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武汉旅游地人文景观研究
2021-11-12吴巍邹佳熹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吴巍,邹佳熹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2018年,根据国家政策对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挂牌组建为标志,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打开了新篇章。从观念上达成广泛共识到促进融合的政策举措谋划、制定和落地,历史新阶段将二者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坚持自然生态化和人文生态齐头并进的原则,不仅仅要保护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的多样性,还要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思路,仔细挖掘文化资源,并且发挥旅游价值,给文化“加码”更为旅游“赋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文化+旅游”实现了“1+1>2”。随着文化和旅游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1+1>2”的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生态的保护工作中作出了战略部署和长远规划,湖北居华中腹地、省会武汉九省通衢、八方交汇。2018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提出,不仅要加快全域的旅游发展。还要加强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旅游强省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北旅游目的地包括动植物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和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各类公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都市文创园区等,为全域旅游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建设带来发展的契机。加强“文旅融合”让文化资源成为湖北靓丽名片,打造承载厚重文化的人文景观,建设高品质旅游目的地,能够极大提升湖北长江旅游带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推进我省全域旅游的经济发展。
1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历程
1.1 国外风景式园林旅游地中的文化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27年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各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传统遗产文化,并发挥其对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关于历史城镇的有《华盛顿宪章》,关于乡土建筑的有《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有力促进了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旅游在国外持续升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发起《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计划》,2009年国际遗址理事会文化旅游委员会在我国敦煌形成了《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准则》,从旅游的角度高度肯定遗产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以上表明,国际旅游地建设发展中遗产文化对其发挥了重要价值。
1.2 中国园林游憩地中自然人文生态的融合
南宋时候杭州(临安)因西湖大园林的环抱堪称世界上最美的“Garden City”,今天的杭州西湖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因而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记载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手法,还着重挖掘园林文化的游憩体验感受。
像北京、上海这类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效果尤为显著,成为世界级旅游地。北京皇家园林、古建遗迹无不彰显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城文化、皇家文化、长城文化、漕运文化都彰显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软实力。上海市区城隍庙、豫园、南京路步行街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展现了上海今日的辉煌,外滩两岸旅游景观带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以江苏省为代表的各地城市建设中,管理与建设部门展开旅游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多学科联动,在城市转型发展期探索实践文化内涵的有效提升,有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众多城乡旅游地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2 旅游地人文景观建设的必要性
2.1 人文旅游及内涵
早在2009年,原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以文化旅、以文促旅”的融合发展。其中指出自然生态化旅游和人文生态化旅游并重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得以保留。
人文景观通过将人类的历史文化及审美意识融入景物,打造出有形式感的物质景物和浓郁的精神氛围,实现文化自然互生互长共享共赢,极大提升旅游地品牌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生态旅游相比人文旅游更加关注旅游地人文社会和历史知识,对特定的文化展开学习、考察、研究等活动,能很大程度提高和保护区域文化特色,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最终促成旅游主题获得文化提升。
2.2 打造人文景观的必要性
评价旅游地景观品质的标准要看其能否满足当下旅游方式的需求,能否有效带动旅游产业。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文景观的打造能够有力带动人文旅游,能够弘扬优秀文化,彰显历史底蕴,提升人文精神软实力,还能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融入文化元素,用当地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审美诠释人文景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文助旅反哺旅游。人文旅游的旅游地自然生态具有不可取代的康养等物质功用,而文化旅游让人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人文旅游是生态旅游的补充完善和提升。
3 文旅融合打造旅游新业态人文景观
武汉旅游地景观走产业融合共建共享之路,全力推进“旅游+考察”“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科普”“旅游+美食”等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自然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新业态人文景观,让地脉文脉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注入精神动力,使得旅游和文化产业共融共赢。
3.1 打造休闲、游憩、观光城市旅游地人文景观
3.1.1 升级改造传统景区公园旅游地
依托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大都市旅游目的地资源优势,更新升级黄鹤楼、东湖、中山公园等文化景观,强化人文旅游地龙头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对传统旅游地景观设施进行功能形式改造,注重景观艺术形象对荆楚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功能,在传统景区、公园景观环境及设施中注入时代特点和现代元素,实现旅游业态升级和改造快速提升此类旅游地活力。强化传统景区园区人文旅游品牌意识,利用互联网+宣传景区园区特色文化,策划节日赛事等活动,营造景区园区旅游氛围。强化黄鹤楼荆楚文化旅游地“龙头”品牌效应,强化黄鹤楼历史建筑核心地标景观功能,梳理龟山蛇山景观视线确保通达加强其遥相呼应效果。打造东湖人文景观凸显历史人文印迹,提升东湖风景区世界级品牌旅游地影响力。
3.1.2 保护更新老城区、历史街区旅游地
老城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以文化包容聚合为主。武汉现存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城区、历史街区和历史遗迹,蕴含了诸如商埠文化、市民文化、殖民文化、红色文化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对提升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意义显著。针对老城区、历史街区文化内容丰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特点,挖掘文化价值丰富城市文化为武汉大都市注入鲜活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结合老城区、历史街区产业开发,探索老城区、历史街区人文旅游新业态,让文化资源“讲”出大武汉人文历史独有的精彩。结合旅游民宿开发培育民宿产业链,实现老城区旧“里分”及老街老房枯木逢春。结合历史遗迹的抢救性发掘和生产性保护,建设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并发挥产业链效应形成新业态景观。带动科研、高校、媒体等文化人群深入考察体验开展文创开发,依托新媒体的传播扩大旅游效应,加大街区文化循环传播,从而提升历史遗迹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打造亦游、亦养、亦居乡村旅游地人文景观
3.2.1 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
创新对接乡村旅游产业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步伐,规划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新业态景观,依托文脉资源注重人文风情、生态宜居乡村人居环境风貌建设,树立项目所在地文化环境整体观念,在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遗址周围,参考已有环境肌理还原历史场景,为乡村旅游注入深刻文化体验,营造具有历史人文风情的田园风光,助推乡村人文旅游。
3.3 加快建设荆楚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
提升湖北长江旅游带荆楚文化影响力,挖掘荆楚文化厚重底蕴传承荆楚地脉文脉,赋予旅游地强劲文化品牌竞争力,细分细化“灵秀湖北”和“知音湖北”文化内涵,强化荆楚文化建筑风格的主导地位。传承荆楚传统文化精髓,提倡景观元素和文化符号的运用,不脱离荆楚地脉文脉,不断提升荆楚建筑文化内涵。注重实现荆楚文化在地标性公共建筑景观上的表达,鼓励以武昌火车站主体建筑的荆楚风格特征为范式,严格把关地产项目的文化风格主题,杜绝异质文化泛滥及浮夸风格,打造具有浓郁荆楚文化的精品楼盘景观,加快荆楚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的建设力度。
3.4 创新建设文创园区、文化功能聚集区
文创企业应该将文化创意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创意是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能动力量。应当用创造性思维分析文化资源,而后开发成旅游文创产业来丰富和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展开文创园区景观风貌研究,打造文创园区成为新的旅游地。结合长江旅游带开发“科技+文化+旅游”新业态,实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和联动发展。对接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文创园区,加强文化功能集聚区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体验的景观风貌。
4 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地人文景观建设意义显著,风景园林学科在游憩地功能要求下,有关景观环境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武汉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发文化+旅游新业态以文助旅,并能够极大反哺旅游,打造旅游地人文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武汉旅游地人文景观建设中,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城市游憩地景观文化、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地和风景区旅游地人文景观、创建荆楚文化景观和文创景观等全方位实施旅游地文化品牌建设,并进而有力激发旅游产业强劲生命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推进旅游行业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