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说部” APP设计研究

2021-11-11柴润泽孙明阳

工业设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

柴润泽 孙明阳

关键词:满族说部;非物质文化遗产;APP ;设计

1“满族说部”概述

满族说部,属于在我国北方满族及其女真先民中传袭的古老民间口承艺术遗产,满语俗称“乌勒本”(Ulabun),翻译过来就是“传”或“传记”之意[1]。其作为满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包含着“天地生成、氏族聚散、古代征战、部族发轫兴亡、 英雄颂歌、蛮荒古祭、生产生活知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2],是中国北方先民口耳相传的文学史诗,有中国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之称[3]。2006 年,满族说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截止2018 年,满族说部丛书已经出版54 部,文字大约2200 余万[4]。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说部的特点是“口传性”和“活态传承”。其传承形式包括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满文化”传承、宗族传承、文字传承以及歌舞传承等[5]。作为满族说部的传承人与研究专家,富育光先生的研究对说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与《“满族说部”调查》等,使说部的“样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2 文化类APP 设计概述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愈发紧密。通过利用互联网辐射面广、响应迅速以及易于接受的特性,信息的传播正逐渐摆脱实体空间的限制。以移动设备应用(APP)为代表的传播形式,成为了更为大众接受的方式。这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用户可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了解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VR 设备等丰富产品的体验。

在此背景下,通过“将移动互联网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传承与保护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实践以及市场的检验,如今已产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榫卯”“每日故宫”“中华珍宝馆”等。它们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将专业的知识通过系统、生动、简单和充满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6]。

其大致可分为四类:

1) 综合展示类:服务面向群体与涉及领域较广的人群,功能较为丰富,例如“全世界”(原全历史)“博物馆”等;

2) 博物馆类:基于博物馆场所,作为博物馆功能延伸的APP,例如“上海博物馆”“每日故宫”等;

3) 专项展示类:涉及领域较为单一,但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纵向延伸较深的APP,例如“中华珍宝馆”“榫卯”等;

4) 信息发布类:文化领域相关信息发布类APP,往往具有社交属性,例如“IMuseum”“在艺”等。

3 满族说部APP 设计意义

满族说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是口传性与原真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满族说部的表现形式较为抽象,不易于大众理解。因此,满族说部APP设计的研究,以期将满族说部庞大的内容体系,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以一种传播性更广、更被大众接受、更系统化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探索一种通用的数字化传播形式,通过APP 数字化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优秀内容,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是目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满族说部APP 设计研究的意义所在。

4 满族说部APP 的设计流程

4.1 用户调研

研究通过问卷调研与用户访谈的形式开展,并将问卷通过网络形式发放。通过调查民众对满族说部的了解程度与接受形式,来发现满族说APP 的用户需求等相关问题,并挖掘其内在需求。其中问卷共发放293 份,收回有效问卷284 份,剔除无效问卷9 份,回收率为96.9%。其中受访群体中的男女比例为48.5% :51.5%,人群分布中吉林省与吉林省外比例为57% :43%,年龄分布中30 岁以下、30—45 岁以及45 岁以上的比例为55.6% :31.4% :13%。

在满族说部APP 设计调研阶段,有36.9% 的受访者对满族说部不了解,在这类群体中有81.8% 的受访者愿意详细了解满族说部文化。考虑到其“小众性”,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用户对满族说部的了解程度、接受形式以及个性化的需求,来决定满族说部APP 的信息展现形式与功能定位。因此笔者对具有代表性的目标用户进行分类,对其行为—需求—功能分析,以此构建满族说部APP 的功能框架。

4.2 目标用户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与用户访谈,对受访者的年龄与对满族说部的认同度进行交叉分析(图1),得出在18—45 岁区间的受访群体为最佳受眾年龄区间,对其行为进行分析后可大致分为三类人群:

1) 学习研究者:对满族说部及满族文化进行研究活动的用户,希望在APP 中寻找具有深度的信息,进行史料考证等活动。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及研究机构研究员。

2) 文化爱好者:热爱文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愿意了解满族说部与满族文化的用户。

3) 设计创作者:对满族说部的故事与满足的文化背景具有浓厚兴趣,希望在满族说部的故事中寻找灵感,并进行二次创作的用户。

目标用户的共同特点为:对传统文化与新鲜事物共同具有浓厚兴趣,愿意尝试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新形式,同时在意其体验性,愿为文化消费的同时注重其合理性,属于理性对待感性的人群。

4.3 功能分析

通过筛选设计调研中的目标用户,对其行为需求进行分析,构建满族说部APP 的功能框架,具体见表2 :

其中,说部相关信息的发布功能不局限于说部文化相关内容,其涵盖满族历史、民俗、旅游攻略、文化讲解、文物赏析、优质分享等内容;推送形式也不局限于图文推送,而是建立时间轴,通过多元的形式,如音频、短视频、交互视频等互动性的展示信息内容。

4.4 设计目标

为满足“满族说部文化”传播的刚性需求,通过设计调研得出其中最能让受众接受的传播形式为影视表演与动画动漫,占比57.1%。其共同特点为剧情性,将传统的满族说部故事进行梳理,加强故事线,编制成完整的故事,通过更容易理解与更具有感染力的形式,通过“转译”的形式呈现。“转译”属于语言学范畴的词汇,是指将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7],也就是要做到的第一阶段目标:将碎片化的说部故事系统地梳理并补全,利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来更好地展示。

其次,对于“小众化”的文化群体,其参与用户相较于大众文化群体,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用户粘性,因此社区平台的构建尤显重要。通过社区平台的构建与运营,用户可自发进行社交属性的活动,展现新的内容,赋能于“满足说部文化”,将满足说部特有的民族性、历史性、口传性文化向外辐射,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文化平台。第二阶段目标:通过整合功能与服务,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文化平台,赋能于满足说部文化。

4.5 信息架构设计

课题基于以用户为中心(User Center Design)的设计理念,结合“满族说部”口传性、表演性、艺术性的特色,将满族说部的文化内容轻简,直观地展现给用户。因此APP 根据自身功能特点,采用了分层式的信息架构。分层式的信息结构可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入口,展示更多的内容,兼具了功能的优先性及丰富性,在有效地展示产品功能的同时,给用户带来了优质的使用体验[8]。

通过对相关文化类APP 的分析(表1),以及行为—需求—功能分析(表2),对分析结果梳理归纳重组,构建出满族说部APP 的信息架构(图2)。其主要由功能圈、故事圈、信息圈、用户中心四大板块构成。

首先,“功能圈”板块提供壁纸、图集、史料记载、纹饰记录等功能栏目。将满族的特色文化横向拓展,以涵盖更广的满族特色文化内容;“故事圈”板块对“满族说部文化”进行单项展示,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垂直细分,包括文字、语音、短视频等形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

其次,在垂直领域与横向领域具有功能的交差跳轉,协同以更高效的展现内容。例如故事圈中的教育模块与功能圈中的游戏模块连接,以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内容。

再次,在信息圈板块会以信息流瀑布的方式展现与满族文化相关的信息,诸如满族的美食、传承故事、习俗等。在构建兴趣社区方面,用户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话题圈,以供交流,满足社交需求。

最后,在用户中心板块提供个人信息与APP 设置的相关功能。

4.6 图标设计

在满族说部APP 的图标设计中(图3),APP 的标志以汉字“满”为基础,配色及装饰纹样提取于满族说部故事《天宫大战》中的创世三女神之一――地母神巴那姆赫赫面具图样,象征物产富饶,民族兴旺;APP 的icon 设计同样提取于民间流传的满族说部故事中“主神”的视觉形象,同时结合满族地域文化符号;

配色上采取了满族说部故事中“主神”的视觉形象主色调――大地系色调的配色方案,加以设计提炼,在贴合满族说部的视觉特色的同时,满足当下用户的审美需求。图标设计整体在保证信息传达直观性的同时,兼备满族说部文化特色内涵。

4.7 导航与视觉设计

在APP 的导航设计方面,APP 的操作逻辑基于Google 的Material Design 设计原则,其功能间跳转方式精简统一、按键布局醒目合理、逻辑结构扁平化,是市面手机应用最广泛的导航方式,符合用户操作语言,无需增加用户学习成本。此外,为了适配不同的手机类型与不同用户操作的包容性,APP 的导航提供了侧边滑动操作与单元底部三大键操作两种方式,用户可自行设置。

在APP 的视觉设计方面,主要通过色彩、图标与图文的页面布局排版设计来展示。色彩的视觉设计中采取的同样是满族说部故事中的大地系配色方案,视觉感受上温和端庄,与“非遗”的主题相呼应,使用户可以更平静也获取信息,感受满族说部非遗文化魅力;在图标的视觉设计中,在icon 之外大量采取了满族文化相关的插画设计元素,如满族神话中“天母神”的视觉形象插画、满族冬季捕猎场景插画等,以烘托APP 中的满族说部文化视觉氛围;其图文排版基于UCD 的设计原则,视觉信息主次分明,隐藏次级信息,避免繁杂的内容呈现,突出显示页面的主题内容,提高用户信息获取效率(图4)。

5 结语

文章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满族说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期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传播“满族说部”文化的优秀内容。在APP 的设计研究中,对交互层与视觉层的设计做出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化,同时也进行了社区赋能文化的尝试,期望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展示优秀的非遗内容与民族特色文化。而“非遗APP”的创新模式,将文化、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助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道路。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