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牧歌的英国化

2021-11-12杨舒静

名家名作 2021年11期
关键词:牧歌声部作曲家

杨舒静

牧歌“madrigal”一词由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提出,用来指代一种新兴的多声部世俗声乐体裁。随着意大利牧歌在欧洲的广泛传播,16世纪末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支——英国牧歌。1588年,伦敦的专业歌手尼古拉斯·杨(Nicholas Yonge)出版了英译本意大利牧歌集《跨阿尔卑斯山的音乐》(Musica Transalpina),标志着英格兰开始引入意大利牧歌。起初,英国的编汇者们先将意大利牧歌的文本翻译成英语,以便英格兰的音乐爱好者们演唱。后来,为了解决英语发音与原曲曲调不相符的问题,意大利牧歌开始英国化,从而掀起了英国本土作曲家们进行牧歌本土化创作的热潮,由此开启了英国牧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一、意大利牧歌在英国传播并英化的原因

在经济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经历了百余年的英法百年战争及三十余年之久的玫瑰战争,贵族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同时也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力图挣脱教会神权的束缚成为新王朝的中坚力量。圈地运动也使得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远离他乡向城市中心移动,从而担任了城市新兴经济下的劳动力,促进了英国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掌握了制海权,在扩大了自身海外贸易的同时也提升了武器装备水平与制造能力。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呈现了一番经济繁荣的景象,为意大利牧歌在英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方面,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一度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如此辉煌的经济背景之下,社会各阶层尤其皇室贵族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愈发强烈,这也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文化上层建筑——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与戏剧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发展创作的高峰,极富艺术性的英语诗歌也为英国牧歌的本土化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解决英语发音与原意大利牧歌曲调不相匹配的问题,英国作曲家们便开始对牧歌进行本土化创作。且伊丽莎白喜爱音乐并十分注重音乐的发展,在位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宣扬和倡导各国的音乐家们到英国宫廷进行音乐交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意大利牧歌作曲家们纷纷来到英格兰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极具意大利风格的牧歌作品在宫廷与民间的广泛传播。

在科学技术方面,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是英国翻译史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翻译在意大利牧歌英国化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16世纪30年代,意大利牧歌便以翻译手稿的形式在英格兰传播,但更多的只是在皇室间流传。此时的音乐作品是靠手抄本进行传播,流传范围小且流传速度缓慢。但随着印刷术的普遍推广,音乐出版业得到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音乐文本的流传方式及流传速度,也为意大利牧歌在英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英国牧歌的发展阶段及音乐形态特点

英国牧歌是在借鉴意大利牧歌体裁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而确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英国牧歌根据创作风格可将其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1588年至1597年是英国牧歌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以翻译意大利牧歌歌词文本及模仿其音乐风格与形态为主。早期阶段以威廉·伯德(William Byrd,1543—1623)和托马斯·莫利(Thomas Morley,1557—1602)两位作曲家为代表。威廉·伯德是最早进行英国牧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六声部牧歌《可爱而愉快的五月》(This sweet and merry month of May)收录于1590年出版的《英译意大利牧歌》作品集中,歌词由两阙四行诗组成,诗中表达了对伊丽莎白一世的赞美,正因为女王赋予了他音乐印刷的专利权,才使得他能够通过出版而获取收益。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英国牧歌的音乐特点:以田园为主题,句式短小精致,旋律欢快,以模仿为主的对位织体,音程以三度、六度关系为主,调性灵活转换,二拍子与三拍子的节拍交替等。伯德赋予了意大利牧歌以英国特色,展现了英文的独特节奏感。后来伯德将音乐印刷权转让给了他的学生托马斯·莫利,莫利便开始了他的出版和创作生涯,同时也将芭蕾歌发展成了英国牧歌的重要形式。1594年莫利出版了《四声部牧歌第一集》(First Book of Madrigal to For Voices),这部曲集由20首牧歌组成,是第一部首次使用“madrigal”这一术语作为标题的牧歌作品集,《情人的脸如四月》(April is in my mistress’ face)便是收录于其中的一首具有轻快风格的著名牧歌作品,歌词同样也是一首四行诗,用不同的月份来比喻情人美丽的外表以及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心思,此曲中调性的频繁转换与歌词中所要表达的“情人难以捉摸的心思”交相呼应,这便是“绘词法”在调性布局上的鲜明体现。

1597年至1612年是英国牧歌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音乐出版业迎来第一个高峰的时期。相较于早期,中期的牧歌风格显得更为严肃一点,以威尔克斯(Weelkes,1575—1623)和 威 尔 拜(Wilbye,1574—1638)为 代表。威尔克斯在22岁时就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本牧歌曲集《3、4、5和6声部牧歌》,这是第二套以“牧歌”为标题的英国牧歌曲集。威尔克斯也是一位在作品中将绘词法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曲家,例如,他的六声部牧歌《女灶神从拉特莫斯山下山的时候》(As Vesta was from Latmos Hill Descending),当歌词出现女灶神Vesta下山(descending)的时候,各个声部的旋律呈下行趋势;当歌词出现女皇正在上山(ascending)的时候,对应的旋律呈上行走向;当歌词出现女皇随行的仆人先是两个两个走着的时候,音乐上则用两个声部来演唱,三个三个走着的时候,则由三个声部来演唱;最后只剩女皇独自一人走着的时候,则用一个声部来演唱。而威尔拜与威尔克斯的不同之处在于,威尔拜所创作的牧歌作品在谱面上十分干净,声部间轻盈而不厚重,当创作五六个声部牧歌作品时,大多数作曲家会在各个声部都使用密集节奏,整个谱面会显得很满,但威尔拜不这么做,这也使得他的牧歌更为精致。他对于牧歌歌词中情感的表达也是设计得十分到位,例如在牧歌作品Oft have I vowed(Set Ⅱ,No.20)中,对其中一句歌词“suffer my feeble heart to pine with anguish”(词意:让我脆弱的心因痛苦而憔悴)的处理采用下行的半音阶来演唱,用半音的下行倾向来体现一种“苦涩”的感觉。

1612—1630年是英国牧歌发展的晚期阶段。这一时期牧歌中器乐化思维的运用开始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兰多·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1625)和托马斯·汤姆金斯(Thomas Tomkins,1572—1656)。奥兰多·吉本斯则的《银天鹅》(Silver Swan)是他最受欢迎的英国牧歌作品,作品中出现了主旋律连续五度反复下跳的情况,这也是吉本斯在牧歌创作中器乐思维的暗示。汤姆金斯也是一位在牧歌创作中充分体现器乐思维的英国牧歌代表作曲家,他的《看,牧羊人的女王》(See,See the Shepherds' Queen)中带有芭蕾歌中的“fa-la-la”片段,然而此曲中的“fa-la-la”不再具有欢快的舞蹈特征,他则是在“fa-la-la”片段中用了许多音阶式的进行,如同器乐曲一般。这一时期,无伴奏纯人声风格的牧歌开始被协奏风格的牧歌取代,但英国牧歌作曲家并没有完全采用这种协奏风格,而是将自己的器乐创作与声乐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器乐化牧歌。

三、总结

16世纪意大利牧歌传入英国,从最初的翻译意大利牧歌集逐渐发展至英国牧歌的本土化创作,可以说,英国牧歌是在借鉴意大利牧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虽然英国牧歌经历了短短40余年的创作史,但它的发展对英国乃至欧洲的音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牧歌声部作曲家
牧歌飞到天安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哼着田园牧歌,遇见色彩斑斓的大美中国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长大可当作曲家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