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文学“批评性”传统及现代重构

2021-11-12侯丁月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重构文学作品文学

侯丁月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涉及的知识内容多,其中“批评性”文学是我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电子信息化技术不断地发展,各种新型产业的兴起使文学研究专业所吸收的人才不断地减少,不利于我国文学的传承。特别是在当前时代下,西方文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贸易活动的增多而不断地渗透,很多人越来越认识不到我们自己文化的优势,对于传统文化的钻研力度也不够,因此,“批评性”文学在现代化文学环境中的功能性逐渐减弱。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必须结合“批评性”文学重构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批评性”文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批评性”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动力因素,可以说,有了批评性文学,才引起了人们对其他文学的思考和探索,带动了其他文学的传播和思考。它主要是指对于文学作品或者是活动的评价和理论研究,以作品事实为基础,结合技巧等进行文学鉴赏,以文学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对其他作家出版的作品或者是论点等,以及其他的文学活动,如文字运动、流派的兴起等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属于点评的重要体现。“批评性”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点评者虽然在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进行理解,提炼出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观点,同时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内心世界,但是对作品的点评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功能以后的发展趋势,点评者的点评也影响了其他读者对于该作品的鉴赏心态,影响了该作品社会功能的发挥。好马还需伯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好比一匹珍贵的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掘和引导。在当前信息海量化时代,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和活动都不断地兴起,虽然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端。“批评性”文学充分做好了指南针的工作,如果一部好的作品遇上了优秀的文学批评家,那么可以充分地获得其他作家的关注,从而使推荐力度变大,也会被推广到读者群,使大范围群体都能认识这部好的文学作品或者是现象,从而起到宣传和推广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作家的创作思想可能被影响,甚至会成为新一代的文学风尚,带动社会新型审美的形成。因此,必须正确客观地看待“批评性”文学。

二、传统的“批评性”文学表达方式

(一)体现了“文以明道”的形式

文学具有针对性和包容性,它能承受住所有的观念和看法,同时又会针对某一现象重锤出击,可以说,文学不仅是我国的财富,更是我国日后要传承下去的重点内容。“批评性”文学由来已久,最为重要的就是从事实和理论的根据出发,可以评论,但是不能随意批评、肆意抹黑,必须注重以道讲理,确定批评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批评的合理性。不能像个稚子,在自己没有领会或者自己水平达不到的基础上随意对文学作品进行抹黑或者是解读,必须保证批评的本体以道论文,确定文学评价的价值导向。“文以明道”是“批评性”文学的重要表达方式。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使我国文坛一时之间热闹非凡,奠定了多种文学流派和思想的理论根据,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之道”等,各有千秋。但是同时,又相互尊重与相互点评,如章学诚对于道家的“天道”观念,以《文史通义·原道》进行评判,强调“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为,皆其事势自然,渐形渐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意思是顺其自然,尽人事、听天命,将“天道”的发展拟为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了对于文学思想的“明道”主义。在秦朝早期,“批评性”文学的模式就已经初步形成,“文以明道”的形式也得以凸显,在鉴赏的时候坚持文以道为本,主要对哲学本体论问题进行探讨,进行文学的解读,之后才逐渐地演化成为“文以体道”等多种形式。

(二)体现了“文以明理”的表达形式

批评是文学评价活动中的一种,通过批评人的专业文学素养、理论知识水平、原则以及规则,对文学进行客观、公平的批评。早在先秦时期,“批评性”文学“文以明理”的表现形式就不断地得以凸显。随后,文化产业兴盛,形成“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仁义之道”“礼乐之道”“孝悌之道”等。随着文化的一代代变更和传递,汉朝对于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魏晋时期玄学等流派的兴起,对“文以明理”更是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一方面强调了万事万物皆有规律,除了人力之外,更是要认清外力,世间一切自有源法,可以求但是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之理。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强调要遵从本心,导致后代很多文学作品或者活动的立意、章法、逻辑、因果等都具有“文以明理”的特征。

(三)体现了“文以明心”的表达方式

万事万物皆由心起。人的行为遵从“人心”,心之所念,行之所至。同样,文学作品和活动主要是由人创造和发明,以人为主体,因此也具有“人心”。刘勰曾提出“文心”的概念,强调“文,心学也”,主要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进行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不仅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还必须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作者的心理活动、往年经历、当前处境等探究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做到客观点评。高尔基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也是强调了“文以明心”。因此,“批评性”文学也主要是评“心”。“文心”形态不仅体现在了文学创作上,在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中也逐渐渗透,如诗心、曲心、舞心、画心等,都体现了“心”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评论的时候,必须从“心”出发、以“心”立意,以此进行研究。

三、“批评性”传统的现代重构

(一)取消“批评性”中的偏见性

在文学评论的时候,由于都是从“心”出发,因此难免会存在片面理解的弊端。中国文学批评分为好几个时期,如古代、近代、当代等,批评的力度也不一致。如在近代时期,为了使我国文学能够更上一个台阶,批评的力度大,但是也存在着片面的弊端。近年来,我们在进行“批评性”文学推广的时候,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打破以往文学评论中的局限性及分类学科取向的偏向性,必须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从而在传承中追求创新。不能故步自封,不懂的不代表不正确或者是不存在,而是要从该文学活动所属流派的眼光出发,确定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物的关系定位与出发,而不是单纯地评论作者的思路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等,要注重评论的整体性原则。我们不仅要从现代文学的流行趋势出发,还要发掘、整合、利用传统的文学资源与批评资源,客观地看待,因为文学本就是一脉相承的。

(二)注重批评现代转型的“批评性”重构

“批评性”文学可以带动文化的发展,为作者或者是其他文学群体提供指引,引发激烈的讨论或者是思索,带起风潮。但是,当前“批评性”随着“文学性”问题的提出而逐渐得以显现,它逐渐倾向于提出问题,但是并没有进行点评,因此必须结合现代思维进行“批评性”重构。在点评的时候,不只是单纯地从文学作品和活动出发,同时要具备发展的眼光,看到评论的后续,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和思想,对问题进行提问,才能真正地贴合大家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除了吸引文学专业人士以外,也能吸引普通群体参与,贴近生活,起到传播文化和宣传思想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批评观变革及更新上,要融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如“民主”“人权”“平等”等,坚持文化的创新发展,不能使文化过于陈旧,注重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使批评活动多样化发展,从而引起批评思潮再次兴起,促进我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引发新时代的文化大潮。

四、结语

“批评性”文学是带动文化兴起和革新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武器。为了打造新型的文化,同时给予传统文化发扬和生存的空间,必须注重“批评性”文学的现代重构,在评价的时候要改变片面性,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敢于揭示问题,同时敢于坚持真理和讲道理,结合现代化思维理念,将“批评性”文学不断地推广及完善。

猜你喜欢

重构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重构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小说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