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中的怀古情思
2021-12-15刘佳
刘 佳
一、前言
人们常常会流连在德彪西变幻莫测的印象主义王国中,而忽略他早期的作品,或者认为不太重要。然而一个作曲家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引领一个流派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典雅精致的法国音乐传统、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以及19世纪末巴黎上空五彩斑斓的异国情调,都孕育着德彪西对未来印象主义音乐的理想。而这些天马行空理想的前站,就是《贝加莫组曲》。
《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过于有名,以致人们甚至忽略了它的出处。其实这部作品中不仅有令人心醉神往的《月光》,还隐约暗示了20世纪音乐的方向,反映了德彪西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他的创作倾向和来源。《贝加莫组曲》中的音乐语汇、曲式结构以及钢琴写法都明显地源于19世纪,甚至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代和中世纪,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与古代因素有些不自然的混合。
二、音乐观念上的“怀古”
(一)无法挣脱的浪漫主义“枷锁”
早期的德彪西还处于浪漫主义学院派的控制中,《贝加莫组曲》中明显带有浪漫主义的传统,舞曲风格突出,和声功能明确,标题沿用了浪漫主义时期流行的题材。当时法国的音乐受瓦格纳的影响深远,德彪西也一度迷恋瓦格纳,却很快发现这些并不适合自己。尽管他一直和瓦格纳德国式的音乐传统做斗争,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无法摆脱瓦格纳的影响。
德彪西在《贝加莫组曲》的创作观念中注重浪漫主义式内心活动的描写,就算是被普遍认为最具有印象主义倾向的《月光》,中段潜伏在中声部的琶音,刻画出人的内心如潮水一般的暗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质,可以理解为从浪漫主义歌曲的瞬间音响和感受得来的灵感。
也许对德彪西来说,浪漫主义的影响是一种束缚,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条条框框对德彪西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作曲家都不能脱离现实来进行艺术创作,任何音乐风格的创新都是建立在对当前艺术思想和技法的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德彪西早期的音乐创作是处于一个通过学习法兰西本民族精神从而试图摆脱浪漫主义教义的探索阶段,正是因为对浪漫主义深入的了解才使得其创作创新和突破有了重要的立脚点。
(二)继承法国古钢琴学派的传统
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时,深入研究、学习了拉莫、吕利和库普兰等法国古钢琴时代先辈的作品,重视对法国优秀音乐传统的学习,推崇拉莫精巧细致的音乐风格。《贝加莫组曲》很好地继承了法兰西简约、古朴的音乐风格和简练的手法,同时在作品体裁上有意避开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式大框架,沿用法国古钢琴时期流行的组曲,采用短小精悍的钢琴套曲形式。
他在音乐的创作风格上,继承了法国传统钢琴学派清晰、雅致、装饰性强的特点。《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二首《小步舞曲》全曲节奏平稳,常用精致的装饰音点缀,明显带有法式精致的古风。另外,法国古钢琴触键方法也是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倾向来源,这种方法要求音色像颗粒一般饱满、清晰而富有弹性,手指要富有弹性地快速地咬住琴键。比如在第二首《小步舞曲》和第四首《帕斯比耶舞曲》的开头部分,就要用到这种清晰、准确又具有颗粒般弹性的触键方式,这就使得乐曲不但表现出灵动优雅的舞曲元素,又不失法兰西民族那种高贵幽默的性格。
(三)向往淳朴的大自然
德彪西对于当时巴黎弥漫着的浓重日耳曼式情感宣泄并不感兴趣。他更愿意亲近大自然,追求那种朴实清新的感官享受。他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多次到访贝加莫地区游览,大自然中的一切以及当地居民的一种乡村舞蹈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这也成为德彪西写下《贝加莫组曲》的缘由之一。
《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就是德彪西将自然界中存在的声音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的。比如第一段中一组组上行的琶音,仿佛风在天空银色的幕布中铺开来;中段左手连绵不断地分解和弦,好似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其实早在巴洛克时代,拉莫的音乐就散发着斑斓的色彩,他注重音乐对自然的描绘,比如对地震、电闪雷鸣和暴风雨等自然现象的传神描绘,就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德彪西很崇拜拉莫,在对他的研究中,吸收了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用音乐来模仿自然。
德彪西这种朴素、向往自然的创作观念同时还受到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影响,德彪西在听完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后,对其中简练而细腻的音乐情感表达手法大加赞赏,这也成为后来德彪西一生追求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音乐观念。
(四)汲取古希腊诗歌的养分
古希腊时期音乐常以诗歌作为题材,并且遵循文字本身的韵律,来表现质朴的真善美。这也正是德彪西所推崇的音乐理念,他十分欣赏当时法国流行的象征主义诗歌,在与象征主义诗人的交流学习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因此他的音乐极具诗歌一样的韵律感,比如他在《贝加莫组曲》中常用自由延长记号来表示旋律上的停顿和呼吸,与诗歌中的句读含义相似,因此《贝加莫组曲》和古希腊诗歌与音乐的审美确实存在相似之处。另外,《贝加莫组曲》的灵感来自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的诗《假面具与贝加莫》,反映出古代假面舞会的场景。第三首《月光》所表达的意境也与法国诗人瑞罗的《月下的皮埃罗》有关。
三、创作技法上的“怀古”
(一)组曲体裁和舞蹈元素
《贝加莫组曲》沿用了法国从拉莫和库普兰时期流行的古组曲形式,由四首短小精悍、风格不同的小曲子组成,回避了当时浪漫主义风格常用的大篇幅的构思。舞曲风格十分突出,比如第二首《小步舞曲》、第四首《帕斯比耶舞曲》都是法国古老的舞曲体裁。
小步舞曲是一种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曲,据传是来自法国民间的普瓦图勃朗里舞,后传入宫廷广为流传,具有高贵典雅的特色。帕斯比耶舞曲就是快速版的小步舞曲,多用于法国的芭蕾舞,随后进入组曲中,库普兰、巴赫等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帕斯比耶舞曲来进行创作。德彪西的这首《帕斯比耶舞曲》每一部分都是由第三小节的原始动机发展而成,左手持续的跳音音型烘托出了舞蹈的气氛。从第7小节开始,各声部逐渐加入,织体开始变得丰富,就好似加入了更多人一起舞动。第39~58小节的第二主题陆续出现了新的三连音音型,采用原始动机进行小二度下行,使旋律变得神秘而充满异域情调与东方色彩。
《小步舞曲》《帕斯比耶舞曲》充满了法国式的古朴和优雅,舞蹈元素的映衬使得乐曲的织体轮廓更加清晰。舞曲题材几乎占了德彪西早期作品的一半以上,这与当时法国盛行的享乐主义不谋而合,在音乐的骨架上添加舞蹈因素,使得《贝加莫组曲》像是一首首精致的艺术歌曲,具有精致典雅的沙龙气质。
(二)曲式结构
《贝加莫组曲》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曲式结构,多用三部这种小规模的样式,具有极强的沙龙音乐特点。
《前奏曲》定下了该组曲为巴洛克组曲形式的基调,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二部分类似奏鸣曲式中的呈示和展开部,第三部分仅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并在第一主题基础上进行发展,逐步将乐曲推向一个强有力的高潮并收束,全曲既保持了组曲之序的流畅自由的特点,又有奏鸣曲式甚至回旋曲的某些要素。这在德彪西后来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小步舞曲》属于回旋曲式,且带尾声,是整部作品中唯一用回旋曲式写成的。但主部采用单三部曲式,插部多采用单二部曲式。巴洛克时期的小步舞曲是端庄优雅的,但德彪西的这首不同,同样是三拍子,却很灵动活泼,运用三部性织体,具有很强的跳跃性。通过主题的灵活运用,增强小步舞曲的感觉。
《月光》在曲式结构上相对比较自由,但是若从传统角度的曲式结构来划分,也是带尾声的单三部曲式。
《帕斯比耶舞曲》无论从曲式结构还是伴奏织体形态上都是很传统的四拍子,属于带再现、带尾声的三部曲式。其从表面上来看是整部作品中比较寻常的一首。
四首曲子虽不能按照传统的曲式严格划分,但基本保持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结构框架,带有极强的沙龙音乐的特点和浪漫主义的痕迹。
(三)调式调性、音阶
《贝加莫组曲》中的调式调性相对比较明确。四首总体调式分别为F大调、a小调、降D大调和升f小调。这时的法国音乐被瓦格纳的伴音体系所统治,德彪西对此感到厌倦,他更倾向简约精练的素材,所以在《贝加莫组曲》中开始运用大量的中古调式和素歌主题。
图谱1
《前奏曲》中第一部分(第1~19小节)就包含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第1~10小节)的旋律用中古调式的多利亚调式音阶写成(如图谱1);第二乐句(第11~19小节)的素材非常珍贵,节奏规整,具有圣咏的效果(如图谱2),这在经典时期的德彪西作品中是不太常见的。
图谱2
(四)织体结构
《贝加莫组曲》在写作织体上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性,德彪西偏爱多声部的线条进行,甚至有意模仿中世纪奥尔加农的复调形式。
有据可考的、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开创的,出现在9世纪,是对格里高利圣咏进一步的装饰和雕琢,早期奥尔加农声部之间多是四度、五度、八度平行进行的,之后慢慢发展出反向、斜向多声部的形式。
德彪西将奥尔加农的形式运用到了《贝加莫组曲》的创作中,例如《小步舞曲》插部B 中的第30 小节起,声部织体分为四层,通过平行八度的运用达到了强调旋律的作用(如图谱3),充满奥尔加农式的古朴气息。第38~41小节低声部八度进行,《前奏曲》的第44~47小节出现了类似的旋律进行手法。平行叠置的八度构成旋律下行,制造一种空旷宽阔的音响效果,庄严肃穆又神秘莫测。最后一个插部在旋律和织体方面和第一插部很相似,虽然旋律进行了延展,但是为了强调旋律的线条感,也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八度。这样的旋律进行深刻而庄严,似乎没有了小步舞曲这种体裁本身应有的感觉。
《前奏曲》中的第44~47小节还有高低声部的反向进行(如图谱4),也类似奥尔加农的反向多声部形式。
《月光》从第15小节开始,大量运用平行和弦,很明显是在强化旋律线条,让泛音充分回响,仿佛悠远的钟声从千年古刹中传来。
《贝加莫组曲》中还有一个常用的伴奏织体是分解和弦。比如《帕斯比耶舞曲》的伴奏音型基本上全是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演奏在钢琴文献中是19世纪晚期的一种演奏技巧,来源于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以及肖邦的作品风格。
图谱3
图谱4
四、结语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既可以在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中找到巴洛克的典雅精致、古典主义的理性客观、浪漫主义的情感暗涌,也可以发现中世纪宗教的神秘古朴,甚至古希腊所崇尚的善与美,其间还蕴含了色彩斑斓的异域风情和东方色彩,由此才融合形成德彪西独有的音乐风格。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在早期创作中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他崇尚复古的精神,但他不刻意仿古,作品中有对法国古钢琴先辈的缅怀与崇敬,也有对浪漫主义“枷锁”束缚的无奈,正是通过对先前时期音乐的理解和反思,从中汲取养分,才能获得艺术观念和技法上的突破,走出自我革新的路子,这也为他之后独树一帜的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创作生涯里的一颗宝贵明珠,我们不应该忽视,从这部作品里我们不仅能回望印象主义的过去,也能预见印象主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