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基础高边坡开挖与监测技术探讨
2021-11-12张秀军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00
张秀军 (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
1 工程案例
鹅公水库工程位于江津区白沙镇松林岗社区,所在河流是长江一级支流驴子溪支流宁滩河上游,坝址距江津城区公路里程约60km。工程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34.05km,水库正常蓄水位382.0m,设计洪水位382.00m,校核洪水位383.02m,总库容为1030万m,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最大坝高65.5m。大坝基础开挖主要包括左右坝肩土石方开挖、坝基松散表层开挖、左右坝肩岩质边坡锚喷支护等内容。左右坝肩边坡开挖共分四级边坡。开口线位置距岩质边坡开挖底高程相差超50m,属高边坡施工。
高边坡开挖存在边坡垮塌、整体滑坡、危石掉落、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潜在危险性。施工过程中,将采取预裂爆破和控制性爆破、及时巡查排危、随开挖随支护、边坡开挖与边坡变形监测同步实施等积极有效地防范措施加以处理,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多方面着手,将施工安全掌控在可控范围内。
2 施工条件
2.1 工程地质
下坝线河段顺直,左右岸各发育有宽缓的一级阶地,河谷剖面形态呈宽缓的对称“U”型,正常蓄水位382.0m时,河谷宽414.0m,宽高比为0.15:1。河床底宽20m~23m,河床标高324.1m~324.5m。右岸坝肩上方有冲沟,常年有流水。
河床及两岸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第四段(J3p4)~第六段(J3p6)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及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倾向左岸偏上游,倾角4°~7°;无断层,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坝肩浅部岩体较破碎,中下部岩体较完整。
两岸坡上部大多为岩质边坡,无严重不良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性较好。建坝时,边坡开挖工作量较小,仅对岸坡局部表层覆盖层、松动强风化岩块和心墙分化层进行清挖处理,坡高较小,对岸坡扰动不大,边坡稳定较好。
2.2 水文气象
鹅公水库位于驴子溪支流宁滩河上游。驴子溪源于江津区中山镇的辽叶湾,流经毗罗、永兴、鹅公、在白沙镇汇入长江。驴子溪流域面积240km,河长24km,多年平均流量4.50m/s,年均径流总量1.42亿m。
江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3 施工要求
质量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合同条款及施工工序要求施工,落实生产质量监管主体,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以单元工程一次合格率100%为目标,杜绝返工。质量标准要求见4.5章节。
安全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以“零死亡、零重伤”为管理目标,严格执行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项目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无安全,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坚决不施工,从源头上控制安全隐患。
4 施工工艺技术
4.1 测量及放样
明挖施工过程中,每开挖一个台阶,应沿开挖轮廓,测绘平、剖面图和主要点的高程,作为爆破设计、竣工资料和计算工程量的依据。
4.2 边坡、坝基及断层槽开挖
必须坚持自上而下,逐高程分层开挖,不得采用逆坡开挖。同一区段内的开挖宜平行下降,若不能平行下挖时,相邻区段的高差不宜大于5m。土质边坡分级开挖高度不大于10m,土质边坡分级开挖高度不大于15m。
坝基开挖采用钻孔梯段爆破法。爆破梯段的高度根据爆破试验成果、施工器械性能及开挖区布置等因素确定,一般地,钻孔爆破的梯段高度不宜超过5m。同一区段的开挖应平行下降,如不能平行下挖时,相邻区段高差不应超过10m。邻近建基面设计高程的开挖应预留岩体保护层,其厚度应由现场爆破试验确定,且最小厚度不小于1.5m。在梯段爆破之前,应先对建基面进行预裂爆破,并采取减震措施。覆盖层开挖,宜分层开挖,掌子面高不宜大于8m,覆盖层坡脚线,在稳定情况下,应远离岩基放样轮廓线不小于2m。
5 大坝开挖施工安全监测监控
5.1 监测目的
边坡稳定涉及到地质条件、岩土体力学性质、区域水文气象及施工控制措施等一系列因素,仅凭理论分析很难把握其稳定状态。为更直观、更科学掌握边坡动向,必须建立边坡稳定监测体系。通过对监测体系采集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岩、土质边坡安全稳定情况。因此,高边坡安全监控的主要目的:
①通过对边坡的变形监测,判断边坡稳定状态、滑动可能性及趋势,以此评判施工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供预警信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施工任务正常推进;
②通过对边坡位移、变形的监测,优化调整边坡施工工艺和支护方式,以需求经济合理、科学实用的支护措施,指导现场施工;
③通过对边坡位移、变形的监测,及时掌握影响边坡安全稳定的因素,以便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制定不同应对方案;
④通过对边坡位移、变形的监测,结合现场环境、地质条件,积累相关数据,为后续类似条件的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⑤通过对边坡位移、变形的监测,为边坡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5.2 监测内容
高边坡开挖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边坡变形位移、地面裂缝发展趋势。
边坡变形位移监测主要仪器为全站仪。地面裂缝发展趋势监测主要仪器为钢卷尺和游标卡尺。
5.3 监测方法
5.3.1 边坡变形位移监测
①测点布置
边坡开口位置,沿边坡坡顶间隔20m左右均匀布置监测点,拐点处应布置测点。各级马道,沿马道内侧,即坡脚间隔20m左右均匀布置监测点,拐点处应布置测点。测点布置避免在松动土层或岩石上布置,对有可能形成滑坡、重点部位应加强监测。可疑点的测点定位桩应加深、加密布置。
②测桩埋设
对土质边坡,在测点位置开挖一个10cm ×10cm ×30cm(长×宽×深)土坑,现浇C20混凝土与地面齐平。在混凝土中心插入Φ6光圆钢筋,钢筋头高出混凝土表面约2mm,以此作为每次监测测量的基点。岩质边坡,直接用冲击钻凿孔,埋入Φ6光圆钢筋,并用砂浆锚固牢固,作为测点。
③测量仪器
配备精度≤1unit的高精度全站仪一台。
④监测频次
观测点埋设完毕后,待混凝土3d凝期后即可开始监测测量。测量周期持续至边坡开挖支护完成,再延续测试半个月即结束。期间根据季节变化确定监测频次。
⑤数据采集
在能通视的固定位置架设全站仪,利用全站仪测量采取各观测点数据。通过每次采集的数据,绘制位移变形曲线,以此分析坡面变形位移变化情况,推断边坡滑移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5.3.2 地面裂缝发展趋势监测
地面裂缝发展趋势监测主要采用人工巡视、量测的方式进行。
①监点设置
主要设置在人眼能观察到的裂缝两边,在裂缝两边制作量测桩,作为每次量测的基准。
②测点制作
对于土体裂缝,制作测点时,在裂缝两边稳定土体内凿一个20 cm×10cm×30cm(长×宽×深)坑,用C20混凝土浇筑至与地面齐平,在两个混凝土桩内各埋设一块宽2cm、厚5mm的铁片,并使两块铁片在裂缝处搭接长5cm,在搭接处中部用红色线条笔画一条直线,通过观测、量测红线是否错位及错位距离来判断裂缝张开变化。
③量测仪器
鉴于裂缝变形通常比较细小、缓慢,为提高监测精度和监测可靠度,多采用游标卡尺量测,若发现裂缝变形较大,改用钢卷尺量测。
④量测方法
项目部派专人观测、量测,并做好记录。每次测量将游标卡尺对准测量基准红线量测数据,记录数据。量测频次同边坡变形位移频次。
在裂缝处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面变形情况,结合全站仪测量数据分析边坡变形位移情况。
5.3.3 预警标准
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评判:
①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②位移变化呈收敛趋势;
③坡面、坡顶无新增裂缝,已有裂缝无明显张大;
④位移—时间曲线无明显拐点。
若位移、裂缝发展变化为上述四点所述,则基本可以判断边坡稳定。否则,判断为有失稳趋势,应加强监测防护。
5.3.4 监测信息反馈机制
当监测变形位移数据明显变大、表层裂缝发生明显张开时,立即汇报,采取处理措施。
6 检查验收
开挖质量验收由业主组织实施。大坝基础属永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应以不阻碍后续施工任务的有序推进为原则。
开挖工程验收执行《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5389-2007)的相关规定。
锚喷支护工程验收执行《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15)和《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SL 377-2007)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