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探析

2021-11-12湖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思政

王 媛/湖南师范大学

话语是人们说出来或写说来的的语言,即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形式,是人类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手段。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是高校思政课堂上主要的两种话语形式,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解读和创新,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桥梁、中介的作用,从而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学生话语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内容做出的配合,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课堂讨论的话语。两种话语在思政课堂上相互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问题再现

(一)教材话语是主流形式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材话语的阐述、解释、建构、塑造过程中,教学话语起着桥梁、转译的功能。教学话语是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并对其进行阐述、转化、整合以及解释的言语。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教师将抽象、凝炼、高度概括的教材话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将教材话语转化成学生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接受的话语。它不仅要将思政课涉及的立场、观点、方法所要表达的意义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阐述和解说、剖析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在转化过程中往往不尽人意,在课件准备和ppt制作过程中,老师们往往都受制于书本基础知识的条条框框,只是将原本在书本上的知识换了个位置放到了多媒体上,大篇幅的文字ppt且很少有话语转换,而且少有自己的见解,很难将内容变的简单易懂,教材话语依旧是教材话语,它的规范性、理论性、抽象性并没有因为教师讲出来而有所改变。

(二)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任何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都有特定的接受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宣传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传授他们基本的社会生存技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大学生,所以也就离不开对大学生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关注,离不开对他们心理生理方面的关注和了解,更离不开与大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从宏观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与转译,只是单独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以概念解释概念,以理论解释理论,虽不是照本宣科但也跳不出其中的框框架架;对于如何从微观角度入手,即从学生角度入手,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入手,想学生之所想,了解学生之所了解,关注学生之所关注,追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踪迹、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仍然不能恰到好处;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当今中国新时代新发展、当今社会时政热点焦点、国家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借助于中国故事,向学生挖掘当中的道德伦理以及人生道理,还存在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如何将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独白式的满堂灌输

在当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一直在强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课堂上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一堂言”,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规定的教学进度,在上课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避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由发言的环节,而采取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授课当作一项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任务;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课堂积极性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上课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上课不喜欢听课。而高校思政课又是专业性特别强的科目,在课程难度提升又有心理因素作祟的鼓动下,这显然成了他们只追求考试不挂科的科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虽然老师们都想出了很多方法,但治标不治本。很多学校都是将学生本门课的期末成绩设置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且平时成绩的比例大于考试成绩,以此来刺激学生上课配合老师上课,不论是哪种方法效果都不是很好。根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还是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沟通、交流的失衡。新课改规定,教师要少讲,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但是很少有老师会这样做。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忽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自己交流和思考的重要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路径重塑

(一)更新文本话语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文本话语依然是主流话语。在教学内容上,文本话语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述,相当于云云笨笨的复制、粘贴;在教学方式上,大多数的教学仍然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虽然文本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教学中具有规范性、严谨性、逻辑性强的特点,但是,文本话语的过多使用,一方面不能真正让大学生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行之有效的重塑,从而让他们对思政课所传授的内容能够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谓人本话语,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话语,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就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始终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将思政课极富逻辑性和理论性的知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人文关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新需求。当代改革开放和网络化的新时代,他们崇尚个性自由、言论自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加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也非常活跃,面对这样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有人文性的话语来消除师生话语间的隔阂。另一方面应该构建更为开放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能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起重要作用的学科,应该将其与其他相关的学科联系起来,在交叉发展中不断推进,除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还应该将逻辑、伦理、道德、艺术等话语内容有机地融合在思政课话语体系中,扩大思政课话语范围,培养大学生更为丰富的逻辑思维和广阔的知识面,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二)阐述中国话语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话语主要解决“说什么”、“怎么说”以及对于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近现代文化、思想的思想之源,其中蕴含的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将中国优秀文化引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主流教学内容相结合,向学生阐述有中国味的中国话语,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无论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道路选择问题,还是社会进步中充斥着的矛盾问题,亦或是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或是新闻媒体中、舆论焦点中出现的存有多方面争议的话题,都是大学生日常经常关注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正视以及富有辩证思维地给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和现实,而不能一提而过。与此同时,在设置问题时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要善于将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党的最新思想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要联系起来。总之,问题设置既要关注国际国内时政热点,也要紧贴校园舆论,如校园贷等,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寻找话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以小见大。

(三)注重生活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最大的突破难点就是如何将思政课从空洞的政治说教和走形式似的宣传课变得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所谓通俗就是语言要朴素、自然,更加“接地气”,用更加亲民、朴实的话语阐释抽象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才能使大学生把思政课的内容更好地入脑入心。”

笔者认为,注重生活话语,就是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对他们接触到的事件、思想、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声音做出合理、恰当地解释,同时也要把抽象的教材理论与鲜活明亮、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实例相结合,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用举例子、讲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作比较等通俗的方式授课,以此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思政课。

三、结语

实现思政课的彻底转型,思政课话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话语创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思政
画与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