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学科“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培育研究
——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

2021-11-12

散文百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类景德镇第二课堂

冯 俊

景德镇陶瓷大学

此研究是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提出“坚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的大背景下,通过实际参与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类学科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指导,整合与总结当前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相关理论和成果基础上引发的思考,选取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类第二课堂为例,以调查学校艺术类第二课堂开展现状为出发点,在设计艺术学院、艺术文博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计1500份。其中,纸质问卷回收200份,电子问卷回收1268份。访谈了5位教师关于第二课堂的建议与感受。大量的调查数据是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类学科师生对于该校艺术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也是对课题研究的材料支撑。

一、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类学科“第二课堂”调查问卷问题简述

调查问卷重点在第二课堂参与者的基本信息、第二课堂参与情况、第二课堂作用与意义、学生对第二课堂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整理,可知学校目前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补充第一课堂,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但是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回避,比如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参加活动依然是受学时学分的“邀请”,活动的学时学分发放不及时等。学校各部门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举办质量,多多关注学生真正的需要,共同协调解决一些真实的问题,如同第一课堂,建立一套第二课堂监督管理系统与评价系统,打造一批符合学校艺术类学科特点与需求的精品活动,使第二课堂成为综合育人的有效途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精品课堂”。

二、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类学科“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需要正确引导。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在全面育人体系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反观问卷结果,一部分同学并没有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参加第二课堂更多的是受学时学分的“邀请”。学生认识的“为学时学分论”与部分教师的片面认识,导致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第二课堂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与意义需要正确引导。

2.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效果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与访谈的调研,目前学校艺术类学科学生获取第二课堂的信息以“人际交往”为主,部分学生没有或者很少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是因为信息来源相对闭塞,学校的宣传覆盖面和渠道相对单一,不能及时获取活动信息。在调查最希望的宣传方式中,网络媒体的呼声是00后的学生选择较高的方式。网络精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都是互联网+教育的体现。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校开展第二课堂宣传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网络媒体等平台,多角度,多时空的宣传活动作用与意义,形成线上线下,学校与师生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体系,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覆盖面。

3.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与经费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教学资源与经费投入是教学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合理有效的使用好教学资源与经费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在访谈5位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以及结合笔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感受来看,第二课堂的申报和审批流程相对规范,开办方向与类型也有相应文件指导,有所欠缺的是开展经费捉襟见肘,活动结题虎头蛇尾,学时学分拖拉迟缓。

希望学校有关部门尽可能给与活动开展一定的经费支持,很多老师的活动局限在不产生经费的前提下,致使很多专职教师举办的活动以讲座,看影片,微信线上而结束。场地和相关资源也是延缓第二课堂的另外一个问题,陶瓷美术学院三位教师合办的第二课堂写生画展活动因为申请不到展厅而延缓到下一个学期。纸质问卷的手写意见栏,学生反映最多的情况是学时学分发放不及时,导致参加第二课堂的动力打折扣。

4.现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但是缺少特色精品项目。

目前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有五大模块,即思想政治引领模块、创意创新创业实训模块、体育活动强化模块、审美与人文素养提升模块、社会实践拓展模块。每个模块所能举办的具体活动由教师自行规划,教师集思广益则活动异彩纷呈,可以说基本满足学生们参加活动的需求。如果我们谈论到学校第二课堂,我们却说不出印象中的活动,只是好像是个什么活动,大概做了什么事,留给学上的只是模糊记忆和学时学分好像还没有加的“尴尬”。

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艺术类学科扬名的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弘扬学校与陶瓷文化特色,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应该具有与学校名气一般的“品牌第二课堂”。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取长补“长”,是推动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新方向。

三、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类学科“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可行性建议

当下正值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之际,景德镇陶瓷大学所培养的艺术类人才必将成为建设“试验区”的中坚力量,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当下,着眼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为了使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也为了推动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笔者结合所做的课题研究给与如下建议:

1.加快建设“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学校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结合学科现实的育人体系,努力落实体系覆盖到课程开办审批,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结题评价等环节,确保“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行稳致远。

(1)出台经费保障制度,健全资源配置体系。首先,响应“一流学科”建设号召,抓住学科建设经费划拨契机,争取艺术类学科第二课堂划拨专项建设经费,加强经费使用与管理,确保经费办实事。其次,学校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科学合理配置艺术展厅,报告厅,简一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篮球馆等,简化报备审批流程,为第二课堂提供便利多样的场地条件。最后,加强与实践实习基地和校外艺术组织合作,建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为学生走向社会,将学校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奠定基础。

(2)建立第二课堂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相辅相成,评价产生结果,反馈推动改进。如同第一课堂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查课,教学评比等机制的建立。第二课堂应该建立一套贴近学科实际,可量化,科学合理的考评与反馈机制。树立评价反馈促发展的意识,推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评价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评,活动组织评价以及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同时可以引入网络平台进行评价与反馈,完善网络评价与反馈与艺术类第二课堂检验的深度融合。

(3)建立科学合理管理体系。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方式。管理不是阻碍,管理是基础。艺术类第二课堂的管理应该包括活动开展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参与学生管理三个层次。活动管理应该建立校级与院级两个层次,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办两个标准,区分管理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参与不同活动。指导教师应该从教师选聘,教师培训,评价考核,活动交流等方面进行管理,不同方面的管理提升教师能力,优秀教师才能指导高质量活动。学生管理则是培养学生骨干,鼓励创办活动,激发创新活力,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系列政策。形成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氛围。

2.推进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新时代”也是网络改变教育的时代。网络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丰富学习与交流的形式,以快捷便利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也许由于网络平台信息更新速度快,内容庞杂被淹没。也许是学校没有一块针对第二课堂的网络宣传平台,虽然学校第二课堂的相关信息也出现于学校网络平台,但从调查结果看,覆盖面并不理想。学校应该利用网络平台根据活动特点有针对的进行宣传、引领正确导向、丰富宣传内容、突出活动特色、全面的展示活动内容。学校有关部门应该注重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科学运用网络平台宣传第二课堂相关工作。拓展宣传途径,贴近学生生活,逐渐建立第二课堂的品牌网络客户端。

3.联系第一课堂,协同“立德树人”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艺术类毕业生不仅要专业技能扎实,艺术思维创新,还要有实践经验丰富,善于社会交际的能力。

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补充,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将第一课堂的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的成就感又会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将第二课堂的灵活形式,开放特点如博物馆课堂,工作室课堂,美术馆课堂引入第一课堂教学,丰富授课方式,营造活跃氛围,调整传统的讲授课堂,形成寓教于乐的艺术课堂。今天的教育必须看到“交叉”与“跨界”的重要性,未来的教育必然走向融合与联系。融合不同课堂,联系不同领域,调动一切有利的条件为人才培养而服务。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联系,协同“立德树人”才能培养“试验区”建设所需要的优秀艺术人才。

四、结语

艺术类学科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优势学科,其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学校统筹规划,从学校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中完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调动学校部门与艺术类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班级干部等协同力量,发挥专业特色吸引力,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形成学生主体,艺术特色,品牌效应的特色课堂。

猜你喜欢

艺术类景德镇第二课堂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第二课堂
艺术类专访心得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