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即是多

2021-11-11韩东

天涯 2021年5期
关键词:诗歌

韩东

少即是多、能量级

说是对思的提取,文是对说的提取,诗是对文的提取,层级不同。因此,诗必定以少为多,少即是多。

一个好诗人抑制是必然的。让抑制成为本能,一个诗人的本能。

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求无限。无限并非是无边界,限定是其前提。诗歌的神奇就在于它的明确限定、方寸之地的无穷可能。突破外在限定是一回事,寻求无限或超越是另一回事。从某种角度说,只有尊重限定才可能造就不同的密度或者能量级。诗与文相比,限定总是更明确清晰和固定。诗人们非常憋屈,于是转向纵深或另一维。

诗歌的神奇在于它的能量级,寥寥数行却可蕴含无限,这就是为何有的散文在我看来就是诗(如卡夫卡寓言的某些篇章)。诗的外在形式尽可以解除,唯一不能解除的是诗的能量级。当我们解除诗的外在形式的同时,解除了它的能量级就消灭了诗歌本身。

诗和文的不同在于能量级,但不意味塞进去的东西越多越好(这是某种不带拐弯的思路)。有时恰好相反,纯度使能量倍增。有时,则是字句构成的改变或者言说方式的变化让我们捕获更多。写诗的确是“炼金术”,有关配方、构造以及神秘的偶然性。

生存和发展

对一个有野心的写作者而言,求生存没有问题,求发展则是禁忌。写作者的生存不仅指肉体存在,也包括作品的发表、出版、传播等等,但有其界限。而发展是没有尽头的。这里的区分其实很清楚,或许也构成了所写价值方向的分界。模糊和混淆多半是故意的,屈从于人性的生物学部分。否则你如何理解富有才能的人因为没有发展的前景就放弃了,或者生存一旦满足发展便是一切?都殊为可惜。

下笔写字

下笔写字,最好不要带情绪。你只有抑制了现实的情绪,文字才会溢出别样的东西,也许这才是诗歌或者文学需要的。

两种写作

有两种写作,作品主义的写作和作家主义的写作。前者以写出杰作为目的,不惜时日、代价。后者是我写故我在,写作是我的存在方式,如影随身,对其价值的衡量是整体生涯、全部著述。两种写作可以结合,但各有偏重和寄托。

我在其中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否野蛮,我不知道,但如果身处奥斯维辛,写诗则可能是拯救或慰藉。一种源自黑暗中心的光亮。这不同于把苦难作为外在于我的题材。我在其中,因而歌泣。

清晰胜于准确

在思辨性写作中,清晰比准确重要。在文学性写作中,需要一种貌似的清晰,准确仍然一点也不重要。清晰是认知的目的,也是讲述的质地。

老人最怕昏聩(其实年轻人也怕),因为清晰是认识的目的。混沌则是原初状态,有待被认知和讲述,混沌不是目的性的。混沌无法讲述混沌。讲述中的悖论并不是在模仿混沌,恰恰是在力求清晰地记录矛盾。例如: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再如: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

不相信“势”

相信灵感和善巧,但不相信势。冲动急迫下障碍被幻觉式地克服了。真的克服需要慢下来——包括你的心跳,就像在考古发掘现场,他们用刷子甚至毛笔清理那些古物。令人感动的画面。

生计不重要

有人说,在小说写作中人物的生计很重要,我认为并非如此。小说写作中重要的是关系,人物和他的生计只是关系的一种。关键在于你欲将人物置于何种关系网中,面面俱到叙述一切关系是不可能的。在小说中,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必须的,任何一种关系都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必须的,但人物又必须处在一些关系中,你为你正致力讲述的某种关系需要腾出空间或篇幅。只有你欲呈现的那种相对单纯的关系或者关系网是有意义的。

平庸

除了专注,还需要判断力,后者需要更多的天分。缺乏天赋的广泛助长的是虚荣心,具备天赋的广泛使判断力更加敏锐。平庸的意思就是不敏锐,又因见多识广不再谨慎。

没有诗歌的专业语言

没有诗歌的专业语言,用“诗歌专业语言”写的都不是诗。

诗是美,不是美文。

从诗不是什么的角度去理解诗

从诗不是什么的角度去理解诗,比从诗是什么的角度去理解诗,更接近诗。

所有告诉我们诗是什么的定义、说法都是无效的,但总能从诗不是什么的偏颇中有所领悟。

字词细微处

字词细微处的调整、错动,作者很在意,而读者一般不在意,也难以察觉。是否因此就没有意义?对局部而言的确无意义,但如果每一局部都如此,整体就会形成某种效果或者印象。实际上,精微和粗放都是局部所积累的整体效应,致力于局部但彰显于整体。

段落

小说需要一段一段地写。段落而不是字词造就了全篇的节奏或呼吸。

冲动

写作有赖于状态性的冲动,但又最怕冲动。冲动,弊始终大于利。制服冲动为我所用是一个写作者不可回避的专业难题。

面面俱到

小说写作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必须写的,挂一漏万胜于面面俱到。不要被面面俱到拘住。面面俱到说到底是某种心理定势,是心结,需要以自由、游戏之名超越之。

判断和意愿

当我们有意愿时很难有准确的判断,而当我们的意愿是否定时,判断更难言正直。宁可错误也需要正直,这才是专业素养的可能前提。

在判断之前、之中和之后,都需要明白自己的意愿,或者真的没有意愿。

造“形”

谈及某人绘画,毛焰说:“没有形。”这同样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造形(非造型)、形塑或构建是作品之所以是作品的核心问题。

造形是一种意识,发展成艺术家或作家的一种能力。

造形与形式概念不同,它是与被写对象相联系的塑造可能。

或多或少,我们迷信“自然成形”;总会有形,但并非我们的目的。我们所放棄的其实是作品内囿的坚固性。

在不该放弃的地方我们放弃了,寄希望于支撑不起整个建筑的砖瓦石块,或者高屋建瓴地对自然生成进行观念性的阐释。

造形或者塑造是西方小说的精髓,也一以贯之。中国小说的传统才是自然主义的、散文化的,笔墨为先、智性和文如其人的。

真正的杰作

我们除了写出真正的杰作还能干什么?是不是真正的杰作我们说了不算,世界需不需要真正的杰作我们也说了不算?已经有了这么多真正的杰作,再多一点有没有意义,我们也不知道。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写真正的杰作,因为除此之外,一切生存和超越之门都已经关闭了。正因为如此。

修辞的目的

应去除写作中一切意在炫耀而对阅读没有帮助的成分。

写作艺术在某种意义上等于阅读艺术。

写了很多但让人不觉其多,这就是艺术。

让人忘记或者视而不见你的手段,认为他也可以做到,这是正当的骗术。不正当的骗术是让人望而却步。

写作的难度是让你看起来容易,而非相反。

我们无法在修辞层面停留,因为需要传达更重要的东西,这反倒需要讲究修辞,目的是使其消失,不构成屏障。加强修辞的修辞是一种反动。

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在修辞上,不过是让它消失。但你不努力它是不会消失的。

重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在上面花费精力,因为它就在那里,或者不在,那就是没有。精力要花在呈现那东西上,让遮挡物尽量消失。

既反对不花费精力于修辞或语言,也反对其目的是在此筑坝、盖房子、建别墅或者宫殿,哪怕是一座叫作“空”的宫殿。只要意在吸引阅读的目光我就反对。

写作人格或自我

需要追溯写作之初的人格或者自我,你所有的执念都来自于此,所有后来的学习、思考和表达都在加强这个自我。写作自我形成之际,你足够宽广吗?足够机敏吗?你碰上或遭遇的到底是什么?这和你的天分、努力以及运气都有莫大关系,但无论如何你都必须诚实面对,今天若有改变或者深入都基于此。即使你毫无变化,要拥有真正自信而非自大,也需要看清原初的这个自我(写作自我),明白它的执着。

偏见与正见

带着偏见去读诗不可取,带着你的“正见”去读诗就更不可取。除了用于这样一种衡量,就是一首诗是否突破了你的认知,但又好到无以名状?你带着正见只是希望这正见被超越。否则,你真的不知道诗为何物,最多只知道诗应该为何物。写诗也是一个道理。

高级和先进

诗歌致力于一种好,一种诗歌方式才能抵达的好。但诗歌之好到底为何物?在一种理解中无非是高级,在另一种理解中无非是先进,这是关于诗歌价值判断的两大无意识。始于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分野,亦可简单概括成追求高级和追求先进的不同。以精神等级为坐标的高级追求不免装腔作势,而以历史时间为坐标的先进追求则幻觉连连。大概就是这样。

高级有外观的等级形态,于是追求高级就成了追求某种等级标志,换言之就是装得高级。先进则相对于过往而言,追求先进就变成了追求一种追随,无追随跟进先进无从谈起。先进者从不厌倦单性繁殖和对自己的模仿。

杰作

相信杰作,这是我唯一的古典情结。这和相信古典气息和氛围不是一回事。

杰作是唯一的目的,其他的一切都应该后退。诗不是诗人,更不是诗人之优异的表达,也不是如影随形的人生见证。诗歌需要剥离。

杰作只是看上去容易,但怎么可能容易呢?看上去艰难其中有诈,但看上去容易其实也的确容易,则是伪作。

一首具体的诗瞬间出现可能是容易的、轻易的,但这之前和之后可谓难上加难。

诗歌,具有艰难的轻易性,极少的广阔性,如此才是值得一试的(对我而言)。如果不是追随这种少与无限、万难与解放,又何苦要写诗?

虚拟的战斗

生存赋予人生意义,也许这是意义的“实义”,一旦无须为生存而战,意义就是象征性的了,就不那么贴肉了。我们身陷一场虚拟的生存之战中,完全忘记了所行之事的虚无和单纯。在虚无中扎根是不容易的,有断肠之痛,有深渊般的怀疑,但若不如此如何能抵达另一维?不否定生存的意义哪里来神圣的意义?艺术的极致只能是宗教性质的。

完全不会写了

完全不会写了,唯一可以确认的这是有可能写出好诗的状态。需要重临的是陌生和警醒,继而有兴奋和愉悦。

陈词滥调

陈词滥调可用否?答:可用,至少陈词可用。就像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是古老的,并不妨碍构造全新的生命,所谓“基底”革命源自于一种创生偏执。语言的基底是什么?字?词?句?就算是最彻底者也无法在字的层面做手脚,词和句在一些情形下也是最基本和难以撼动的。文学革命应指向更高级更概略的层面。最大的陈腐一向发生在较为宏观而非微观的层面。

残缺

體系和逻辑的力量,建筑之美,这不容否认。但最好是残缺的、残破的。废墟上的那些石头,无与伦比。要写那样的东西。

故事不是小说的内容

故事不是小说的内容,而是形式,就像造形之于绘画,构造之于建筑。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形式不过是一种修辞,放大的修辞。修辞无论如何承担不起支撑小说整体的重任,但由于它倾向于表面装饰,我们更容易被吸引。根本的形式并不那么外在。否定故事其实并不能取消故事,只是将故事置于不那么重要的位置,马虎以过,其危害类似于偷工减料的劣质工程。

长诗和情绪

我无法读很长的诗,除非它由一些短诗组成。在一首现代诗歌中情绪必须被阻断,长诗无视这一倾向,于是便变成了抒情,或者就成了根本没有情绪的铺陈。

一首长诗之所以可能,就是得情绪处处受阻,并且需要在文字排列的物质层面体现出来。

现代诗歌不是情绪的附庸,需要和情绪作战,将宣泄变为处理。

现代诗歌珍惜情绪,但不滥用,并非无情。剔除情绪是一揽子解决方案,看似成立,但推卸了责任。

用散文抒情不是更方便更不受限吗?你既写诗,就已经被告知不可恣意妄为。情绪仍然在,但需要和它斗争,呐喊的欲望渐渐变成了游戏。就像一个愤怒之人渐渐沉浸于棋局,走出来的棋路不是一般地凶狠,却已经发生转折,成了另一种东西。

我们需要的“灵感”

我们需要的灵感不来自潜意识,而是类似于觉悟这样的东西。因此需要面壁、受苦。

形式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种形式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正确、高级或是先进,只在于是否坚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是很平庸的情感,被我们的自尊禁止。天才所进行的是为了失败的战斗。即使我们不是天才,大于实际的荣誉还是会令人心虚。就取而论,那些多多益善从不发虚的人定然是一个平庸之辈。

本性使然

创造者从原则上说是漠视一己消费的,有如蜂群中的工蜂。为自我消费的欲望而创造不仅是功利主义,也混淆了身份。创造者只知工作并非是一种苦行,而是本性使然。

个人的界限以外

每个人的写作都有自己的顶(极致),但在个人的界限之外或许还有一个绝对的顶,突破自我或者触摸这个绝对的顶,写作才有意义。

当代汉语诗歌有一些形状不错的天窗,尚无天花板,要为这块天花板而努力。谈诗歌个性的重要而不屑于谈诗歌可能的好,就是谈天窗而不谈天花板。没有天花板的房子,妄言而已。

一件苦差

往往,方法论的思考和尝试都是在避免写作的痛苦。但你避免不了做这件事注定的痛苦,却增加了另一些痛苦。

写作根本来说是一件苦差,从苦中解脱的瞬间犹如幸福。但这幸福由积苦而来,豁然洞开,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快乐轻松之旅。

轻逸

我对追求轻逸越发缺乏理解。貌似轻逸是艺术正当的骗术,而真的轻盈欲飞就像假的深刻沉重一样是欺骗本身。

抑制才华

虽然才华之类的东西令人感动,但还是应该放弃或者加以抑制。如果不能做到庄重,至少要避免油滑。

文学不是成功学

文学不是成功学,而是相反的东西,这恰是文学的根本价值以及致命诱惑所在。在今天这点已经很难被理解了,而是被遗忘和被替换了。

套路

套路给人的直观就是一样,因此我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好诗就是不一样的诗,好诗人就是写得和别人不一样的诗人。

重要的

重要的不是你想写什么,甚至不是你能写什么,而是,你敢写什么,敢不敢下笔。

我们身上的动物性

重要的不是区别于动物,而是充分理解我们身上的那部分动物性。

有德之人从限制能量始

作恶说到底并非是一个“缺德”问题,而是能量问题。具备能量之后才谈得上道德约束,而后者往往很脆弱。有德之人从限制能量始。

尺度和衡量

如果你认为有尺度,就做成那个尺度,而不是拿尺度去衡量他人。我们的问题是衡量太多,但尺度太少,或者根本没有。

智力

就智力而言,最重要的是专注和诚实。就算缺少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至少也应该是诚实的,如此才谈得上“智力”。

虚无和真理

虚无并非是文学化的淡淡哀愁,它可以很尖锐可怕、难以下咽。就像你身处被屠宰的现场,那样的地方或时刻,真理何在?上帝何在?它们自然不在,你却从未有过地希望这些至善在场。你的愿望造就了这种缺失,而缺失就是它们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证明。就像薇依说的,心中没有上帝的人感觉不到上帝的离去。感受到真理的缺失就是接触到真理,虚无在此意义上是和真理紧密相连的。把真理看成某种“实存”,在此情形下倒有可能是谎言。但愿我这里所论不是一种诡辩。

洞察力

在富于攻击性的愚蠢面前保持平和,是真平和。看见对方的鸡肠狗肚并算不了什么,得看见他们的身不由己,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明白的苦衷。也许这就是慈悲。慈悲的前提不就是洞察力吗?对人性恶的认识并不需要多少洞察力。

爱和艺术

关注就是爱。被关注的愿望如此强烈就是被爱的愿望如此强烈。因此,精神生活有两种方式:关注和被关注。艺术家关注他的工作,另一些艺术家则用工作去吸引关注,两个不同的故事亦可能发生在同一个艺术家的不同时段。可以说爱与被爱即是精神性的艺术生活之“原发性”秘密。一般而言,我们被爱的愿望过分强烈,而爱远远不够。

嗔心和怜惜之心

嗔心开辟的是一条死路,唯有怜惜之心通往天宇。

衰老意味着失去体力、精力,以至失去智力,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心智,需要借助他人存活于世。即使你做到了這一点(有所倚靠),也将失去别人的尊重。即使别人仍然尊重你(由于你的社会地位或由于一种惯性),也将失去他们的认同。因为你已经变化了,成为了某种可怖的存在。所谓变化就是逐渐剥离的过程,有朝一日你便成了完全“赤裸”的。因此老是一种苦,是某种和死亡、灾难具有同等效力的考验。只有真的爱真理(爱必然性)能够接受和欢迎这样的变化。

薇依的祈祷。不祈求任何世间福祉,只愿自己又聋又瞎,甚至失去自己得以自立于卓尔不群的智力。但愿我们在衰老之际不要陷入自我怜悯。

屏障

不是上帝虚构了一个世界,让我们身处其中,而是我们虚构了一个世界,让自己身处其中。人和世界是有屏障的,有布景的隔离。文明就是不再像动物那样“赤裸”。觉悟的意思就是从这个布景般的睡梦中醒来,意识到我们的一无所有、一无所是,某种对梦的回望、向下面的鸟瞰。动物不存在这种俯视,它们混同于存在,与大地平齐。唯有人有可能超越,融于天空,或另一维。

伪善的限度

善是好东西,伪善不仅是道德上的伪装,一切伪装优异之事、之物、之行为都是伪善。人不可能不伪善,但有一个隶属“私生活”的限度,超过这限度伪善就成了讹诈。

自我中心的设计

就纯粹的认知而言,生命这种自我中心的设计是相当不合理的。眼前的东西总是被放大(一叶障目),离我最近的人或事总是最重要的。对世界扭曲的认知植根于这一天生的观看方式中。对生存而言也许必不可免,但却和真理(真相)的获取完全相悖。偏离自我中心哪怕一点点,我们都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所以说自我否定不仅是信仰问题,也涉及智力超越。

信任就是加持

信任就是加持。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信任对方便能改变对方。如果你的信任落空,至少改变了犹疑的自己。

想起那些信任你的人,总觉得你没问题,总觉得你能行,总觉得你只是暂时出现差池,总觉得即使你真的错了那也没有什么。也许我们便是靠了这些才成为今天这模样的。所以说信任就是祝福、祈祷,是一种加持,比一颗怜悯你的温柔之心更加難得。

两回事

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人,这永远都是对的。但,你怎么待人,并不能指望别人如此待你。这是两件事,不可混淆。

思想超脱更困难

自命不凡的人总是希望跳脱此时此地看见全局,以为看见了但并非如此。

比较而言,超脱更容易表现在行为上,思想超脱是更困难的——这和我们通常以为的相反。

思想、见解、认知深陷于具体的时空,并非我们的牢笼,本身就是笼中之物,是我们作为囚徒的明证,一个标记。

野心并非欲望

野心和欲望是两个东西。欲望只是想获得,野心则需要抵达且有与之匹配的行动及其畏途。最伟大的野心甚至无意于获取,这是一种雄心。

爱一个人就为那个人哭泣。每个人的生活都太悲惨了。但我们只为所爱者哭,要不然就为自己哭。想到有人为我们而哭,于是我们也就哭了。

幽默

幽默太重要了。我们一分一秒地度过时间,幽默、可笑提供最平常的生之乐趣,赋予苟活意义。哪怕你一无所有,也要争取做一个不那么正儿八经的人。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强于以德报怨,因为需要避免陷入受虐狂的角色扮演。忍辱强调“忍”字,和以德报怨是一个道理。打左脸伸出右脸,不仅不合情理,也会滋生出某种受虐快感。不以怨报怨已经足够,已经是布施,已千难万难,过了那条界线反倒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失人(并非一定是你)的尊严。

爱情不是必需品

爱情不是必需品。以必需品或奢侈品的标准看,它是奢侈品无疑,具有奢侈品的昂贵、诱惑以及物质光华。爱情不能保障生命,相反要求付出生命,反馈给你一种叫作意义的东西。这玩意儿很虚,虚而不实,像所有的精神事物一样其价值超出了生存维度。爱情是种高档货。如果有人对你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这不是爱情。如果他说:“我愿意为你献出生命。”这是爱情。

有人那么喜欢谈论自己

有人那么喜欢谈论自己。他的焦虑、计划、难题、困境以及成就。不只是对你谈,逢人便谈。不是私下里谈,往往广而告之。此外,他并不关心你的事,就像只有他的生活才是生活,只有他的不幸才是不幸,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不幸。也只有他的成功才是成功。渐渐地,你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了,即使作为对等交流,你的一切也都不值得谈论。这样的人通常很热情,给你某种坦诚的、亲人般的假象。

猫狗猪兔

大家的面孔都越来越深刻了。这和衰老有关,但并非是衰老,而是某种生活过并且对生活拥有相当把握的印记,一种社会动物的印记。

有必要在一张张深刻的面孔下看出孩童的天真。眯起眼睛,让对方的形象退后,再退后……深刻于是消融,面具被摘下,你看见的孩子尽管有着猫狗猪兔不同的差异,但已经不再是社会人。就把他们看成猫狗猪兔,这大概才是社会面具之下的“本性”。

28楼

我们总是纠结于他从28楼跳下去这件事,觉得难以想象,不可接受。当我站在这个高度,感觉到恐惧导致的晕眩,试想自己一坠而下,不禁毛骨悚然,因为真有可能这么去做(一念之差)。我恐惧的是自己真的会做到,不是被谋杀或者失足,而是主动一跃。恐惧的是站立此地的控制力突然失灵——只要你的思维达到一个点上,想象由于不受控就会变成行动。归根结底,我恐惧的是对恐惧的恐惧,害怕死亡,更害怕被自己害死。

多宇宙

多宇宙是某种主观现实。每个人都自带一个宇宙,只是这些宇宙会互相交错、挤压,彼此突破。共处同一宇宙才是真正的幻觉,除了你是上帝。因此,孤独和纷扰都命中注定。

苦楚

鉴于我们选择的是世俗生活,因此所有的苦楚都只是苦楚,并无超越意义。宗教生活不然,所有对我而言的苦楚都应该是梦寐以求的。

解脱之道

解脱之道不是换个角度思考,把对我的否定变成肯定,而是体认到,所有对我的否定都是好的。

忍耐

忍耐并不能消灭不良心绪而只是加以压制,因此需要开拓“内在空间”以安置。或者,更应该做到的:“涣然冰释”。热源何来?唯有超自然的光照。

无法实现的欲望

无法实现的欲望因其无法实现而变得纯粹,比如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而追求效果,无论在何处意义上都间接(对欲望对象而言)而不纯。

神交

神交并非指精神交往,而是生者与死者的交往,人与上帝的交往,诸如此类。这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只有依靠想象或者类似的神通才能实现的交往。不仅当事人的体会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上也的确真实存在。和“虚无”对话,就是和虚无中活生生的质量或信息对话,并且必定是双方的。

真理的虚无

真理的虚无在于,它是一个位置,非实有,因此是无,但并非乌有。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可能性,无法抵达但可以无限趋近。比如在写作不朽作品的努力中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类似的情形。

限制

需要尊重所有不可逾越的限制。若能如此,限制之外的珍贵之物似乎也变得可以触摸了。虚无于是有了实在的影子。

薇依的偏见

薇依對罗马帝国的评价带有明显偏见,仅仅因为罗马人是胜利者。但如果罗马人的对手获胜,情况只可能更糟。文明人对野蛮人的胜利遵循的是丛林法则没错,但如果野蛮人获胜遵循的可能就是毁灭法则了(如匈奴人对西罗马帝国之所为)。罗马人要求的只是屈从,而野蛮人要求的却是消灭。另有一点,对内的统治上(至少在公民社会内部)罗马人做到了尽可能的“人性”,在古代社会实属奇迹。

你不是那个人

你不是那个人,就永远不会体谅他的处境,哪怕你有过类似的处境也一样。每个人都那么地自我,因此都需要自罚三杯。

赞美自己

一个人生活在自责中便会责备别人。挑剔别人的人或许非常骄傲,但内心深处有一个黑洞,暗藏深刻的对自己的不满。赞美别人必须从赞美自己开始,当然不必表露出来。

性恶、无善恶

性恶的确是思考人性的一个基点。基督教的原罪,佛教的无明,现代知识所言的人之局限,皆在说明人生在世的某种前提。但宗教视阈超越这一前提,探寻人之前和人之后,或者恶之前和恶之后。对恶的制约依赖于社会、意识形态,但恶的解除则需要超自然的真理。

说人无善恶(无所谓善恶)的主要依据是,人是自然之子,出于自然。但自然的必然性不是别的,就是弱肉强食,而这正是恶的起源,恶本身。认同自然就是不认同超自然,认同自然之虚幻就是拒绝超自然的真实。因此,现实主义者是最大的幻想家,市侩就更不用说。

不好的习惯

比较不好的习惯是在赞美一个东西的同时,捎带攻击另一些东西。这是对所赞美之物的不敬。或者,攻击一些东西的同时,赞美另一些东西,也不能令人信服。

假借一件事

试图吞噬我们的东西很多,情绪、习惯、际遇……也许深入去做一件事才能找到抵抗所有这些的力量。也许目标必须高远,不可企及。我们毕竟是平凡之人(人皆平凡),单纯与自己作对是办不到的,因此需要假借一件事、一个外在于我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
诗歌是光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