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红色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

2021-11-12桂林旅游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红色内心

■周 璇/桂林旅游学院

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生面临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人际形态,专业学科要求、社交情感压力、就业择业问题等充斥而来。如此形态下,高校学生群体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后续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均设置心理咨询部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然而基数庞大的高校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完全排解心理问题,心理咨询部门的承载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均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在发展历程冗长的西方教育中,为合理排解各类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素质,均会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方式。美国知名音乐学家卡达尔曾说:“不同旋律、音色、节奏的音乐,对于受众的身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心理将会与音乐产生共鸣,继而通过音乐的感染力促使受众转化或宣泄情绪。”基于中国国情,抗战时期的红色音乐铭记历史与祖辈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契合新时期大学生需求的重要音乐类型。开展红色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推动高校学生铭记历史,亦能督促其改善自我取得良好进步,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一、红色音乐的历史背景及其应用现状

(一)红色音乐的历史背景

红色音乐通俗而言即是“红歌”,是中国共产党领衔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足的路径上遗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红色音乐不仅具备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且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红色音乐兼具文学性、思想性、音乐性、艺术性,是一种多文化、多因素融合的综合型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将现实生活以音乐歌词的形式充分表达,将历史影像重现。与此同时,利用歌词将积极向上、乐观追求的思想态度进行表达,体现出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深刻追求。红色音乐以其悠扬旋律、深刻的内涵传唱数十余年,并且在如今的高校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音乐教育各个方面承担重要载体角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上述多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红色音乐凭借独特的形式以及鲜明的效果,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

(二)红色音乐教育的应用现状

在国家鼓励传扬红色教育背景下,各地区高校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红色音乐教育贯穿高校学习生涯始终,并以充满正能量的务实精神武装学生头脑,以此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般而言,高校开学典礼均会合唱校歌,而多数校歌均会蕴含部分红色精神,表征其奋斗精神。随后,高校会开展新生入学军训活动,在军训期间开展拉歌活动、举行拉歌比赛。包括在“一二九”等特殊纪念日时期亦或迎新比赛当中,同样亦会举行红色音乐合唱一类比赛,感染学生投入红色音乐海洋之中。目前广泛流传的红色音乐包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不仅歌词充满感恩、团结、奉献、奋斗等积极因素,音律也是极为慷慨激昂,具有振奋人心的积极力量。充实的精神生活使得众多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减少。

二、红色音乐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红色音乐欣赏课程

红色音乐欣赏课程是当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音乐教学方式之一,利用红色音乐欣赏机制可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不同类型的红色音乐作品可以促使学生从焦躁、抑郁的心态当中脱离出来,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继而促使学生心情得以舒缓。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红色音乐通过其富有张力的音乐形式刺激受众的听觉系统,并随着音乐律动不断调整情绪,继而使得受阻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严格来说,红色音乐欣赏是通过激发学生联想心思,并依据听觉感知其艺术形象。同样,红色音乐欣赏主要通过联想、想象等活动进行心理调节,促使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得以充分疏解。并且,通过课堂形式的集体欣赏,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歌唱艺术实践课程

在部分综合高校当中,亦会开设歌唱艺术实践课程,培养高校学生基础知识以及歌唱技能,进行红色歌曲演唱。就歌唱红色音乐而言,可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另外,红色歌曲慷慨激昂的演唱声调可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歌唱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宣泄,继而抵抗内心抑郁或焦虑等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较为舒缓的红色音乐当中可以使学生内心有所放松,并在长期熏陶下逐渐陶冶情操。歌唱红色乐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心与外表魅力,亦可推动高校学生在歌唱过程中释放自身负能力,缓解外界压力,继而促使学生内心徜徉在曼妙歌声当中,实现身心完全放松。

(三)群体合唱课程

对于红色音乐而言,合唱是能完整表达歌曲内涵的有效方式之一。合唱歌曲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之间友谊更进一步,亦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大学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极为重要的生理心理转折期,但由于生活情境改变巨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较多问题。通过合唱表现形式以及功能效用,可以改变学生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促使高校学生心理朝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合唱红色音乐过程中,要求参与人员调整自身配合整体需求,继而在无形之中锻炼学生面对困境的能力。由此也可以表明,合唱红色音乐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较大正面影响。除此之外,健康、高尚的红色歌曲作品,亦能促使大学生保持较好心态,继而实现净化心灵的最终目的。

(四)其他音乐教育形式

高校最为明显的特点即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音乐社团、音乐校园文化活动等。高校红色音乐教育环境具有显著多元特征,包括通过各种乐器演奏、各种形式表演。加之高校方面亦会举行文化艺术活动,或者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开展红色音乐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塑造良好的红色音乐环境,进一步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严格来说,不同音乐因素会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高校学生长期接触红色音乐,其心理反应亦会受到红色音乐形式的强烈暗示,逐渐培养成为个人性格。一般情况下,激昂的红色音乐可让受众感受到激情、澎湃,舒缓的红色音乐使人内心宁静,心灵逐步升华。多元的音乐环境可以构成学生内心多重心灵结构,接触红色音乐越多,对学生内心心理发展的影响效应亦会愈加强烈。通过多种音乐活动平台,起到对学生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重要作用,继而构成完善的红色音乐文化氛围。

三、新时期背景下红色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化策略

(一)塑造综合高素质的红色教育师资队伍

音乐师资队伍是红色音乐教育取得优质效果的关键节点,音乐教师以及心理教师应当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基于红色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积极作用,音乐教师应当进行心理课程学习;心理教师亦需学习音乐相关理论。具体而言:鼓励音乐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鼓励心理教师与音乐教师进行积极交流。鼓励相关教师群体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综合教学能力,进而在红色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中对高校学生起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二)完善优化红色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在音乐课程体系设计过程当中,往往依据教师专长进行设计,教师擅长何种类型的课程,就对应打造教学体系,课程范围相对狭窄。是以,需要针对性丰富红色音乐教育课程形式,为红色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加持顶层设计,继而促使更多学生参与红色音乐教育课程当中。课堂音乐教育相对其他散乱形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继而专注音乐享受,疏导内心心理问题。现阶段国内音乐教育专注高校学生的技能发展,明显忽略学生内心情感培养。包括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染性、互动性、以及其他综合性。为实现高效、实质的课堂教学效果,必然需要积极开展红色音乐教育课程教研活动,优化红色音乐课程的结构,以此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打造良好红色文化氛围

红色音乐教育需要包含高校文化多层次、全维度的音乐环境,例如广播站、公众号、微博号等新型校园媒体。在高校开学初期、期末学习等心理问题高压的关键节点,利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红色音乐,辅助高校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同样,音乐社团应当多组织红色音乐教育活动,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红色音乐教育,与红色音乐进行深入互动。高校方面亦应配合此教育形式,大力开展音乐类文娱活动,通过多维度音乐教育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继而塑造良好的红色音乐教育氛围。

四、结语

红色音乐教育并非单纯的抽象口号,而是艺术与思想的有效统一,是诉诸音乐形式的形象表现。同时,红色音乐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教育内容,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舒缓内心忧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融入红色音乐因素,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加快红色正能量宣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红色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充分得到重视,继而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内心健康向上的青年一代。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红色内心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