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趋势研究
2021-11-11符梦婷
符梦婷
关键词:概念车;情感化设计;设计趋势
1 情感化设计概述
情感化设计是心理学、工程学、设计学、人因学、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目前情感化设计理论被广泛应用的主要为感性工学理论和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感性工学主要通过将用户的感知、情绪、印象等感性元素量化,对应到具体的设计元素中,从而整合出较为合适的设计方案[1]。在产品概念初期,感性工学一般被用于洞察用户对于产品的感性消费方向。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则是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去探索设计对于用户情感的影响。其中,本能层设计一般强调从产品的外观物理属性出发,给用户以感知层面的刺激,诱发用户的情绪反应;行为层设计强调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效率和乐趣;而反思层设计强调产品的设计给用户带来附加的情感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或文化连结[2]。在实际应用中,三层次理论倾向于为设计师在情感化设计层面提供方向和较为全面的产品设计思维,而感性工程则侧重于将每个具体的方向具象化,用客观数据支持设计实践。
2 概念車概述
概念车是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未来汽车”,通过超前的设计向人们展示品牌对于未来交通的思考与创新方向。概念车一般产生于未来车型的研发试验阶段,在车辆架构、外观造型、技术原理等方面为新车型提供参考。目前概念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已打通技术且接近量产车型的真车;另一种是由于成本、技术等尚未实现但具有更超前设想的概念设计模型。概念车常见于各种车展、论坛等活动,一方面为新车型提供了想象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消费者铺垫了技术的变革,研究概念车的设计对于预测未来的设计趋势具有重要意义[3]。
根据动态驾驶任务中车辆的运动控制、物体和事件的探测响应、驾驶任务支援及系统作用域四个维度,美国工程师学会(SAE)在J3016 文件中将自动驾驶划分为6 个等级[4]。市面上的汽车配置大多在L2 部分自动化阶段,即汽车配置有车道保持、并线辅助等高级驾驶辅助功能。在L3 有条件自动化阶段,特斯拉的NOA、蔚来的NOP、小鹏的NGP 等新造车势力也都已开始产业化布局。因此,目前阶段大部分厂商推出的概念车大都为定义在3 级有条件自动化,甚至4 级高度自动化的真车和定义在5 级完全自动驾驶的概念模型。
3 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现状
在自动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消费者对于汽车自动化系统的接受度跟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对等逐渐明显。非适度的自动化信任水平一方面会造成用户与自动化系统协作过程中的决策失误,降低人机协作绩效,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导致自动化系统的低使用率甚至荒废[5]。随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阶段的到来,人类在车内的角色和活动都将发生巨大的转变。而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得更多的智能设备与汽车连结,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生态圈。未来汽车的使命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协调人类生活的智能助手,在帮助人类解决基础问题的同时,需要培养人类对于自动化产品的情感,为先进技术推广铺垫。
目前,定义在4 级的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大都以造型内饰和技术变革为主来适应人类在车空间中角色的转变,而完全自动驾驶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引进了更为超前的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交互方式,甚至向更理想的人类生活和城市交通解决方向靠拢。但无论是何种级别的自动驾驶,人机协作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需要通过情感化设计让人类明确自动化系统的状态,包容自动化系统与人类习惯磨合过程中的技术边界。目前情感化设计在概念车上的应用方向已经逐渐丰富,但基于产品情感化设计去培养用户情感在现有汽车产品中仍然没有较为系统的体系。
4 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趋势分析
文章主要调研了近年来车型库中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概念车,基于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对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亮点进行分析和趋势总结。其中,本能层设计趋势主要围绕车身构造、造型内饰及车辆统一形象输出展开,行为层围绕概念车人机交互的创新性展开,而反思层则研究概念车中思考“人—车辆—外界”关系的深层设计点。
4.1 本能层:产品形态情感化
首先,高度自动驾驶概念车整体形态设计一方面考虑人类感知,如奔驰Vision AVTR 采用仿生学外观设计,将车辆定义为“人体的延伸”,强调人、车、环境的融合;另一方面打破传统车辆为降低空气阻力采用的“流线型”设计,无论是底盘轮毂还是座舱,都采用更加平稳和科技感的方盒形或梯形设计。其次,未来车辆致力于为城市整体交通运输提供系统方案,部分概念车一车多用,在形态上灵活变化,如AEV Robotics 的 Modular VehicleSystem、Rinspeed 的Snap 等都采用了可拆卸式底盘和座舱,通过变幻车辆形态,适应载客、运输、露营等多种场景。内饰多采用在位置和形态上可灵活调节的座椅,适应舱内办公、娱乐、休息等多种需求,提供更加安全私密的生活空间。很多概念车还在车身构造中集成了一些包容性设计,如雷诺的EZ-GO 采用了掀顶式开门方式,同时搭配坡道,为携带大件行李或使用轮椅、婴儿推车的用户提供便捷。而别克的Electra 在后保险杠下方配置了带有刹车灯功能的悬浮滑板,为用户最后一公里提供便捷。而在统一形象输出层面,目前各厂商的概念车都引入了车载管家或语音助理角色,如捷豹AI 方向盘Sayer、DS AERO SPORT LOUNGE的人工智能助手Iris、大众Sedric、BMW iNext 的智能个人助理Shy Tech、丰田人工智能系统YUI、Rinspeed 的机器人Pepper等,这些角色的载体和形态各异,但都体现出车辆与人类的沟通。
在本能层,概念车对于造型的多样化及多场景应用设计实践为未来智能移动空间的情感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车辆本身作为一个主体向用户的形象输出层面仍不够清晰。即便在目前概念车上已经可以窥探到车载管家对于各功能的协调,但管家形象更多以品牌调性为设计导向,而没有对形象进行用户角度的具体定义。
4.2 行为层:人机交互情感化
从位置和形态来看,未来人机交互图形界面的位置不再局限于驾驶位附近,而是集成在车顶、车窗、前挡风、车门、车外屏、座椅、地板等车身的各个位置,通过投影、全息、电子栅格、智能物理表面、光线等技术呈现图形界面。未来概念车在强调适应人机工程的基础上,为用户制造交互乐趣。如奔驰Vision AVTR的功能界面完全满足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无需学习任何交互逻辑,举起手就能在掌面进行车辆功能控制。而BMW iNext 的雅卡尔织物表面,宾利EXP 100 GT 的空中光线HMI 等从交互界面形态给用户制造乐趣[6]。从交互技术和交互方式来看,未来人机交互以语音交互为主,更强调适应人类感知,通过监测用户情绪等生理指数,自发调动车身智能元件提升用户体验。在感知层面,DS AERO SPORT LOUNGE 的微型“超触感”扬声器通过向乘客发出小声波[7],使用户可触控半空中的虚拟三维物体。起亚的Real Time Emotion Adaptive Driving(实时情感自适应驾驶)是概念车中将用户生理数据融入交互的典范,系统通过3D 摄像头监测用户的情绪和生理指数,调动舱内温度、灯光、多媒体类型等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而V-Touch 手势控制功能根据用户眼动或肢体运动进行判断和预测實现隔空屏幕控制[8]。除此之外,日产及特斯拉也在概念设计方面致力于脑控技术的挖掘,期望未来通过脑控技术实现人和车辆更有效的协作。
在行为层,目前的概念车引入了较多“黑科技”,从适应人机工程及感知角度对于人机交互做了较多创新,未来智能移动空间的情感化设计需要基于这些创新,将目前较为零碎的功能整合,从车载管家这样统一的接口去向用户进行功能及交互层的输出,在提升人机协作效率的同时培养用户情感。
4.3 反思层:人车关系情感化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也造成了人类一些操作技能的退化,降低了人类在原始自主操作中的成就感,同时带来的还有对外界感知的丧失。因此,在未来的概念车设计中,各品牌定义的未来用车场景依然保留了人类自主驾驶,将驾驶体验作为汽车情感的核心,最基础的如宾利EXP 100 GT、BMW iNext 等都采用了自动驾驶和自主驾驶两种驾驶模式。捷豹的AI 方向盘sayer 通过改变驾驶模式、声音等保持车内人员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而本田的Augmented Driving Concept 将方向盘作为车辆一体式控制器,通过前后调整方向盘实现车辆的运动控制[9]。同时更加细分自动驾驶,倡导目的地和路径自由,强调旅程中的冒险精神,既能满足无驾驶能力人群的需求,支持驾驶能力欠缺的人练习通关,也能给有驾驶经验的人提供原始的驾驶乐趣。
在反思层,目前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对人车及环境关系的思考上,通过对驾驶体验的保留及对外界感知的加强在先进技术到来的时代帮助人类回溯原始操作的乐趣和成就感。然而,由于人类和机器是处于两个次元的主体,未来仍然需要考虑人与自动化系统无法相互理解的情况,通过进一步的情感化设计策略让用户包容技术边界。
5 结语
相较于其他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思路,作为一个集成多功能且受情境构成影响较大的载体,汽车的情感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随着自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梳理和借鉴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对于未来整体交通运输系统构建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在产品形态、人机交互及人车关系多个层面为未来类车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一定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车辆作为主体统一输出的思路在目前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中仍然不够明确,需要更多的设计实践去验证。总的来说,概念车的情感化设计是一个不断“退化”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由人类情感向技术变革收缩的过程,关于未来智能移动空间的情感化设计体系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