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经典读书法

2021-11-12

山东人大工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文豪钻研

读书是一个思考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读书需要刻苦努力的态度,更需要灵活多变的方法。以古观今,在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之余,了解一下那些在文化(文学)发展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名人读书方法,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学贵有恒,能否坚持下去是成功的关键。三国魏人董遇提出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其意是说,不可虚度光阴,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代隐士陶渊明是位爱书之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读书之于陶渊明,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但他并不苛求于己,而是随性而读,一旦“有会意”,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诚如他一生的隐忍洒脱之风范。

一代文豪苏东坡,他在读书方面也有着非常独特的方法,他在《又答王庠书》一文中讲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的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带着问题去读书,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将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这本书就也搞懂了、弄透了。看来,大文豪的成就也是建立在一点一滴地钻研和琢磨之上的。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对“钩玄提要”的读书妙法,即精辟而简明地指明文中主要内容,提出过许多精辟见解。朱熹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种读书方法被称为“朱子读书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代学者张溥的读书“三步”颇有讲究。第一步,每次读新篇,都工工整整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投进火炉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七八次,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说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他说:“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这样才会“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读书虽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做到用心,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也能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先贤们长期积累的读书智慧与经验,尽管历经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但他们那种认真刻苦、勇于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启迪与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文豪钻研
党的光辉亚克西
难题
没上过大学也能当文豪吗?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汉字新解
小白兔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