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11关宇晴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双师型培养模式

摘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地方高校转型之选择,更是适应时代发展之所需。“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即是服务于“教”,“理实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之趋势;也是培养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要;更是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途径。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究竟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如何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双师型”队伍呢?本文将深刻剖析,旨在进一步深化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社会工作;培养模式

伴随着国家层面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可知,积极推动教师教育的综合性改革,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立教师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机制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全面提高教师师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未来发展之路。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现有师资在类型、结构、数量质量上已不能满足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和高校有效对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进行支持,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有所助益。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已成为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进行探讨,原因在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需培养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化学生,需培养对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职业化从业者,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岗位胜任能力迫在眉睫。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具备教育工作和职业工作的基本素质以及胜任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职业领域实践的能力,即具备教学场域与工作场域的迁移能力,是培育多元智能平衡发展学生的必然前提。

一、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之所需,高校转型之所选

近5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拓展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迈进以来,国家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高度重视,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路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内涵相契合,因此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问题正是解锁地方高校转型困扰之关键。

(二)服务于“教”,“理实一体化”教师自身发展之趋势

高素质教育发展必然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支撑,高素质教师方可培养高素质人才。“双师型”教师兼备教育教学,同时具备职业技术能力,实践性较强,具备“理实合一”的能力,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完善自身发展,提升自身能力的意愿,更是深刻体会“传道,授业”内涵的表现。

(三)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之必然需要

随着“互联网+”、“双创”浪潮越演越烈,各行业欲引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之人才,从而提高入行门槛。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既需扎实理论基础,又需职业技能之学科,心智技能与实务技能的培养为教育的目标,因此培养“双”素质学生适应专业化、职业化的岗位要求迫在眉睫。

二、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会工作教师来源途径单一,双师结构不够优化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需要具备较强实务能力和实操技能的专业,因此就要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历的教师为指导或者實习督导。然而,就目前的现状可知,院校引入人才重学历而轻实践,重理论论文而轻实践实务经验,往往引入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较多,但此类教师缺乏社会工作机构的实务经历。就算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高学历,又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和督导经验的人才出现,也会被学校年龄门槛的要求而拒之门外。结合现实可知,社会工作教师组成来源单一,结构不够优化。

(二)对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

就目前地方高校发展改革来看,没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长远规划和培养方案,更加缺乏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政策制定。与此同时,教师繁重的授课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得教师分身乏术,无心提升自身实践实务能力,更无法抽身去机构顶岗实训,造成了社会工作教师重理论研究和课堂讲授,缺实践指导和实务督导的经历。在“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和岗位胜任力提升方面,更存在概念模糊,

(三)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目前考取社会工作师的热情并不高,从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的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的原因在于激励机制和评聘评价体系不健全。考取资格证书,参与社会服务所占用的时间和资源与晋升评聘之间代价资本不均衡,严重打击教师的“双师型”发展的信心。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的院校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制度,没有将“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常态化,也就无法衡量双师教师效能。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较为随意,评价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认知存在误区

“双师型”教师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既要投身社会实践之中,又要钻研学术研究,业并不意味着考取从业资格证便是双师教师。这个概念更多强调,在社会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在学校选聘晋升体制下,每位教师有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选择,终身的职业追求,从而改变现在教师队伍中教师既要投身实务中又要发表论文的窘境。

三、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能力

以“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为导向,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和专业的方法,在实务的情境中整合和应用社会工作知识,价值和技巧促进人和社区福祉的能力。美国社会工作理事会在2008年发布的教育政策与认证标准(EPAS)提出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列出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十种能力,在2015年,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进行了更加明晰的界定,并界定了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九条。培养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便是教育者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并将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四、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纠正认知偏差,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意味着考取资格证即可,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放松科研和教学,专职于机构服务之中。其实,它是对于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全新认定的标准,也是构建组织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基本前提,需要正视社会工作教师新时代的要求,纠正以往的认知偏差。“双职称”积累: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为教师,又具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为社会工作师。“双能力”积累:一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实务操作能力,对社会服务工作实际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和经历,在实践教学环节或实验教学中充分展示出高超、娴熟的技能,成为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表率;并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担任重要角色。“多实务”积累: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指导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在社会服务之中锤炼理论与技能。为了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才,需要从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服务之中。

“双师型”教师并不意味着全才教师的培养,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构建共同体意识,有明确的的职业发展指向性,有明确的的职业指导性和发展性。比如善于实践实务的教师可更多兼职于机构之中,并担任实习督导职务,社会实践之成果和机构实践之经历可视为评聘的材料;善于教学和理论研究之教师,积极融于实践的同时,更加侧重理论的推进和钻研工作,从而构建结构化合理的、适合专业发展的、符合职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

(二)拓宽教师来源,健全评聘制度

多渠道、多途径吸纳专业人才投身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之中,打破传统僵化、固化的评聘标准,多多选聘具有实务经验的机构社会工作者参与人才培养之中。如指导社会工作学生实习的教学督导,便可评聘机构之中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也可在实习督导教师的培养方面设定“双师型”教师的评聘标准,鼓励激励教师投身社会实践之中,并以此成果作为职业发展评聘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到机构挂职锻炼或参与社会服务,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先进前沿技术,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与评聘标准紧密相连,契合挂钩。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和培养培训体系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有明确的指导方案,并对于职业发展做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透过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增强教师职业化素养,特别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水平。双体系的完善构建,以培养教师为出发点,以受益学生为初心目标,以服务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终极目标。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如何建构结构合理,适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便是解锁之关键。社会工作专业是实践指导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需求与发展内涵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相契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情况,搭建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平台,不断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问题,从而推动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与培养问题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7).

[2]王铭敏,乔婷婷.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教师岗位胜任力提升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

[3]蔡瑞艳.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8).

[4]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师资建设,2019(2).

[5]王慧,施志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

作者简介:

关宇晴,1988年5月,女,满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院校:吉林大学,毕业专业:社会工作,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方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双师型培养模式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