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人黎菜

2021-11-12高照清

椰城 2021年5期
关键词:种菜山林

◎高照清

在旧时黎山,老辈黎家人吃菜,但不种菜,这是老辈人遗留的老旧习俗。有人会好奇地问:这不开园不垦地,不起垄不种菜的,哪有菜吃?老辈人听了会莞尔一笑,他们手往山野一指,点点说:你瞧瞧那山,再看看这水,这片山水就是我们的菜园子。说起旧时的黎山,老辈人根本就不懂种菜,追述起原由,那是咱黎人居在山里,周边盘踞的峰峦林地众多,树林间奔跑的野兽多,涧溪里游荡的鱼虾多,山坡上生长的植物多,这些山上跑的、水里游的、林下长的、空中飞的,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草树木,只要无毒能吃的,全是黎人一日三餐的盘中食物,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美食。

我的部落,坐落在海南岛南部三亚市西北部的山旮旯里,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道道天然屏障,把镶嵌在绿野中的村寨环抱怀中。我们部落的居住地生态环境好,有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涧溪,有广袤繁盛的山坡野地,有水草丰美的沟谷平滩……我的祖先是何时迁徙而来的,在此地落足多久,这有族群的创世史诗和口头相传的传记族谱可考证。据说在以前,我的先人们不辞辛劳,苦苦觅寻一个能庇护族群、能让族群繁衍安居的地方,他们踏遍热带荒野,最终涉足这片群山逶迤、奇峰突兀、古树参天的土地。而眼前的山清水秀,令先人们停下疲惫的步伐,他们用古老的草结之法,钉下木桩并在木桩上打上茅草结,为部落烙下了领地地标的记号。祖先们在这片土地扎下根基,他们依着山筑造村庄,傍着水搭建峒寨,垦荒山耕田地,从此安居乐业,一个名叫“峒达吾”的部落,就此诞生了。

我的部落藏匿在群山峻岭中,我的族群生活在茫茫的森林里,我的族人朝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受到山水的熏陶与滋养,在潜移默化里滋生出靠山吃山、近水吃水的思想观念,也诞生出许多独特而奇异的饮食习俗。在旧时的黎山,环绕部落的山岭是青翠的,流淌满地的溪水是清澈的,飘萦大地的空气是洁净的,族人自古就用炭烤肉食,用土灶煮鱼虾,想吃个肉带把弓箭进山巡山狩猎,想吃个鱼虾拿个簸箕到河溪里兜捕,想吃个野菜背上腰篓到林间采摘……老辈人吃的菜,那锅里蒸煮的、碗里盛装的、嘴里咀嚼的,全取自山坡野地,有树上结的,有藤条儿牵的,有土层下埋的,有溪河里游的,品系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大自然无私馈赠的食物,吃法也十分特别,有吃叶子的白花菜,有吃果实的木豆,有吃树杆的雷公笋,有吃茎块的山薯,有吃嫩芽的树菜,有吃花果的酸豆,有吃树心的野芭蕉,有吃全草雷公根等。“人在世就为一日三餐,只要你勤劳,肯动手动脚,吃个啥都不犯愁,也绝不会挨饿的。”老辈人叙说起陈年往事,情绪总是激昂万分,言语间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

话说黎山男人,都精于耕田耙地,精于侍弄庄稼等农活,但更精于巡山狩猎,下套捕抓飞禽走兽,只要把猎枪往肩上一扛,弓箭往身上一背,尖刀往腰带上一插,他们就胆敢独闯三山,孤身踏遍五岭。在往昔岁月,山林里奔跑的野物多,那时尚未采取禁猎措施,男人进山捕猎野猪山鹿,均习以为常,这也成为人们获得肉食、改善家庭生活的有效途径。毕竟在那个困苦的年代,物资紧缺匮乏,各家生活都过得艰辛,日子都过得不易,能吃一顿肉也是件奢侈的事情。旧时的黎山,家家在山上种有山稻,当山稻谷粒儿饱满,谷穗儿弯垂,稻子快成熟时,山林里的飞禽走兽便不断地跑到地里来,肆无忌惮地啃食、糟蹋粮食,此时精于装套捕猎的男人就派上了用场。男人们在山栏地里布下套子,或者在周边设下陷阱,诱捕来偷吃稻谷的飞禽走兽。每次下套都有成效,常常捕捉到野鼠、飞狸,山鸟、野鸡等。这些野物虽体形小,但也是一份山珍美味,能给人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把野物架到火堆上烧去细毛,除去内脏,清洗干净后撒上盐,用炭火慢慢煨烤,制成香喷喷的野味烤肉,或者把肉剁成块,放入陶锅中大火猛煮,不需用葱姜蒜和味精来调味,亦是一锅味道鲜美的山珍肉汤。有时捕获野物的数量多,或者打到野猪、猎得山鹿等大物,肉一时半会儿吃不完,就用炭火把烤成肉干带下山,给一家老小食用。

再说黎山女人不会打猎,也不懂布陷阱装机关,但她们更善于在山林野地采集食物。女人出门时,藤腰篓形影不离,镰刀也随身携带,那是下地劳作必不可少的用具。女人心思细腻,能感知节气细微的变化,洞悉季节悄然无声的变更,知道山林野菜生长的周期和规律,农历二月到灌木丛中采集蚂蚁蛋,三月进山挖山薯山药,四月在树林里摘树菜树花树果,五月到树林腹地捡拾蘑菇,六月走河谷剥山竹笋等。每年头场雨刚过,闷热的天把山林捂了个透,厚厚的枯枝败叶下,蘑菇急切冒出圆头,一朵接一朵,一蓬接一蓬,一片接一片缀满林下,此时女人三五相邀,结伴儿进山林采蘑菇。她们熟知山林的脾性就如熟知自己的十指,知道林子厚厚的落叶下覆盖着平菇,知道杂草丛生的草丛滩地隐藏着草菇,知道枯干倒塌的朽木头长有木耳,知道鹧鸪茶树长有茶树菇,每进一次山,她们腰间背的腰篓、手上提的藤篓,都装得满满当当的,绝不会空手而归。峒寨周边有水田,那脉络状的河溪,紧紧环抱和簇拥着村庄。水田里蓄水汪汪,溪河中流水潺潺,其实在老辈人眼里,这一块块水田、这一道道河溪,也是大自然恩赐的菜园子。黎家女人劳作,腰篓是不离身的,遇见能吃的野菜就采摘或捡拾装进腰篓中,如水田爬行的田螺、螃蟹、青蛙,田埂上鲜嫩的雷公根、白花菜、蛙爪草等,这些都是黎家人陶锅中蒸煮的菜肴。农闲时节,女人会相约到溪河捉鱼捞虾,她们用泥土筑坝,把溪河分段截拦,或者把上游的水分引流开,当坝内的水被舀干时,稀泥中欢蹦乱跳的鱼虾,沙土里呆头呆脑的土鳖、土洞中隐蔽藏身的河鳗,还有满地爬行的河蟹田螺就唾手可得,成为女人腰篓的囊中之物,也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旧时黎山境内,峰峦叠嶂,峡壑遍地,溪流纵横,云缠雾绕,原始森林苍茫,绵延无边,是一块肥沃的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为了突破西方列强实行的战略物资封锁,组建华南垦殖局,建立海南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有一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队伍,突破热带雨林千年的禁锢,来到我们部落腹地,安营扎寨驻屯下来,拓垦荒山种植橡胶,并于1960 年创建了国营南岛农场,成为海南岛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国营企业之一。仅仅数十年光阴,古老土地上覆盖的原始森林,摇身变成苍茫一片的橡胶林,黎山千百年蓄积的植被多层次覆盖面和动植物群落多样性,被彻底破坏了,热带雨林败落得千疮百孔,生态环境也变了模样,老辈黎家人赖以生存的峰峦、山林、草滩消失了。随着操着不同口音,不同地方、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拓荒者纷至沓来,沉寂的土地热闹非凡,五湖四海的人不仅带来各地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也带来了四方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社会的急剧变化,令老辈人措手不及,世世代代积淀传承的饮食习俗和祖祖辈辈延续相传的生活习惯,承受着外界来势汹汹的侵扰和挑战,许多传统观念显得那么脆弱,许多思维方式瞬间塌陷,老辈黎家人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得不接纳眼前的社会现实。

旧时黎山,老辈人不种菜,这是事实,且有历史文字记录的。据清代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有段文字记载:“无外间菜蔬各种,惟取山中野菜用之。”打破老辈人不种菜的传统,应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那是在农垦建设进程中,老辈人通过与农场人交往,耳濡目染蔬菜种植的过程,见识到各种各样的菜品,也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老辈人很快学着种菜,他们在村寨的小河边,在自家庭院旁,垦出一两分地,用木棍竹子围篱笆防鸡防猪,菜园子就建成了。小小的菜园子种的蔬菜品种不多,但有种有收,也能自给自足,蔬菜终摆上桌面,也成为黎家人日常生活的食品。如今的黎山,居住着五湖四海的人,汇集着天南地北的饮食,收罗着各地酸甜苦辣的味道,当八方传统美食在这里相遇、交织、碰撞、融合,黎家传承和沿袭千年的生产生活习惯,也被蚕食、被浸染,正在慢慢地流失消逝。然而在社会变迁中,新一代黎家人饮食起居有了变化,他们学会了烹饪技术,在借鉴、包容、吸收、融合各地传统美食的前提下,通过炒、炸、煎、煮、焖、炖、烤等烹饪方法,推陈出新,酿造出新的味道,成为新时期黎山新的美食标签。

记得在上世纪末,村寨年轻人与瓜菜商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用稻田种植反季节瓜菜,喊出“你出钱,我出力,让你发财,领我发展”的口号。这举止让老辈人感到愤怒,他们认为稻田种稻谷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用稻田种蔬菜就属不伦不类了。可今非昔比,老辈人陈旧的传统观念,没能阻止年轻人的发展势头,凭着敢想、敢干的闯劲,学到科学技术的年轻人,甩开臂膀单飞,在市场大潮中搏击,硬踏出一条发展绿色食品之路,把产品远销海南岛内外。特别是近年来,年轻人看准市场需求,把事业做大做强,建起蔬菜储藏冷库,把当天采摘的蔬菜进行包装,快速冷冻保鲜,再运送到凤凰国际机场,装上飞机发往全国各地。

冬天是海南瓜菜上市最为繁盛的季节,上午你还在阳光明媚的三亚街头吃海鲜,下午已乘飞机回到白雪皑皑的北方,正在超市购物时见到翠绿的豆角、鲜嫩的秋葵、红艳的辣椒、脆生的黄瓜……说不定这新鲜的蔬菜,就产自三亚黎族部落的田间地头,是经过我的族人打包发送的。回眸岁月,黎人从不种菜到种植蔬菜,再到经营销售,仅仅用了几十年,整个过程实现了“质”的蜕变,也实现了紧握致富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种菜山林
海底能种菜?
在南极种菜的医生“农夫”
枫 叶
种菜
夜 莺
如果相爱
自种菜,更安全?
山林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