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江流域朝鲜族民居的特点及空间行为的演变
——以宁安市勤劳村为例

2021-11-12金日学韩宇鑫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安徽建筑 2021年2期

金日学,韩宇鑫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1 研究的基本情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我国是由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朝鲜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辽宁省。其中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省内设有多处朝鲜族自治县和朝鲜族自治乡。

在历史的多个时期,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大批朝鲜族人民迁入黑龙江省内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朝鲜族聚居区域,分别是牡丹江流域地区和黑龙江内陆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入的朝鲜族人民与黑龙江省境内的原住民在生活以及生产上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和融合,在保留迁入之前的传统生活习俗和居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气候、水文、地理等因素,朝鲜族传统民居也发生着变化,在牡丹江流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朝鲜族民居样式。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文章以黑龙江省内牡丹江流域地区宁安市勤劳村朝鲜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朝鲜族村落居民进行访谈以及查阅地方志及文献等调研方式,归纳整理出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特点,然后根据调研所得出的结果,探究并分析牡丹江流域地区朝鲜族模具空间行为的演变。

2 勤劳村概况

勤劳村位于卧龙朝鲜族乡,位于宁安市东南部25km 处,北纬44.09°,东经129.36°。勤劳村的北面为卧龙河,东面为蛤蟆河,处于两条河流交汇之地。勤劳村占地面积 67.43km,230 户,980 人口,耕地面积502hm。

1918年初,少数的几户朝鲜人为了谋生而迁入至此居住,村名取为“古家子”,分为东古家子(明泉)和南古家子(前屯)。1920年至1950年,来自延边、穆棱、二道河子的许多朝鲜人迁入此地定居。村里的居住人口由起初的几户人家变为上百户,后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最多时曾增至250户,因此古家子成为了规模大且典型的朝鲜族聚居地。1950年,宁安县政府为了鼓励古家子村民,将古家子村更名为勤劳村,这就是勤劳村村名的由来。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划归为卧龙朝鲜族乡下辖的一个朝鲜族行政村。通过探访调查,勤劳村居民的先辈们在迁入牡丹江流域地区之前,大多来自于朝鲜半岛的咸镜道地区,极小部分来自于朝鲜半岛的庆尚道地区。

3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特点

3.1 院落布局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的院落形式保留了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主要为自然院落,呈散居形态,依照村内道路而自然地划分区域,围合成每一户院落。院落的主入口大多设置于院落的南侧,同时还另外设置一个次入口,方便车辆的进出以及村民的出行。院落内的前院大多为空地,用于储存粮食和堆放柴火等杂物。后院一般为小菜园,种植一些平时食用的蔬菜等农作物,冬季用于储藏食物的地窖,一般也设置在后院。除此之外,院落里还设置有仓库和牲口棚以及室外旱厕。院落的布局体现出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亲近大自然,邻里热情和睦。也同样体现出朝鲜族人民以农耕为生的特点,宽大的院落空间便于进行农活等生产行为。

3.2 外观形态

勤劳村现存朝鲜族民居主要为两个不同时期建造,可分为21世纪前建造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和21世纪后建造的新式朝鲜族民居,其中早期建造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为土筑草屋顶民居,外墙用黏土建造而成,墙体厚实耐用,目的是抵御东北地区冬季严酷的低温气候。墙身用白色涂料粉刷,干净耐用,继承了朝鲜族“白衣民族”的风俗习惯。门和窗均为木质,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屋顶是用干草建造的四坡草屋顶,具有很好地防水功能和抗寒能力,用简单的材料营造更适宜的居住空间。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简单的土筑草屋顶住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于是砖混结构与彩钢屋顶运用到了住宅的建造中。在满足朝鲜族人民原有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对建筑材料进行了升级,开始采用抗寒能力更强一些的红砖建造外墙,墙身为白色,采用蓝色彩钢板制成两面坡屋顶和歇山式的屋顶形态。由此可见,勤劳村朝鲜族民居依然保留着朝鲜族传统民居的一些特点,如白墙蓝瓦、屋顶的建造形式等。

3.3 平面特点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为“一字型”平面布局,按照住宅的开间数来分类可分为双开间和三开间。双开间主要由卧室及鼎厨间构成,平面形式属于咸镜道型传统朝鲜族民居样式。住宅的主入口设置在鼎厨间的南侧和北侧,鼎厨间是咸镜道型朝鲜族民居的特色空间,它是由玄关、客厅和厨房三部分构成的集合空间,体现了朝鲜族人民乐于欢聚、待人友善的传统生活习惯,以及面对严酷的低温气候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当卧室空间需要设置成几个小空间时,每一个房间都会设置独立的出入口,方便人们进出的同时,增加住宅各个空间的连通性。卧室一般设置在南侧,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取暖。大面积的火炕替代了床和沙发,承担就寝、起居和会客的功能,这是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朝鲜族人民以坐式生活为主要方式。大面积的火炕不仅容易建造,冬季也便于取暖,提升住宅内部的温度。三开间的平面形式则是在鼎厨间的另一侧设置一个卧室空间或是储藏空间,满足居民的居住人数增加或是堆放杂物、放置酱缸等物品存放需求。勤劳村朝鲜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沿袭了咸镜道型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在融合了牡丹江流域地区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后,也并没有丢弃朝鲜族传统的居住特点。

3.4 建筑结构

勤劳村朝鲜族传统民居整体采用黏土墙、草屋顶和木门木窗的围护结构,简单可靠,结实耐用。抬梁式木屋架做的屋顶和建筑的木质立柱构成的建筑结构,解决了草屋顶屋面承重荷载低的问题。黏土墙体外侧粉刷白灰,木立柱、木门木窗等木构件刷黄色涂料,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使建筑色彩丰富不单一,白色体现朝鲜族民族特色,黄色与草屋顶的颜色相呼应。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耐腐性和耐潮性,便于建筑的维护,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门和窗的形状较为狭长,长宽比较大,这样的设计使门和窗的功能可以互换,门和窗都可以作为出入口和采光的功能。

勤劳村朝鲜族新式民居采用了砖混结构,外墙保留了朝鲜族民居的特色——白色墙身。屋顶在双面坡屋顶和四面坡屋顶的基础上,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增加了歇山式的屋顶形式,并用蓝色的彩钢替换了干草,建筑的美观性也得到了提升。

4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空间行为特点

4.1 就寝行为

就寝行为的主要活动空间为卧室功能区域,在朝鲜族旧有的风俗习惯中,很重视男女有别,并且在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所以南向卧室一般是男性住户居住,女性住户居住在北向的卧室。年长的长辈一般都会居住在西南处的卧室空间,因为空间相对独立,交通便利。卧室空间的火炕会延伸至鼎厨间,突出的火炕部分,既可以充当会客空间、家庭集会的空间,也可以充当就寝的空间。

4.2 炊事行为

勤劳村内的咸镜道型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炊事和就餐的活动在鼎厨间进行,炊事行为活动空间为鼎厨间区域内的火炕边缘的灶台,一般设置三个灶坑,与火炕相连。简单地就餐可以在灶台周围进行,当有客人来访,则会在鼎厨间区域的火炕进行就餐的行为。

4.3 室外行为

勤劳村朝鲜族居民在院落内的主要室外活动分为三种,如厕、休闲和劳作。因为朝鲜族传统民居受时代和生活水平的制约,厕所一般为室外的旱厕,所以如厕需要走出室内,到院落里的厕所。得益于朝鲜族民居宽敞的院落,朝鲜族人民开展了丰富的民俗游戏,其中常见的有掷栖、投壶、射箭、跳板、荡秋千、摔跤等等。同时堆放柴火、晾晒谷物和清洗衣物等劳作行为,也在室外院落进行。

5 勤劳村朝鲜族民居空间行为演变

牡丹江流域地区并不是单一的朝鲜族聚居区,还存在其他民族聚居区,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文化的碰撞也改变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居住文化,进而朝鲜族民居空间行为也发生变化。

5.1 就寝行为的演变

火炕的面积逐渐减小,只在卧室空间内起到床的作用。由于餐厨空间的独立,会客空间与卧室空间相结合,节约面积的同时,也使功能空间的布局更加合理。就寝行为的改变也带动玄关空间的变化,鼎厨间的作用逐渐减弱。

5.2 炊事行为的演变

厨房和餐厅逐渐脱离传统的鼎厨间,形成独立的炊事空间,将炊事行为与就寝行为分隔开,不互相干扰,有利于厨房空间空气的流通,便于排出油烟,朝鲜族传统炊事方式逐渐向现代化炊事方式转变。

5.3 室外行为的演变

室外的旱厕变为室内厕所。室内厕所不受气候、温度的影响,更加卫生、整洁、易于打扫,还可以满足居民淋浴的需求,如厕也不需要从室内到室外的过程,是民居的发展趋势。清洁衣物也同样可以在室内厕所进行,洗衣机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洗衣方式。朝鲜族传统的室外民俗游戏,也从自家院落内改为在村内相应功能的公共区域进行活动。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朝鲜族传统民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人们需要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住宅空间。建筑文化与建筑功能并不冲突,我们应该以地域性朝鲜族居住文化为基础,利用更具有科技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理念来使朝鲜族传统民居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