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新方法探究
2021-11-11朱敏超
朱敏超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展,中职课程思政改革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学生思政水平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中职语文课程为例,谈一谈目前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的开展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对课程思政开展的路径进行优化,從而促使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发展更加现代化和规范化,提升课程的育人水平。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优化策略;课程思政
语文是中职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对于基础学科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和不愿意与教师互动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直接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传授学生知识是尤为不利的,难以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度的解析,尝试在语文课堂之中渗透课程思政,从而进行全面改革。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兴趣不足
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在中学阶段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长期遭到家长和教师的质疑,所以部分学生容易自我评价过低,对于学习没有信心。此外,语文知识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学习过程十分枯燥,而中职学生自控能力差,擅长动手操作。因此,学习语文的过程与学生的特点不符,所以部分学生难以真正喜欢语文。
(二)学生基础薄弱
语文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中职语文知识是在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不过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直接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那么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听懂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中职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兴趣不足的现象,如果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还难以理解,那么部分学生就会直接放弃学习,敷衍对待语文学科。
(三)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多种教学模式也随之诞生,然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注重与时俱进,所以并没有为课堂融入新鲜的血液,也没有尝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这就使得语文课堂过于枯燥,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其中。此外,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若教师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不仅会影响语文教学水平,也会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导致他们未来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二、中职语文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对策
(一)深挖教材,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语文的语言之美、文字之美。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虽然会要求学生背诵好词好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但是却很少会带学生深入赏析文章,因此,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好词好句究竟美在何处。为改变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深挖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赏析,如此,学生方能真正发现语文的文字之美,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授《红烛》时,教师若是直接让学生背诵诗歌,那么学生很难明白这首诗歌的精髓所在,也不明白这首诗歌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为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深挖诗人的背景,还需要带领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让学生明白现代诗歌的语言艺术。如此,学生才能在真正懂得这首诗歌的同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深化语言学习,实现文化传承
语文课程之中渗透着很多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则是流传千年之久的智慧结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语文知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促进文化的传统,也为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具有魅力,教师就需要注重课堂的延伸与知识的扩展。
比如,教师在授课《雷雨》时,可以将课本内容扩展到整本书,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框架。同时,教师还可以趁机为学生们推荐一些类似的古典书籍,例如《茶馆》《孔乙己》等文章。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感悟其中的魅力,为其思想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课堂非常关键的一个点。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进行阅读时,要为学生讲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平凡的农家少年孙少平为主线进行描写,首先是孙少平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再到他的家庭里每个成员的生活,发展到后面他的煤矿生活等。始终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命运生活,但通过平凡故事的描写,表现出的却是平凡人物内心的大世界,面对命运的不屈不挠,面对艰苦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按照类似的关键信息去寻找《活着》这本书当中所描绘的故事是怎样的,主人公的生活现实是怎样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学生按照我所提供的阅读关键点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实现阅读能力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曾令美.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知识文库,2021(08):76-77.
[2]李德旺.中职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