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2021-11-12唐云鹏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唐云鹏/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一、前言
当前改革形势不断发展,初中教育也在此环境下亟需完善与革新。在树立智育、美育等教育目标的同时,还需更为关注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促使其实现全面的素质提升。作为学科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和挖掘将德育工作融入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也从历史教学活动入手,分析在其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与具体实施形式。
二、问题提出
从研究层面分析,目前在教师的“立德树人”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研究成果。以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关于“立德树人”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层面开展,鲜少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联系。这种割裂化设置便难以促使“立德树人”达到更为具体的实施效果,从而也形成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的背离。我国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具体实施时便可体现出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效果。因此为了有效理解教师“立德树人”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便需将该项工作放置于历史中,并给予现代化的解释。
三、立德树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在历史学科中尝试对德育内容的渗透,指在德育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开展德育教学,通过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影响作用,来让学生自主形成可贵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历史学科内容主要可反映人文社科知识,在整个初中学科体系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使命。虽然思政课程可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途径,但历史学科本身也具有较为丰富的德育元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学生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文化的深厚和思想的精髓,从具体的历史案例便可清晰获取德育教育资源。学生可在完成历史学科既定学习内容的同时,自然接受到德育的熏陶,形成个性化的品德和思想。
如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总结出其高贵的品质和情操,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受到震撼,从而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树立更为端正的价值观念,设置与个人能力和兴趣相符的奋斗目标。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历史信息,并从中总结出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形成更高的思辨能力,并对祖国产生更为浓厚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可全面掌握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趋势,从而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与自豪感,强化责任意识。这也能够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要求。
四、立德树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途径
(一)利用历史学科特点,发挥立德树人功能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能够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及演变历程,总体呈现人类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追求,以及探索的生命意义。人们在演变的过程中一直探索做人的途径和终极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历史课程便可成为“立德树人”落实的主要渠道,能够发挥其他学科无法实现的功能和价值。
首先,历史学科所包含的知识更为具体,在历史长河中涌现的事件均是以真实的内容为依据。学科知识能够更为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尽管从时空层面来看与现代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其真实性也容易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尤其以形象思维形式为主的初中生,更容易对这一类型的知识产生接受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
其次,历史学科内容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说理,从而更有说服力。其阐述理论的方式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通过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道理阐释,因此理论内容更容易理解。人们普遍更容易理解和认同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知识,尤其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辨和认知能力,在面对客观事实时,便能够更为顺利地接受正确的思想,从而对自身的理念进行纠正。因此历史学科通过史实来阐述道理的形式,更能够迎合初中生的接受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引导。
(二)改革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教育行业的改革进程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推进,使在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理念和技术参与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便需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迎合教育的发展形势,积极从教学方式和活动规划等方面做出创新尝试。
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式层面分析,其变革应有效改善以往的被动接受形式,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的研究性学习。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核心要素,自主从学科内容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潜能的调动与发挥体验到探索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就感,从而树立学科自信,从广义角度来说,对学生形成迎接挑战的勇气及高贵的道德品质均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如开展“盛唐气象”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便可积极倡导学生发挥自主动能,总结出产生该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具体表现形式。学生通过预习环节能够掌握部分资料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判断,并能够提出质疑,形成自主的有效学习。学生也可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在组内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并总结出更为恰当而合理的研究结果。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会不断形成解决学科问题的自信,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开展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规划时,教师需结合学生具体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优化实现学生的品德与道德素养的形成。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活动的积极性,借助学生的内在驱动作用来探索学习内容及相关的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的总结和分析能力,从而建立提出并总结问题的系列学科学习技能。
如在完成“中国古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相关知识学习后,部分学生便发现我国的航海技术起初在世界范围处于行业前沿,但到近代便逐渐衰落。此时教师便可将该问题作为共同的讨论话题,倡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等多种信息渠道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建立通过科技助推国家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此外教师还可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开展知识竞赛、成语故事等多种主题活动,全面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在兴趣的促进下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科学习中,逐渐形成积极、拼搏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人格的不断优化建设。
五、以历史人物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
历史事件中必然存在典型的人物形象。尤其在新版教材中,涌现出更多的鲜活人物形象,且对人物的描述更为生动和具体。在新时期,初中历史课程若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便需基于历史人物的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人物、事件和现象之间建立对应联系,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引领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也不断涌现出利己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使部分人对是非的分辨能力下降。这些错误的观念也会对青年甚至是在校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作为渗透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便需以历史人物为着眼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了解不同人物所参与的历史事件,进而观察历史现象,形成稳固的民族观念。
(二)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为学生着重树立典型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真实的英雄和榜样,从而形成强烈的爱国时。如通过开展黄继光等爱国人物和事件的教学,便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
(三)重视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的主权永远便可侵犯,学生在学习郑成功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内容时,便可明确认识到在清朝时期的主权变动情况,进而形成更为强烈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意识。
(四)以活动为主体,落实立德树人
1、开展历史课本剧活动
教师可在学生熟练掌握历史事件知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本剧的演绎。课本剧的创作及演绎可以小组形式完成,每个小组主要演绎一个剧本内容。历史剧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学生根据理解对情节及服装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此外历史剧还能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意识。如在开展《西安事变》历史剧的编排时,该部分内容主要为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时期的内容,学生可通过多种信息搜集途径历史资料信息,全面了解该阶段的历史演变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剧本的编排,最后生动演绎出来。通过上述过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开展国荣日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化对该部分历史内容的认知,从而形成更为强烈的爱国意识。铭记国耻,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国家获得荣誉。国家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革新都必须克服困难,勇于开拓,从而获得创新性的结果。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条件来利用德育资源,使其成为渗透思想和情感的重要素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从而接受到更为强烈的爱国思想教育。
六、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具有“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也是教师具体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笔者从历史人物入手来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树立爱国和民族意识,从而高效渗透德育思想。此外历史学科教学应以活动为主要的实施措施,从而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