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阅读障碍人群的书籍情感化设计研究
2021-11-11林爱萍
林爱萍
关键词:阅读障碍;情感化设计;书籍设计
1 阅读障碍的概念及特征
1.1 阅读障碍的概念
阅读障碍是大脑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是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其无关乎智力差别,表现为阅读、理解、解码和拼写能力显著落后于其相应智力水平或生理年龄的现象。阅读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发育性延缓。其危害如下:(1) 对于个人而言,阅读障碍往往面临情绪失调和人格发展障碍等心理问题;(2)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在时间、精力和心理上较其他家长要投入更多,然后产生更多负面情绪,对阅读障碍人群产生不利影响;(3)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同学对阅读障碍的认知不足,从而对阅读障碍人群存在不理解、嘲笑等行为,给与阅读障碍人群消极的影响;(4) 对于社会而言,数据表明不少青少年犯罪患有阅读障碍,可见阅读障碍人群所面临的处境是比常人更加艰巨的。
1.2 阅读障碍的特征
阅读障碍具有不同于常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其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语音信息加工处理缺陷型。例如,易读错,对文中的词语不具有解构的能力,不能理解文字的语义,理解概念存在困难。
第二,听觉加工缺陷型。听写能力差,容易加字、漏字、替换字、省略,造成读而不闻,读而不懂。
第三,视觉加工信息缺陷型。例如,跨行阅读,视线跳跃幅度大,识字时呈现镜像文字,将“d”看成“b”“m” 看成“w”。
第四,空间感知能力差。在分辨空间方向、距离时有困难,写字时较难掌握字形的空间距离。
阅读障碍人群存在以上语音、视听觉和感知觉上的缺陷,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针对其特征进行设计,以便更好的为矫治训练提供帮助。
2 情感化设计概述
情感是人对外界一切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满足需求和期望时会产生正面的积极情感。情感化设计是基于产品的功能性和易用性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唐纳德· 诺曼在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对应了设计的外观,与使用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有关,是对使用者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觉的刺激;行为层次的设计与产品的使用相关,是交互的效果、操作的效率性和易懂性的反映;反思层次的设计包含多个领域,是一种记忆和回忆的反映[1]。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情感化设计是关注、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与用户构建情感纽带。
3 面向阅读障碍人群的书籍情感化设计意义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阅读障碍人群面临着无法像常人一样正常的阅读,除了阅读障碍人群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外,设计师应发挥设计能力为阅读障碍人群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或媒介。书籍是阅读的主要媒介,当今的书籍设计是为正常人所设计,具有普遍性,并不能为阅读障碍人群提供很好的使用服务,甚至呈现阅读困难的现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反馈。可见,为阅读障碍人群提供专门的书籍具有重大意义。阅读障碍人群在现实生存环境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忽视以及不理解,他们往往存在着着敏感、自卑、偏激、不安等消极心理。情感化设计主张为“人”服务,从用户的情感精神层面出发进行设计。在书籍设计上,结合情感化设计的理论意义也尤为重要。通过书籍情感化设计可以提高阅读障碍人群的阅读效率,使他们领略阅读的乐趣,享受与常人“无差别”的感受。
4 面向阅读障碍人群的书籍情感化设计思路
针对阅读障碍人群的阅读行为特征进行书籍设计,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运用在书籍设计中,增强阅读障碍人群在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给予正面的关怀,以便于阅读障碍人群的矫治训练。设计思路以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4.1 本能层次设计
本能层次设计是先于思维与意识的生理性反应,本能层次是对产品外观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外观设计能够触发用户正面的本能体验。本能层次设计着重于产品的图形、色彩、文字、排版、材质等,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阅读障碍特征进行设计。
1) 在图形的识别上,阅读障碍人群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减轻图形拥挤效应的干扰,才能够轻松的分析出图形,在书籍设计封面及内页图形的选择上不能一味要求趣味性而忽略易区分性,图形应尽量简单化,减少复杂的细节[2],以便于阅读障碍人群直观区分出图形。
2) 在色彩感知上,阅读障碍人群的感知能力弱于常人,书籍设计上色彩运用尽量不多于三种颜色,配图尽量避免颜色鲜艳,这样能够减轻阅读障碍人群的视觉负担[3]。
3) 在文字识别上,字体设计是书籍阅读重要环节和部分,阅读障碍人群在识别无衬线字體和18 号字体时阅读速度最快,效率最佳[4],在书籍的字体设计上选取易于识别的字体从而提升阅读效率。诺曼在《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书中说:“实用性和可用性很重要,但如果没有乐趣、愉悦和兴奋,如果没有焦虑和生气、恐惧和愤怒,我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阅读障碍人群在书写文字中呈现“画图”书写的症状,针对此症状可以运用类似“贪吃蛇”游戏的原理,以点连成线的方式进行书写顺序的训练,这样能够训练阅读障碍人群的观察追踪能力(如图1)。
4) 在书籍设计排版上,字体排版要简洁,注意间距,减少信息的干扰[5],这样便于阅读障碍人群能够直观且快速地识别知识进行阅读;
5) 在材质的选择上,阅读障碍人群有的还伴随着多动症,基于耐用性和使用性,书籍的基本形态应采用耐用的PP 外壳、可拆卸的金属夹、内页选择米黄色的纸,可以根据练习取下相应内容便于书写。
4.2 行为层次设计
行为层次设计即产品的功能性、易用性。对于功能性而言,产品的性能则是产品成功的基础;对于易用性而言,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产品是如何使用的,以及不需要说明书就能使用则是好设计的标准之一。界面上的操作性要通俗易懂,以及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从而增加阅读的主动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书籍设计的界面要简洁,例如,形近字偏旁部首可以运用图案来进行区分时,要以简单且形象的图案进行对比,这样的界面呈现便于阅读障碍人群更加轻松的识别与记忆。
4.3 反思层次设计
反思层次设计存在意识和更加高级的感知觉和情绪,这个层次的设计是意识和情感的融合,自我形象、个人成就和满足以及记忆,这个层次也是用户的情感交互的重要枢纽,在设计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互动的过程,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唤起的一系列记忆。
阅读障碍人群在反思层次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阅读障碍人群常面临情绪失调、适应不良以及人格发展障碍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加需要外界的肯定和鼓励,特别是家人的认可和表扬,在书籍设计中可以添加了一个“奖励、赞赏的反馈”区域,在书籍中扫描二维码进行录制对阅读障碍患者赞赏、鼓励性的语音,阅读障碍使用者可以在完成训练练习结束后扫码进行聆听,以及在书籍设计中设置评价反馈的留言板,家人亦可在这书写表扬。此模块的设计是以反思层次、心理层次上为切入点,给予阅读障碍人群自信和被肯定的记忆,从而让阅读障碍人群能够感受到正面的反馈和肯定,从心感知“无差别”常人的尊严感,激发其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重新塑造对自我的认知。
5 结语
阅读障碍人群是社会当中的特殊人群,在当下生存的处境是比常人更加的困难,但是阅读障碍人群的阅读权力应当被保护,目前的书籍设计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在书籍设计中,缺乏对阅读障碍人群生理和心理上特征进行精准的情感化设计。文章通过分析阅读障碍人群阅读行为的特征,以书籍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进行设计,旨在给予阅读障碍人群情感和精神上的关怀,从而让他们能更好的阅读,为其矫治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阅读障碍群体,给予更多的肯定和包容。设计是一种为人服务的手段,更是一种治愈的媒介,设计师应当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关注社会中特殊群体的需求,并为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