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深处盛开的野菊花
2021-11-12傅家德王金川
□傅家德 王金川
谷雨时节,细雨浮萍。八百里红色沂蒙芳草碧绿,花香沁脾。一场春雨过后,一位胸前戴着党徽的老人向我们走来,尽管她步履蹒跚却依然掩盖不住骨子里的刚强,远远凝望就好像细雨中盛开的一束美丽芬芳的野菊花。
老人名叫张玉美,家住蒙阴县,如今已93岁高龄,尽管疾病缠身,但她面对人生乐观通达,淡然自定,不追求大富大贵,只求燃烧自己奉献人生,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傲骨气节。
当笔者想请她谈一谈当年经历的红色革命故事时,她操着浓重的沂蒙口音说道:“不值得一提啊,想想那些并肩战斗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享着共产党的福,真是打心眼儿里感谢共产党!”说罢,她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又整理了一下自己胸前让她骄傲一辈子的党徽……
“我能吃苦,不怕死,我一定要去”
1928年11月13日出生在沂水县高桥镇张家山宋村的张玉美,自幼饱受战乱之苦,年少时她跟着母亲参加了当地的“识字班”,一有空闲就集合起来学习文化知识。渐渐懂事的张玉美,积极加入了儿童团,帮忙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递情报。
张玉美17岁那年,动员参军的命令传到了她的家乡,她闻讯后飞奔告诉父母:“爹、娘,我要去当兵!”深明大义的双亲,用手抚摸着齐耳短发的小玉美,考验地问到:“当兵很苦,子弹不长眼,你一个小丫头怎么能行。”“我能吃苦,不怕死,我一定要去!”“当兵那天因为是正月,我还穿着棉袄棉裤,站在队伍里,前来迎接我们的一位首长走到我的面前问,‘小丫头,你为何来参军呀?’”“为翻身求解放,俺跟着共产党的军队上战场打东洋……”张玉美老人回忆起当年参军的情景,脸上洋溢着自豪。
训练、站岗、学习、劳动……参军后的张玉美样样冲在前面,因为在她的心中始终怀着一个崇高的信念:共产党的军队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革命的战士就是为国牺牲奉献,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战士!根据当时新兵训练安排,经过短暂培训,她被分配到司令部通信连,而且一干就是三年。在连队,她负责总机,业务量非常大,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从未耽搁首长的通信联络。由于表现突出,1947年开春,张玉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指导员张永勋作为入党介绍人对她的谈话至今铭记在心——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和回报。说到这里,张玉美抚摸了一下零乱的头发,思绪又回到了战场厮杀的峥嵘岁月。加入共产党后,组织又安排她到鲁中南军区第七康复医院接受医疗救护培训。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全面爆发,驻兖州的第七康复医院成为战场主力救护的大后方。医院全体人员严阵以待,随时接收前线转运来的伤病员。
“那是一个夜晚,天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我和几个战友在屋内正忙着为一个伤员清洗包扎伤口,突然担架队火急火燎地运来一个全身是血的重伤病号。护士长赶紧让我负责救护,我二话没说,跑上前去就抓紧清洗、包扎、注射镇静药物。”说到这里,眼含泪水的张玉美又告诉我们,这位病号由于被炮弹震伤了脑部神经,导致神志不清、狂躁不安,“为了第一时间给他治疗,我叫来另一位护士帮忙护理,我抓住病号的两支胳膊,另一位护士抓住病号的双腿,尽管病号挣扎中把我们的手都抓破了,但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抓紧给他救护,争取让他早日康复。”
为病号喂饭也是战场救护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有些重病号需要吃点稀饭、鸡蛋补充营养,医院供应有时紧张了,张玉美和其他医护人员就到驻地老百姓家凑,回来后刷锅、淘米、点火做饭,忙得灰头灰脸,没有一人喊苦叫累。“记得有十几位伤员的病比较严重下不来床,我们只好将熬好的小米粥盛在碗里用小勺一点一点地挨着喂。这时,有个病号还向我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张护士熬的小米粥我最爱喝’。听着伤病员吃饭的唏嘘声,我们心里美滋滋地,心想同志们,快吃吧,养好了身子再重返战场,那里有更多的任务等着你们……”在战场救护期间,张玉美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脏活抢着干、累活冲在前。
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时在夜深人静时,张玉美脑海中又会回想起战场救护的掠影——截肢伤员的痛苦呻吟、头缠绷带血淋淋的战友、无助的眼神、抢救无效临牺牲前战友求生的呼喊……
“孩子们长大了,都让他们参军报国”
1952年冬天,张玉美与战友宋佃云在第七康复医院喜结连理,他们先后育有一女三子。“孩子长大了,都让他们参军报国”成为张玉美夫妇的第一家规。1957年,张玉美随着丈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脱下了心爱的军装转业回到了蒙阴县人民医院。1958年,国家精兵简政,张玉美发扬老党员、老军人牺牲奉献精神,把岗位留给了别人,毅然退职回家,养儿育女,料理家务。
今年68岁的长女宋梅,说起自己当兵的故事滔滔不绝:19岁那年初冬,俺娘就领着我报名参军,很快穿上了军装,来到原济南军区第二招待所。期间,俺娘不断地写信鼓励我好好听党的话,全心全意高标准干好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入了党,考上了军队卫校。记得选择学习专业时,俺娘再三嘱咐要我选择护理专业,这样离战场最近,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我被分配到原解放军第146医院,从事医疗护理工作,一干就是12年。这12年里,有时候也想打退堂鼓,是母亲时时刻刻的殷勤教诲,鼓励我安心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
有着7年兵龄的二儿子宋汉存,说起妈妈送他参军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1977年征兵时节,妈妈帮忙整理着我刚刚穿上的军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穿上绿军装,永远跟着党,心里才踏实”。踏进军营,我卯足了劲头,训练、学习,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先后多次评为军政训练标兵,还光荣地立过三等功。
岁月染白了鬓发,皱褶的脸庞印痕着昔日的青春年华。张玉美从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变成银发苍苍的老奶奶,然而初心如磐,使命永驻,心中对共产党的热爱更深,对人民军队的思念更真,身边永远流淌着说不完的动人故事……
“小孙子,到了部队要踏着奶奶的足迹,只许干好不准干孬!”自幼听着奶奶故事长大的宋树森,梦圆军营是他从小到大的夙愿。2004年以优异成绩被山东理工大学录取的他,翌年就被选拔为部队国防生。现已是部队军官的宋树森,提起奶奶的教诲,铿锵有力地说道:“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部队这所大学校的殷切栽培和培养,同时内心更有奶奶教诲在时刻指引着我奋勇向前!”
“共产党员从来不怕苦,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992年张玉美查体时,得知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膀胱疾病,后来不得不做了膀胱切除手术。面对笔者的镜头,老奶奶极力掩饰腰间悬挂着的导尿管袋,担心让别人看到一名曾经上过战场的沂蒙女军人,如今却被病魔打倒了。是啊,眼前的张玉美老人,先后4次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与无情的病魔作抗争,每次她都坦然自若,笑对人生,从不向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她的女儿宋梅说着说着便流下了眼泪,向我们补充道:“俺娘一个月需要3次到医院换导尿管袋,每次都很痛苦,但她从来没说一声苦。”坐在沙发上的张玉美,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说:“共产党员从来不怕苦,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眼前的子女也都非常孝顺,隔三差五地回来看看,逢年过节争着送这送那。”
张玉美老人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曾经上过战场的军人,先后为驻地入伍新兵和中小学生宣讲上百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听众达到10多万人次,老人家用峥嵘经历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更加热爱共产党、更加热爱人民军队、更加热爱生活。
“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我,每月领取退职老干部生活补助金,药费都能报销,我心里知足啦!”不为索取,只求奉献,说话间,这位有着74年党龄的老奶奶,又拿起《中国共产党简史》,凝神静读,久久不愿放下……
胸前佩戴党徽的老奶奶张玉美,就像八百里沂蒙山区盛开的野菊花,芳香四溢、弥久恒馨、启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