革命乐观精神并且都会通过书信将其传递给其他人。这种乐观并非是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面对现实问题不断探索。在革命年代加入党组织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但是研究对象中的这些革命战士,其中的共产党员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便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金方昌被捕后仍然坚持要求胞兄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同时,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终生以全人类幸福、被压迫的人们解放的伟大的事业为职业的阶级战士”。人终归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人,面对着现实的困难,这些革命战士没有选择畏惧,而是乐观看待之。王若飞在给其兄长的书信中表露了对于将来前途的乐观,并且指出这种乐观并不因其个人的生死或事业部分的失败、一时的顿挫,而有所动摇。严熹在给母亲的家信中介绍了自己最近的工作之后,提到“于物质上或较辛苦,但在精神上却非常愉快。
(二)胸怀天下,济世安民的家国观
革命战士们的家国情怀厚植于他们的内心之中。面对艰苦的革命环境,他们敢于担当拯救民族于危难的大任,将民族和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家庭利益之前。这里面既有为了解放在痛苦中生活着的家人,忍着痛远离家庭的刘登辉,也有牺牲了一切幸福,为事业而奋斗的左权。李育才在给父母的家书中这样写道:“民族革命尚未成功,敌人还占着我们许多土地,需要把他赶出去,求得全国人民之自由、国家之独立,因此还得继续努力,以完成中华民族之伟大任务,这样你儿就不能先回家。”他们不仅用实际行动孜孜追求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能够及早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给国家未来做谋划。李大钊被捕入狱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渐次崩颓的时期,中国应该采取对外联合其他民族、对内唤起多数民众的国策,以达到建立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国不成国,民族遭遇危难、民众遭受苦难,但是同处乱世的革命战士没有选择等闲视之,而是不断探索道路、谋划出路,以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民众幸福。
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国家意识的觉醒依赖于每一个家庭单元民族意识的觉醒,家风建设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受到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忠孝文化以及“和为贵”的思想在红色家书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杨介人在国外勤工求学期间给家里写的信中,对家中的事情做了详细的安排。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余,劝说母亲要让儿媳妇、儿子、女儿好好读书。邓雅声在就义前给自己师长熊竹生写的信中表达了对高堂老母、芳年弱妹、红闺少妇、黄口孤女的家人的涓涓思念之情,并希望老师以束修之余接济自家亲人。担民族之大任、挑社会之重担,但也心心念念家中的亲人。通过家书的文字,如此鲜活的“人”的形象便被勾勒出来,也可以解开不少青年人的困惑:为什么革命战士能够“抛妻弃子”走上战场?这是因为他们想要更多的家庭不再妻离子散,他们也并非不想家人,不爱家庭,而是在必要时候舍弃小家,成全大家,胸怀天下,济世安民。
(三)无私无我,重情扬正的义利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个重要论述不仅为国家外事工作提供了治国方针,而且也为每一个人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处理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国历代思想家对“义”与“利”的取舍,以重义轻利为基础的义利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伦理思想,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道德准则。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是我们不断追问与反思的一个问题。红色家书所反映出来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革命年代,当义利问题需要那些革命战士来回答的时候,他们选择集体利益,舍弃个人生命,维护组织利益,严守党组织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他们追求民族大义,谋求民族解放,担当大任,勇挑时代重托。李大钊被捕后自述自己当负全责,并希望当局对于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冷少龙在给母亲的信中也提到既把力量和生命都交给革命事业,自己不能看着一般人受痛苦而独享安逸。他们将个人的全部力量乃至于生命都交给了为穷苦的人、受苦的人而斗争的革命事业,因而,就他们自身而言,也就无法独享安逸,这样的大义之念在今天仍然熠熠发光。
(四)勤苦学习,干事创业的奋斗观
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民创造历史,也推动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实干苦干而向前推进的,回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创业史和永不止步的奋斗史。而书写这些历史的人民群众,尤其是战争年代的革命战士,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并让马克思主义事业在中国落地生根。他们志存高远,不断完善自我。刘登辉在家书中提到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自己种地种菜、打毛衣、纺线,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严熹指出,趁着各地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流动各地亦能多一番见识、增长一番生活经验。为了能够完成革命的伟大事业,革命战士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和个人本领。此外,他们也早已意识到了持续接力奋斗的重要性,不断感召自己的兄弟姐妹、要求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意志,传承革命精神。共产党人丁行在给妻子写的信中指出,务宜从小养成孩子独立奋斗之精神。烈士钟志申在遗书中写道:“桃三成人,可继我志,我无念”。
二、红色家书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红色家书通过作者的真实叙述,印证历史,照亮现在,激励未来,它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勉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奋勇前进。挖掘好、传承好、发展好红色家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对培育好社会成员的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的维度:认知大变局,把准新国情
当下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说教,而应该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内生情怀,而这需要以对国情以及世界形势的准确把握为基础。要继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成果,就必须深刻把握当下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期与世界激荡的大变局相互交织,构成新的国内国际形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应该基于此时代背景,强化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一方面,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我们不断接近民族复兴的实现。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加剧了世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传统的世界秩序正在逐步消解,新的世界格局在逐步形成。这样的背景要求我们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的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也应该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深刻把握当前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复杂形势。
(二)情的维度:培养同理心,厚植家国梦
家国情怀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培养社会成员的家国情怀,不能只是空谈情怀,而要抓住其产生的内在机制。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依然可以产生浓烈的家国情怀,而在稳定发展的和平年代,人们的这种爱国情感却有所淡薄。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下缺乏同理心的培养。在研究中发现,革命烈士的家书传递着很强的同理心。他们对众人悲惨命运的惋惜胜过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也没有选择任由其发展下去,而是立志改变众人的处境。张友清在看到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饿死、被残忍杀害后,决心哪怕有重大的牺牲,也要拯救整个的痛苦民众。冯亭楷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写道:“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忧国忧民是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志士的典型特征,也是他们具有强烈同理心的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公民教育中厚植家国梦,激发家国情,应首先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另一方面,家国情怀要融入中国梦之中。革命战士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无不将对小我、小家的情愫转移到对大我、国家的发展上来。被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冯庭楷毅然参加革命,顾不得个人利益,而是要为所有被压迫者而奔波奋斗。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家国梦的具体实践方式也是不同的。时代坐标已经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时代的家国情怀也应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忧患意识,让他们在了解世情、国情的基础上,既不盲目乐观走向极端民族主义,也不消极悲观走向民族虚无主义,而是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形势,从而有效避免精神懈怠的风险。社会成员的公民教育也应该紧紧把握住家国情怀这个核心主题,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找准努力的方向。
(三)意的维度:端正义利观,砥砺强国志
个人发展应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过程也是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感情由朴素向理性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也曾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当社会成员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便会自觉产生强烈的报国意向和坚强意志。在这一意志的支撑下,他们的内心就会涌动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一把“双刃剑”。社会效率被提高的同时,精神、信仰也客观存在被物化的趋势。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我们要倡导社会成员讲信义,言必信,行必果;扬正义,弘扬社会正气;树道义,维护社会和谐。
端正义利观,砥砺强国志离不开社会成员乐观的心态。面对革命年代艰苦的生存环境,革命战士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乐观看待自身的遭遇,相信未来终究会等来胜利的一天。他们的坚定信念,很大程度上在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当下,社会成员的公民教育内容也应该包含培养其乐观性的内容。我们距离共产主义的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免不了会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这就需要人民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这里的无私无畏并非无知者无畏,而是因为具有强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对眼下的前进道路上所遭遇到的艰难险阻才感到无所畏惧,这也是砥砺强国志的不竭动力。
(四)行的维度:提高执行力,实践报国行
战争年代的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和平年代的社会成员同样应该用一流的业务能力来完成个人的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个人梦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中绝不是靠口号来实现,而是靠真正落实的执行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公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受益的伟大事业,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爱国情、报国志只有转化为报国行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当所有社会成员的报国行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便会转化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