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国内高校书院制建设现实困境及其启示

2021-11-12孔雨欢宁波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1期

■孔雨欢/宁波大学

20世纪初,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全国范围内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求较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由于人数激增,管理内容和管理形式亟需优化,外部由于大学生获取知识成本逐年降低,迫切要求对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为了适应中央对高校素质教育要求,部分高校在比照国内国外有关高校管理经验及模式后,提出构建书院制管理模式。2005年,复旦大学首先成立“复旦学院”,而后华东师范大学、西交大、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效仿,书院制建设在全国各地高校落地开花,形成一道亮丽名片。

一、国内高校书院制建设现状

尽管各个高校对书院制管理赋予了地方特色和高校内涵,但从目前在建的各类书院看,在学生事务、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方面存在很多管理共性,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具体模式。

(一)“通识教育+住宿学院”模式

在该模式下,书院实质上参照学院模式管理,在学校整体架构上,既属于教学管理机构,亦承担着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而学校各个专业学院则以联合培养的形式,相应承担不定量的教学任务。从具体管理的内容看,该模式下的书院不但作为主体负责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还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以浙大竺可桢学院为例,该学院作为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新生入学后,暂不进行专业分流,而是先通过对文理工三科进行通识教育培养一年以后,根据个人对未来发展的定位选择主修专业。这类“通识教育+住宿学院”的管理模式,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被看作是践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住宿学院”模式

在该模式下,书院实质上按照“住宿学院”要求,更多承担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和第二课堂教育,而各个专业学院则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为例,该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按学科大类培养的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教学管理工作职能,主要是通过获得各专业学院的支持,面向学院学生开展日常教学事务管理;二是学生管理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三是学生学习指导职能,主要是负责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这类“住宿学院”模式需要书院与各专业学院在教学方面形成密切配合,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前期兴趣培养和后期教育。

(三)“教学实体”模式

该模式下,书院实质上即为高校的分支教学机构,承担的更多是教学任务而非学生管理事务。这类学院教学模式通常打破原本学科限制,强调学科性的汇融贯通,致力于培养高端的学术型、复合型人才。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为例,该书院新生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一样,入学后暂不进行专业分流,同样先接受文、工和社会学等方面的通识教育,一年后再根据自身实际,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医学等部分学科除外),或选择交叉学科发展。书院推行由通到专、通专融合,跨学科发展的培养模式,为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多学科、跨学科的专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端复合型精英人才。这类“教学实体”模式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高,目前该类型的书院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国内高校书院制建设的现实困境

书院制改革是对过去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从学生日常事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挑战,特别要面临改革分歧、书院与学院的共生关系、通识教育质量不一以及导师制管理难以推进等现实困境。

改革存在分歧。虽然各所高校的书院制探索大多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但仍有很多声音对书院制建设持有怀疑态度,主要是对书院建设合理性以及管理规范性存在分歧。上述的“三类”书院中,绝大多数书院的角色为“住宿学院”模式,更多承担是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对于教学活动更多依赖专业学院,因此质疑者通常认为书院制可替代性过强,不利于学校整体长期规划。同时由于书院制一般作为本科生的过渡性学院,对于学校而言,增加了管理主体和管理环节,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缺位,进而影响管理效率。

书院和学院协同难。书院由于管理制度受限,在教育人才方面势必弱于专业学院,这种教育功能的缺位,在书院制开展通识教育和精英化教育时,无法做出系统的顶层设计,同时由于师资深度不够,也无法拿出合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只能够依托专业学院的配合,而在实际运转时,考虑教育的双重管理,结合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差异,学院出于自身教学考虑,肯定会与书院在教育的时间安排、师资配置方面存在冲突,导致学生在书院读书时,无法按照既定规划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培养。

导师制推进难。在绝大多数“通识教育+住宿学院”模式和“住宿学院”模式书院,导师制推进和落实难以推进,主要是导师数量不足,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师生比,往往导致高校教师分身乏术,既要保证科研,又要兼顾教学,同时还要做好书院学生的导师。这种多重身份带来的角色冲突,加之导师往往受聘于专业学院,书院缺乏有效的激励,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高校教师对导师工作有心无力。

三、若干思考和启示

新时期的书院,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建设和人性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摒弃精英化教育的观念,肩负起大众化教育的重任。目前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大多能够从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出发,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第二课堂教育,在规定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从当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书院制改革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建设上的突破和创新还远远落后于改革实践,完善现代高校书院制重要一环,就是必须要正确认识现代书院制内涵,通过营造自主的制度环境,不断发掘书院内涵,继承和发扬已有精神积淀与传统,扩展书院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学生品行品性方面加大培养力度,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具备的新时期人才。

第一,正确认识现代书院制内涵。高校内部对书院制建设形成一致的正确认识对改革成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清晰认识书院制的定位,绝非一般二级学院,其实质是为大学改进学生管理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为高校人才建设提供更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其次,书院制提倡的“通识教育”能够有效开拓学生视野,是对学生知识架构的延伸,是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最后,要清楚认识到书院制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目的是通过提供一个社区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学习生活并参与各类综合性的活动中,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综合来看,书院制建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学生参与书院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满意度,同时更要从中观察学生的成长水平,因为只有学生的成长进步,才是书院制的核心内涵。

第二,优化书院制运行模式。从既有经验看,书院制改革不可照搬照抄,必须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地进行书院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本校书院建设的具体理念和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的教育发展方案,内容一般涵盖课程设计、综合活动、各类讲座竞赛等,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书院的育人方式。其次,要完善导师队伍。通过完善导师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举措,制定退出机制,真真正正把导师队伍的组织架构搭建起来,确保书院导师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中间,帮助学生成长进步。最后,完善组织体系。书院承担的学生日常管理、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互相交叉,密不可分,必须要对当前书院组织价格加以完善,保障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赋予书院自治性功能。大学书院具备一定的社区性质,从中文大学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看,尊重书院的自治性是关键。大学书院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强调学生自治,由学生自主制定部分学习、生活及娱乐,并淡化书院的组织体系,尽可能使用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自治自主和自发的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书院活动。同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辅导员等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自治意识,鼓励学生领袖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第四,打造书院文化内核。书院制改革是现代高校在中国古代书院管理理念基础上,融汇中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总结得出的管理体系。根源是中国古代书院秉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摒弃传统谈创新,无异于无根木和无源水。因此,书院的建设发展必须要培育出自己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牌,以学校历史、地域特色、优秀校友等依托,深化底蕴,丰富内涵,并通过书院制平台,潜移默化地把这些优秀的精神要素和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各类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