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刍议

2021-11-12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观劳动传统

■杨 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炎黄子孙自古就有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品质,绵延至今。有了人类的劳动,才有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劳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必将由劳动人民开创。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内涵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基于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着眼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科学思想观点。

(一)热爱劳动观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内涵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地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融入到劳动人民当中的观念。

劳动是中华民族一切伟大事业成功的必有先决条件。做为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财富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中国人民历来就有自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优良传统。劳动可以使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也使得人们的精神情感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一切人类文明的进步也都是要靠劳动来实现的。脱离了劳动,人类一切美好愿望都无法获得满足。

只有使受教育者之中形成热爱劳动风尚,我们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才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而要形成这种风尚就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理念。同时要培养受教育者对劳动的热爱,就要是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劳动的实践活动当中去,亲自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汗水,才能体会劳动者的伟大。

(二)劳动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指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其背后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正是劳动使得原本没有价值的物质变的具有价值。而价值反映的是客体属性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用关系。所以说没有劳动人的一切需求便不会得到满足。劳动资料一经群众的掌握就立刻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进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人们感到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在讲话中强调劳动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只要踏实肯干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人类的本质活动是劳动。劳动是人类本质,要将劳动作为物质财富积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方式。人在实践生活中所产生的社会属性要求人们的劳动不仅仅是为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还有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份子对国家、社会、民族所见的责任。劳动是每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平等劳动的机会,这种劳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人性,使劳动产生异化的劳动。而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没有压迫基础上的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实现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劳动。所以说正是劳动使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人成为了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生物。脱离了具体劳动便失去了人的本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得以生长的历史根脉

中华民族历来就以辛勤劳动为荣,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比必不可少的就是从古籍之中寻根溯源,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经典时代解释。从古至今关于辛勤劳动的论述不胜枚举,孔子提倡“发愤忘食”的精神,认为人都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勤劳工作;而不应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墨子的“赖其力者生”即墨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是人有生产能力,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靠勤劳努力就能生存。唐代郑遨由“一粒红稻饭”联想到“几滴牛颔血”,感慨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启发人们体会劳动人民的艰难,要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李大钊同志说过人生苦尽甘来的良方也只有劳动。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无不透露出古人对于劳动的崇拜。岳飞为了培养子女们劳动素养,规定在他们每天让他们到田里进行劳作。不止如此,岳飞每次都会亲自参加,以身示范,让子女在劳动中得到教化。辛勤劳作的理念早已内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凝聚为一种精神力量,嵌入于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血脉。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给习近平劳动观提供了历史文化滋养。

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个有生命个体,只有在跟社会发展建立了牢固的互进关系,才能保持活力,不断进化,使得其强大生命力得以焕发,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要在国家、人民之间构建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需要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阐述了勤劳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这种意义在当今历史方位下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生命力的国家,一个有活力的民族是善于劳动,懂的创新的民族,勤劳才会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新时代条件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为成就学生的德智体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劳育包括培养劳动态度和劳动品德、掌握劳动技能、创新劳动思维等。新时代劳动观是对传统优秀文化中劳动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有利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内心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补足精神之钙、自立自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永葆青春活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观交融互进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生成的历史底蕴,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则是在新时代的角度与立场出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强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团结合作作的良好品格,使学生成长为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知恩图报人。正如墨子“赖其力者生”所指出的人类依靠勤劳努力生存这是与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品德修养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出来的,而是要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不断磨炼出来的。同时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劳动者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否自觉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劳动中不仅仅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如《论语》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思是说不参加劳动,就连五谷都不能分辨。可见,脱离了生产劳动,就会缺乏相应的知识的理解。而劳动则可以让学生从源头理解事物的真相获得智慧的启迪。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育学生的技能,更是能促进体力增长和智力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勇于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形成尊重劳动的思想观念。就劳动而言,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劳动者付出实践、消耗精力和时间,想要劳动之花开花结出果实,必须要有强健的的体魄和顽强不屈的意志,而劳动实践就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实际方法。培养人们的自信、自强就要从劳动教育开始做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家训中讲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就是教育人们养成勤劳的习惯,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对抗自身的懒惰。从而建立起自信心、自强心。此外,劳动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引导学生树立起以劳动为美,认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新时代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时间过程中自发形成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塑造青少年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使劳动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养分,促使其更好的融入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予劳动教育以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对劳动教育观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教育观劳动传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少年力斗传统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