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叶兆言散文中的南京形象建构

2021-11-12李梦琳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叶兆言南京散文

李梦琳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中的城市”既是对现实城市的再现,又投射着特殊的文化期待,建构成“这一个”的独特想象,使得每个城市有着其独有的魅力。南京作为“文学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及文学作品,叶兆言及其散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脉。其散文直接描摹了南京古往今来的历史百态,投射了作者特殊的情感与思考,构建了更加独特的南京形象,为“文学中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一、叶兆言散文中南京形象的特点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场所精神’,它是一个地方的自然、历史、事件、人文、建筑、居民等方方面面的长期积淀和不断融合的体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潜在的却能决定城市命运的力量。”叶兆言散文中构建的南京形象所表现出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其通过体验与想象而精神化的南京。

1.“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叶兆言散文构建的南京深谙“水的智慧”,从古至今都极具包容性。

对异乡人,南京是包容的,在《南京的外地人》中,叶兆言曾谈到“南京以它的宽容留下了无数的异乡人。”古往今来,南京一直接纳着外来客,无论是颓废南渡的北方文人,还是强势攻打的金元兵将,南京始终如水一般的吞吐包容。并且很智慧的学习了外来者的优长,将外来文化充分的本土化,把其化为南京的内在发展力量。对历史,南京同样是包容的,“南京这个城市是宽容的,它珍惜历史留下的每一个细节,保护历史留下的每一处遗产。”南京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六朝古都到民国首府,南京留下了太多历史遗迹。其中有一些是非常影响当下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很多影响了交通发展,有的甚至是违章建筑。然而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南京仍然保留着这些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前朝遗物”,这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实际也是对历史的包容。

在叶兆言的散文中,秦淮河水流过南京城,“水的智慧”也潜移默化了南京,熔铸成了南京城的城市精神,极大的包容性成为南京形象的一大特点。

2.“所见皆历史”。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从秣陵的一棵小树到如今的南京城墙,叶兆言散文构建的南京所见皆是历史。

作为一个老南京人,叶兆言对南京非常熟悉,在其散文中对南京的描摹是细致入微的。最具代表的是再版后的《旧影秦淮》,这本书包含三百多张老照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南京历史。不仅有秦淮河、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等历史名胜,照片中的人物、街道、房屋等更真实地展现着某一段历史,再现了一个家庭、一个行业、一种生活方式曾经的样子。叶兆言从晚清民国描摹到了1949年,既讲述了城市变革史,也讲述了城市日常生活史。南京方方面面的历史已被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目光所及之处都透露着深深的历史气息,传统的影响对这座城市格外的深。

叶兆言依托客观存在的物质南京,根据史料和体验具体而微地再现了历史的南京,赋予南京的万事万物以深厚的历史感,形成“所见即历史”的氛围。

3.“南京大萝卜”。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南京大萝卜”正是人们对南京、南京人的一种集体评价。

“南京大萝卜”的特点是一种调和中庸的南京精神。叶兆言散文中构建的南京有偏安一面,他在《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中有言:“南京大萝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种散漫与自由的习气,一方面来说,是一种自得闲适的乐观通达之状态;另一方面来说,又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懒散空谈之风气。这种调和中庸的南京精神,在叶兆言的散文中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南京人的性格来看,质朴真诚,知足保守;从南京城市化建设来看,亦城亦乡,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从现代生活节奏来看,竞争压力较小等等。

在叶兆言的散文中,“南京大萝卜”的特点主要通过对南京人和南京城的总体性描述表现出来,人与城融合起来从而形成这种兼具优劣两面的南京印象。

二、叶兆言散文建构南京形象的方法

叶兆言散文构建的南京形象,主要有物质南京、精神南京和世俗南京三个层面。其对南京的构建总体上采取了“回头看”的方式,始终隔着历史滤镜回望南京。但具体来看又是不尽相同的,以对南京风貌与人的摹写构建了物质的南京,以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再现了精神的南京,又以南京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激活了当下的世俗南京。

1.描摹再现。

一个实体的城市由它的建筑、交通和人口等构成,其中城市风貌与人最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叶兆言散文构建的物质南京便是由一系列的城市风貌和人物具体展开的,在其散文中城市风貌与人和谐融洽,他以人与城互证构建了物质南京。

叶兆言散文中对南京的地标性建筑常有描写,这是物质南京最直接的再现,而这其中往往又有与之相关的人紧密联系着。秦淮河畔的歌女,夫子庙旁的书生,中山陵边的先驱……这些地点与人物几乎是一一对应的,这些地理风貌因为特定的人而更加完整、更加生动,人的存在使城市风光活了起来。单独的秦淮河虽然流淌着,但是只是大水系里一条小流,而与歌女联系起来的秦淮河似乎还传来婉转的歌声,更似有缥缈的画舫徐徐飘向岸边的动感。人与城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从而刻画了物质的南京。

2.回忆重构。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作家,叶兆言的生活成长史与南京发展史有着很长一段的重叠,在其经历中既有关于过往南京的回忆又有关于当下南京的体验。其散文在构建南京形象时,作者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从过去与现在的融合中提炼出精神的南京。

“在南京这样的城市里,太容易产生怀旧的情绪。”正如叶兆言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怀旧即是通过回忆对历史和传统进行再现与重构,“将‘记忆’从名词转为动词,意味着一个人物、一件史事或一座城市有可能从此获得新生。”正是通过作者的回忆,今时之物上承载的鲜活历史重生了,物是人非的变化也常常令人唏嘘。如对秦淮河的追忆,记忆中清澈的河水、浣衣的少女与如今臭气熏天、污染严重的情景形成极大的落差,回忆自然也充满了惆怅。在叶兆言散文中,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往往产生今不如昨的失落,构建了惆怅失意的精神南京。

3.对比突出。

每个城市的形象,自有其标示性的特征,这些标示性的特征使得它的面孔具有辨识度。南京自有南京的独特标识,而这种独特在叶兆言的散文中常常以对比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与其他城市的对比中,世俗的南京被建构起来。

叶兆言对南京的关切是很深的,他在其他城市游览观光时也不忘提及南京,在对比中展现着南京的独特。最常与南京共同提及的城市是北京与上海,这三座城市很有可比性,同为帝都的南京与北京,都拥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连而同时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南京与上海,都品尝着现代化进程的喜与忧。叶兆言曾谈到:“有一种流行说法,要做官去北京,因为那里是北洋政府所在地,要发财去上海,因为那里是十里洋场,而真要读书,就到南京来”,世俗南京的朴实与保守形象在与北京和上海的对比中凸显出来。除此之外在对山东、哈尔滨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性格等的叙述中也提及了南京,南京的城市性格在对比中呈现出来,一个世俗的南京形象树立了起来。

三、叶兆言散文建构南京形象的启示

“能找到理想的‘人’的城想必是自觉幸运的。”南京是幸运的,叶兆言也是幸运的,叶兆言成为南京的“代言人”,南京也为叶兆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彼此成就。叶兆言散文构造的南京形象是成功的,这些作品丰富了“文学中的南京”的写作空间,探讨了城、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为南京乃至全国、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散文中南京的新建构。

自“文学中的城市”这一课题在国内开始研究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研究火热,而南京城似乎遭到冷遇。“20世纪中国文学多以北京、上海划分天下,一个近官,一个言商,走的是两种极端。”南京与京、沪相比,既没有北京传统气味浓厚,又没有上海现代化发展迅速,调和中庸的南京始终不能拔得一个头筹。虽然也有汪曾祺、苏童、范小青等江苏作家对南京有所描摹,但专于南京的书写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与风气。叶兆言不但在小说中将南京融为背景,更在散文中直接构建描摹物质、精神等各个层面的南京,历史中的南京与当下的南京交织在一起,同轨并行,同步放映,南京独树一帜,体现出了它的独特魅力。

2.城、人、文学关系的新思考。

南京、叶兆言、散文,这三者和谐融合在一起,和谐共生,是对城、人、文学三者关系的示范。在城、人、文学三者中,作家通过对城市的想象,塑造了城市形象,将城市展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使三者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城的气场与人的气质、文学的风格相契合。南京深厚的历史气与叶兆言浓郁的书生气以及其散文平和冲淡的风格便能融合的非常紧密和谐,叶兆言善于从南京人的生活琐碎中挖掘一种文化精神,将其笔下的南京与散文的风格统筹起来。这对当下文学创作中,人与城矛盾、人与文学割裂等情况有借鉴意义。

3.古城发展的新思路。

叶兆言在构建南京时常常采用“回头看”的方式,为当下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其散文描述中,叶兆言更倾心于对老南京的建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更倾向于传统。这对当下以现代化水平为主要标准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补充作用,对像南京这样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发展思路。叶兆言以散文构建了南京形象,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南京为切点,其实可以窥见整个中国。“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叶兆言以南京为着眼点,在探讨的是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大问题。在追求现代的大潮中,关注传统的一面,为传统提供了发声的可能,也对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叶兆言南京散文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秦淮河畔、古城墙下,叶兆言《南京传》南京首发
叶兆言教子:“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叶兆言:无意中走进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