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分析

2021-11-12李桂红严礼山

长江丛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内化讲授环节

■李桂红 严礼山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作为舶来品的“翻转课堂”方兴未艾,我国本土的“对分课堂”已悄然兴起。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都主张“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转变教师“教学主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都包含学生独自学习,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因此,两大教学模式有着共同点,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和各自的优势。本文将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优势,学习其精髓,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起源发展

对分课堂:2013年 10月,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向心理系的教师介绍对分课堂理念,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与支持。2014年春,张教授在《心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课堂上试验对分课堂,成效显著。初试成功,对分课堂受到关注,2014年9月,开始网络推广,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各学科纷纷实践对分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成绩,获得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认可。

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了给缺席的学生补课,录制PPT讲解视频,供其在家学习,效果良好。后来,两位老师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并根据自身经验,合著《翻转你的课堂:在每一天的每一节课上触及每一位学生》,推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在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流程

对分课堂: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支配,讲授重点内容框架、重点难点,另一半留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对话,答疑解惑。实施中,可采用当堂对分,亦可采用隔堂对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采用隔堂对分,讲授与讨论分两次进行。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和习惯,理解、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完成作业,发现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实质上,对分课堂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插入一个学生独学的环节,也是学生内化吸收教师教授内容的过程,然后第二次上课时,带着自己理解吸收的内容参与讨论。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对分课堂实际上是由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相互分离而又相辅相成的环节组成。这三个环节融合在对分课堂中,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整合,对立统一。

翻转课堂:形式上,把“教师主要讲学生被动听”的“先讲后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课前自主学,教师课上辅助教”的“先学后讲”的翻转教学模式。实施中,课前,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制作好相关视频(微课)上传网络,供学生提前观看、自主学习。课中,教师解答疑问,辅导困难学生,个性化教学。课后,学生对于不太明白的内容,还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实质上,翻转课堂以“学生学习为核心,教师讲授为辅助”为教学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划分课堂时间,安排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重构学习流程,课前视频学习,完成“信息传递”,课上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有效辅导,促进知识“吸收内化”,课后,再次利用课程视频复习巩固、拓展技能,实现“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三、异同分析

从起源发展到教学流程,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解读,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确实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二者都是源于教学实践。对分课堂起源于《心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课堂教学实践;翻转课堂起源于给缺席同学补课。其次,二者对学习主体地位的确认一致。无论是对分课堂还是翻转课堂都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再次,师生角色定位一致。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在师生角色定位上,都实现了角色转变,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承担者”。最后,二者含有相同教学环节。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是讲授、内化吸收(独学)和讨论,翻转课堂的是独学、讨论解惑和补充拓展。二者都包含独学,讨论、讲解等环节,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虽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教”与“学”的顺序不一致。

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这一流程明确对分课堂主张“先教后学”的教学顺序,通过教师引导性讲解,有针对性留白,让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内化吸收,完成“亮考帮”作业,然后通过同伴讨论解决低层次的问题,再由教师答疑解惑,处理高难度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独学、讨论解惑和补充拓展”三个环节,这一流程明确了翻转课堂采用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顺序,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课程视频,学习相关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与问题参加课堂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答疑解惑,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后学生可以再次利用课程视频查缺补漏,拓展技能。

其次,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要求不一致。

对分课堂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都没有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出要求,没有电脑、手机、PAD,没有网络,不精通信息技术,依然可以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教材进行讲授,学生可以通过倾听、笔记、读书、复习、完成作业等方式实现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同伴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网络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来说,减少了实施对分课堂的客观难度;对于部分不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增加了实践对分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对分课堂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没有提出要求,但并不代表对分课堂不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可能使讲授更精彩形象,授课的PPT讲解或者课堂录像可能使学生的课下内化吸收更充分,作业完成得更好。因此,对分课堂不依赖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可以使它更精彩。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就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掌握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出精美的课程视频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要有通畅的网络系统,教师能够及时上传视频资料,学生能够在流畅的网络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进行自主学习。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依赖可能会增加偏远网络不发达地区以及不太精通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难度。

再次,自主学习(独学)的内容不一致。

对分课堂是在教师讲授之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的内容是内化吸收教师讲解的内容,进一步探究教师讲解时的留白内容,完成“亮考帮”作业。“亮考帮”作业不同于我们的常规作业,而是学生内化吸收知识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听课、读书、完成常规作业之后,总结自己学习到的“亮”点,“亮”出收获;提出自己探究到的重点,出“考”题给同学,挑战同学;发现自己不懂的难点,请求教师、同学“帮”助。完成“亮考帮”作业,学生很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吸收,对于接下来的课堂讨论也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翻转课堂是在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的内容是通过观看视频,独学新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作业,为保证学习效果,还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互动。自主学习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参加接下来的课堂讨论与答疑,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从形式到内容,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最大的差异就是“教”与“学”的顺序,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的问题。“先教后学”使教学系统、高效,适合传递知识;“先学后教”使学生有机会自主探究,适合培养能力。“先教”,可能因为教师的讲解,先入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因此,实施对分课堂,教师讲解环节一定要注意留白,只讲框架、重点和难点,留有一定内容给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先学”,也可能因为学生提前自学,形成自己的认识,尤其可能形成有偏差的理解,这种“先入为主”给接下来教师的答疑解惑加大了难度。因此,实施翻转课堂,教师提供的自学视频一定要简洁明了,尽可能避免出现偏差理解;在讨论和解惑环节,一定要关注学生,避免偏差理解扩大化。

最后,我们再仔细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讲授、内化吸收(独学)和讨论,确实,对分课堂主张“先教后学”,但在第三个环节,讨论时,教师是要参与其中并及时答疑解惑的,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第二个环节“独学”之后的一个“先学后教”呢?因此,“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采用“对分课堂”还是“翻转课堂”?个人认为:因课程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或者可以考虑将二者融合而行。

猜你喜欢

内化讲授环节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纵向研究的元分析*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