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法及路径研究
2021-11-12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海旭
◇ 文/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海旭 朱 文
2014年9月,中央召开民族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各个层面,如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它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互相依赖、文化上互相借鉴、情感上互相亲近等。
一、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是民族地区培育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定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取得的。从历史发展进程看,56个民族共同努力奋斗,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见证了祖国欣欣向荣不断强大的历程,这些都离不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是要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个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让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
民族地区教育相较于沿海地区是薄弱的,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自身所带的“敏感属性”使之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迫在眉睫。近年来,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政治图谋从未停歇,不断在我国民族事务上挑起争端,因此当前在民族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青年群体。只有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加强,也才利于更加筑牢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当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靠的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万众一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是始终要将民族团结的意识牢固树立在各族人民中,这是在民族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只有各族人民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与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先进意识。
2.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发展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样强调民族问题始终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民族地区的发展也不断向好,因此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生根发芽,真正让民族地区人民受惠。
近年来,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民族地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的滞后、人才的流失、生产技术的落后等。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青年这一关键群体,他们不仅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后备军,也是先锋军。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青年了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理念,不断培养他们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让他们清楚地明白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生命线。
3.有利于民族地区青年全面成长成才
培育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从民族地区青年本身来讲,这是对他们个人思想上的进一步塑造。其次,从民族地区发展高度上看,有利于进一步凝心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意识。大力弘扬各民族共同发展,互帮互助的理念,从而使民族地区青年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需要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使其自觉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
如果民族地区青年受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对党的一些民族政策存有误解,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就会给那些境内外敌对势力予可乘之机。因此,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有利于民族地区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各项活动,增进民族地区各民族互相认同感,增进彼此间的情谊。同时,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导向、实践经历等方式,不断增强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稳健发展成为民族地区青年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促进民族地区青年全面成长成才。
二、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法
1.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一切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在矛盾中发展。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通过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向民族地区青年进行系统、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让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要向民族地区青年揭露敌对势力的反动本质。通过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民族地区青年认识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使民族地区青年在正确与错误的比较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行动。
在民族地区对青年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讲清楚正确的一面,尤其重要的是,要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有理有据的批判,讲清楚错误思想的危害。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一方面要向民族地区青年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讲清楚,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没有团结一致的思想,没有与各民族的互相友爱,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危害。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性的维度来看,在民族地区要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育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性教育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在民族地区针对青年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级组织开展的爱国教育活动、新闻杂志的思想宣传等都属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就是在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学科教育等各种名目之下做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主要通过无意识的、间接地、隐含式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其中,环境的熏陶教育使这一过程更富有知识性和多样性。
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显性教育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举办“返乡大学生”集体学习教育等增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各项教育活动。学校要开展好且利用好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优势,可以举办各类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如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各民族互相友爱的舞台情景剧表演等。显性教育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地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教育培育。“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潜隐性是隐性教育的特点”隐性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悄无声息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的渗透。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内容新颖且更新速度快,深受当代青年的青睐。因此,民族地区的学校、村、社区等各级组织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积极培育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学校作为教育青年的主阵地,可以将网络学习纳入到日常的学习中。一是可以开发学习网站或APP,上传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并进行激励化管理。青年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阅读相关文献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长以获得学校给予的荣誉奖励。同时,网站或APP可以增设考试环节,每次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来巩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这样也可以检测他们学习的效果并及时给出针对性建议。二是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如社区论坛等,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学校作为组织主体,要及时发布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让青年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论坛性质的交流平台最具优势的就是可以让青年学生们畅所欲言,让他们各自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从而可以针对他们的真实状态和心理特征进行对症下药,让这一教育过程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除学校外,民族地区社会各级组织也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培育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可以制作相关视频或播放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影片,吸引青年积极观看,并在影片结束后互相交流观后感,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各民族交流,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村、社区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的义务,要积极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如积极宣传“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先进事迹。
三、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1.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可以看出,精神的提高也需借助精神的力量。因此,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并将其作为凝心聚力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华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沃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引领,必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贯穿于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始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互为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文化记忆,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记忆,即共同的价值认同,它的发展也展现出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魅力,这样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就要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优势,引导民族地区青年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高度,从而铸牢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民族团结一心、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2.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培育的关键环节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民族地区对青年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关键环节,以共同体的团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就现实而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常态化教育环节,提升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首先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社会全方位,即全程化。要让民族地区青年了解党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使“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深深扎根在民族地区青年心里,要在青年群体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使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各级教育主体的重要内容。其次,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尤其要做好细节工作。一方面,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切实融入民族地区青年日常生活中,使各民族互相交流交往交融成为习惯,另一方面,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要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好民族地区青年的切身利益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最后,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建设。法制化、规范化的教育能提高民族地区青年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确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形式、方式、内容、激励方式等,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能够有迹可循。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如果只是单方面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而忽略了制度的执行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就形同虚设了。
3.以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为培育的有效桥梁
语言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因此,处理好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推动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在民族地区对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大对民族语言的挖掘与保护力度。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识,其含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从一定的角度看,对民族语言的保护就是对民族的保护,要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对民族语言进行挖掘与保护,推动民族语言实现创新发展与传承。其次,要不断推动通用语言的普及,进而增强民族地区青年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对青年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需要最基本的共识性载体,而这种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认同。另一方面,从语言本身来讲,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往工具,也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文化属性。作为对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通用语言的普及能强化民族地区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总而言之,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普及通用语言,同时也要促进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