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研究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外语通识课为例

2021-11-12王青羽南京中医药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立德外语

■王青羽/南京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政策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立德树人”将作为我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再作重要讲话,提出“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建设的各个环节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从十八大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北大师生座谈,“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呈现出“纵深推进”的特点,是一种“大思政”发展态势。

一、第二外语课程思政融入

“大思政”背景促使高校教育对现行课程模式进行反思,加快了由“德育和思政课程”向全方位“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将思政教育贯穿渗透到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来,具体课程为载体,凸显育人功能和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是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养的辨证统一。

高校第二外语通识课旨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国际从业竞争力,是当前新文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外语课程做好“立德树人”关键在“融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立足课程原有教学资源,完成语言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思政融入的必要性

(一)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维体系和行为准则,积淀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蕴藏着可贵的价值观念。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许多地方回应了这种文化传统,如“诚信”、“文明”、“和谐”都是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外语课程思政融入只有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既具中国优秀传统底蕴,又具国际视野的全面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没有价值中立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重知识,轻德育”使教学成为传递内容的渠道。课程日益成具体化为各种教育文件,包括课程指南、课程大纲、教材等。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课程不再只是一些“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共同构建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同时追求“主体性”的过程。

课程思政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具体实践形式。第二外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外语学科内容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语言知识技能必然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形成。同时,中医药大学的学科背景会影响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态度。此外,教学过程本身的特点,例如教师是否敬业、课堂气氛是否具有启发性等特征,都会对学生的学科认知、品格习惯产生影响。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第二外语课程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发掘思政教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既有社会层面也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外语教师应当从日常生活和大学校园汲取灵感,以外语课程为载体,潜移默化的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

三、实践思政融入的三个层面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中医药大学第二外语课程思政融入可以从三个层面实践。

(一)课程

课程定义众说纷纭,大致可见三种: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体验。三种定义各有侧重。课程思政融入针对的是“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育”的教育弊端,立德树人应该以课程原有体系为载体,在课程目标不但包含“解决问题导向”的“知识技能传授”,还包括“品格养成导向”的隐性目标。第二外语教学根据校本学情,联系中医药国际传播、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积极发掘思政教育潜力,贯穿教学全程,在学习的情境或体验中实现“育人”目标。

(二)教学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中的交互活动。“思政融入”由教师主导,教师必须找到学生的共情点,“立德树人”的教学设计才能获得感情认同,达到育人的效果。外语课程内容与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国际传播密不可分,教师可以使用中医文化术语翻译、国际传播图文报道等素材进行教学设计。

(三)师生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促进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节奏气氛都与教师个人能力有直接联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有其独特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的一方,他们创造性的与教师共建起课堂情境。学生可以选择聆听和记忆的内容,他们的评价反馈气氛构成了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师生双方具体可感的体验。

四、第二外语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路径

本节以第二外语课程两个章节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思政融入的方法。

(一)教学设计(1)

这一章节的德语语言知识技能包括词汇部分(常见的国家名、外国城市名、语言、以及表示方向方位的形容词/名词词组);语法部分(过去式表示“曾去过”)。

根据上述显性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思政融入”内容:课文知识点结合中医药海外援助,梳理中医药传播到达的部分国家,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介绍了语言基本知识,如大小写、定冠词、重音等,向学生展示中国医护人员国际援助照片,以课文句型“他们在哪里?”“在吉隆坡。”“吉隆坡在哪个国家?在马来西亚。”与学生开展问答和对话练习。

过去式表达“曾经去过”,教师设计了“一位中国医生的国际战疫行程”,使用了一个手绘的中国年轻医生形象配以来自网络的中医海外援助照片。

“思政融入”首先要充分结合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过程。“国家城市名称”和“中医药国际传播”相联系,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了重大社会事件。初级德语课学生的语言水平刚刚起步,难以完成德语讨论或作文等复杂的任务,因此教学互动环节使用了简单句型,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以及深深的文化自豪感。整个互动环节由教师主导,符合中国教学传统,教师对课文语料有所选择,难度适当,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整个互动过程在腾讯会议线上进行,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学设计(2)

本章节的德语语言知识技能目标包括身体部位及其动作的词汇(如伸展、抬起、弯曲、挺直等)、常见身体不适名称、提供健康建议等。“思政融入”设计结合当下情况,唤起学生对生命和健康重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强身健体;从德国菊花茶入手,教师组织讨论,鼓励学生了解草药在欧洲的传播和接受状况。

教师在课程开始就将话题场景设定为中外大学生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学的交流。本单元首先学习运动和身体相关语言表达,教师尤其突出其中“太极拳”内容,以太极拳的特点、运动方法、运动感受为切入点展开课堂讨论。从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提炼出与本课语言知识相关、符合学生德语水平的话语结构和词汇,帮助学生完成“太极拳”德语小作文。

本章节的课程设计亮点还在于“自主性学习资源”。课程与教学并非纸质文书内容的传递,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构建的知识价值共同体。“自主性学习资源”由教师主导,教师选择并根据教学要求加工材料,供学生使用。自主性学习资源还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技术,参与构建“常在化和泛在化”的学习资源空间。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例如预习课件、课程录屏、微课、习题集、配套音频、阅读书籍上传网络课程平台或课程APP(雨课堂),供学生随时获取。

五、结语

大思政的环境下,第二外语课程思政融入可遵循“跨语种、跨时空、跨学科”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材料既有课堂教学目的语(第二外语),同时也充分利用英语材料;外语教学与中医药国际传播有天然联系,思政融入应放眼国际;从文化传统中汲取精华,除了“时政事件”,还可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甚至更加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的传播储存媒体应充分利用技术条件,实现学习环境的“常在泛在”。思政教育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外语教学应转变思路,立德树人,积极参与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立德外语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