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识读”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实践探究

2021-11-12孔碧璇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孔碧璇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图像识读”素养相关概念解析

从古至今,图像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我们人类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如今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图像又重新焕发活力,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文化、表达情感,以致于有人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读图”时代。人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图像识读,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瀚的图像世界中,辨别和获得有益的信息,提升自身的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图像识读”指的是对美术作品、图形、图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识读要体现出公民美术素养的社会性,既涉及艺术图像和美术作品的识读,又包括生活和工作图像的识读。

二、“图像识读”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现状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图像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明了、浅显易懂的特点存在于我们周围,科技的进步推动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从图像中,人们可以获取知识、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因此,培养“图像识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使得高中美术课在高中课程中处于一个边缘化地位。美术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导致教学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重、教师“满堂灌”等情况。导致学生的美术知识薄弱,鉴赏能力较低,“图像识读”素养有待提高。在美术鉴赏课上体现为学生的鉴赏能力较低,经常用“画的很好、很写实”、“漂亮”等词进行描述,缺乏对作品的内容、题材和形式的分析。

图像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美术史的研究方法论,它可以揭露和表达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内含。潘诺夫斯基在他的《图像学研究》一书中将图像学方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阶段是“图像志分析”,第三阶段是“图像学解释”,这就要求研究者凭借视觉、经验、知识结构去感受美术作品,并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特征、创作背景等,了解其蕴藏的含义。这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性质与要求不谋而合,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学会欣赏、评述和鉴赏艺术作品。

三、“图像识读”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块的教学实践

每一件艺术作品不仅是一幅简单的叙事图像,它通过艺术语言的表现,来象征着某些具体的含义。图像识读的本质就是学生通过感受美术作品或其他视觉符号的形式特征,以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读出其意义和文化现象。而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就是引领着我们去探索到作品的本质。

1.描述画面内容。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的第一阶段“前图像志描述”就是我们对一件作品的视觉感知,感受作品的形式特征,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画面内容。我们以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为例:

在这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初步认识作品,描述画面内容”时,笔者将此画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立即被这幅描绘战争胜利的作品所吸引,不等笔者发问,就已开始窃窃私语,描述着他们看到的情景:

学生A:远处的楼房又好像是在城市里发生的战争。

学生B:画面的中心人物好像是那位,举着一面红、白、蓝三色旗子的年轻女性,她的衣服怎么滑到了胸部?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一样。

学生C:这幅作品颜色挺鲜艳的,整体是暖色调。画面构图饱满,气氛很紧张。

学生D:除了年轻女子外,画面上还有许多人,他们的衣服都不一样,应该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可见,高中生的图像识读水平都能达到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的第一个阶段,他们能够轻松地识读出画面的内容。接着笔者讲解了作品的名称及作者:这幅作品是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七月革命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极具感染力,它展现了最激动的巷战场面。知道了作品的名称,他们越发好奇,为什么是自由引导着战争?为什么画面引领人们抗战的又是一位年轻女子?由此,学生对这幅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幅作品,这便进入了图像学方法的第二个阶段。

2.分析作品主题。

当进入到图像学方法的第二个阶段“图像志分析”时,就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不是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那么浅显了。在这一阶段内,正式进入了对作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进行整体观看,去解释画面,以及一些语言符号的代码等。

在《自由引导人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深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主题”,经过前期铺垫,接下来笔者会为学生讲解它的创作背景:这幅作品是德拉克洛瓦于1830年创作一幅战争题材的作品,那么法国在1830年发生了什么?同学们结合历史的相关知识,很容易想到七月革命事件。我们再来看这幅作品的远景有几幢建筑,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一幢建筑是就是我们熟知的位于巴黎市区的巴黎圣母院。那七月革命如何引起的呢?其实是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惨败之后,法国国王查理十世颁布了几项敕令,企图增强皇权,但由此引起了不同阶级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气愤,市民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冲向街头发起起义,终取得战斗的胜利。

就像B同学提到,这幅作品的主角确实是那位年轻女子,在这场战斗中她率先举起了这面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恰巧这一壮观场面被画家德拉克洛瓦所目睹,也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这位女子袒露着胸部?为什么是她来领导这张战斗呢?原来,画家笔下的这个形象是自由女神。回忆我们之前看到过许多在希腊古典时期雕塑,大多表现神的艺术形象都是半裸或者裸体。教师总结:除了半裸着身体之外,她们的身材比例都十分完美,并呈现出s形的姿态。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将神话形象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把自由女神放在任务群众的中间,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学生D说到,这幅作品还有许多不同身份的人们。这位“自由女神”身边还有许多不同阶级的人,有学生、工人、市民等,他们的出现表现了全民自由参战的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的主色是红、白、蓝三色,画家用低纯度的色彩来刻画参战的群众,使得身穿黄色裙子的女神形象在浓浓硝烟中十分突出。整幅作品作者通过颇有动态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完整的结构,表现革命者热情高涨的参与战斗,也赞扬了以小资产阶级、工人和知识分子为主的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与誓死抵抗的拼搏精神。

3.探索作品意义。

最后,我们进入到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的最重要的阶段——“图像学解释”。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会在艺术品上无意识的呈现出超越自己创作意图的东西,比如作者所在时代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从一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并解读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思想等方面,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文化价值体现。

在这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挖掘作品含义,探索作品意义”,笔者引导同学们继续挖掘作品的意义。《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从题材、内容、构图形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当然也具有它的文化价值。接下来从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和背景信息:德拉克洛瓦,曾受到多位艺术家的影响,最初拜古典主义画派雅克-路易·大卫为师学习绘画,后来又受到席里柯、透纳等人的影响,喜爱表现色彩,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这幅作品是画家32岁时所作,正处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极端变幻动乱的年代,当时封建复辟实力与民主共和这两种力量一直在不断反复较量,把人民革命的斗争也引向了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德拉克洛瓦以饱满的激情、绚烂的色彩、强烈的对比等手法创作了这幅浪漫主义杰作。我们前面说过这幅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包括其中有原型的历史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参与,都表现了此作品高度的现实意义:画中的女子位于人群中央,她挥舞着三色旗,好像在召唤人们向前冲,将战争进行到底,她像是自由女神,美丽、健康、勇敢、坚定,领导着知识分子和工人奋勇向前,体现了人们向往民主,向往自由。最后,从局部回归整体进行总结。我们根据图像学的方法逐步分析了《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它以具象的手法描绘了不同阶级人民投身革命的英勇形象,用鲜艳的色彩,饱满的笔触刻画出正义的自由女神形象,歌颂了人民勇敢争取自由和权利。在小结后,学生茅塞顿开,通过细致的分析作品,从而领悟到作品背后的意义。开拓了学习美术的视野,懂得了如何分析作品。

四、结语

美术鉴赏课是高中美术课中唯一的必修课,其地位显而易见,而图像识读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美术素养起着重要作用。美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不足,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僵化等相关教学问题,试图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解决目前美术鉴赏课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像学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不只是看到作品的画面内容,更要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从而挖掘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去认识美术作品,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去鉴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图像识读素养。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