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景观空间构建策略研究
——以刘少奇故居纪念园为例

2021-11-11兰天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1期
关键词:叙事性铜像刘少奇

兰天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1 景观设计与叙事学的内在耦合性

景观空间以自由、丰富多变、重意境而不重局部形态为主要特征,借助众多景观要素,可呈现设计者想要传达给解读者的场景感受及内在精神。类似于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字词句的组合及修辞手法的润色,表达超出文本之外的多重内涵[1]。叙事学最早正是起源于文学领域,而后才逐渐在多个艺术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事实上,“叙事”在古代景观作品中早已有所体现,尤其在我国众多优秀的古典园林案例中,都融入大量的叙事性设计方法。而本质上来说,无论是叙事性的景观设计还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能将其本身的深层内涵传达给观者或读者,使解读者与创作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将叙事学引入景观空间设计中,耦合景观空间的展开脉络及其内在精神的传达,优化景观设计思路,能够增强景观空间的可读性和可感知度,对景观空间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2 叙事性景观空间的构建策略

2.1 主题的确立

主题的确立是叙事性景观空间构建的首要步骤,设计者只有明确需要表达的主题才能够进行空间的设计[2]。景观设计中所有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手法都是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没有主题的景观空间是空洞的、表面的,无法赋予其整体的叙事性。主题的确立除了受设计者的自我意识主导之外,还与地域文化、场地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等多方因素有关。针对不同的设计目标及场地,应有不同的设计主题与之相匹配。

2.2 空间的编排

确定整体的表达主题之后,需要进一步去编排景观空间的展开脉络。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行文结构,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有序的组织逐一阐述。不同的结构编排往往能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最常见的展开结构为单线式的展开,即利用一条游览路径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连续性体验[3]。除单线式展开以外,还有组团式、多线并行式等展开方式,所有的展开方式都可以单一运用或者根据空间主题进行组合设置,以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及空间的丰富性。

2.3 场景的设置

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的要素非常丰富,加之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呈现极其多样的景观场景。单个要素本身带有意象传达的功能,比如说山有坚毅、清高之意,水有柔美、随性之意;石有刚正、沉稳之意等,在景观场景中可起到“隐喻”的作用。要素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营造具有内在组织结构和逻辑关联的完整场景[4]。类似于文章中的组词成句,通过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形成具有明确表达内容的完整句子。要素构建场景的过程是极其考验设计者功底的环节,总体上来说,景观空间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功能性、安全性及观赏性的原则。功能性与安全性是要素的组合除了一些常用的设计手法之外,还需要考虑视觉的感受、空间的变化、光影的把控及声音的收放等,形成尺度及感受各异的场景体验。

2.4 五感景观的融合

五感即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与人的五大感觉器官相对应。从五感的角度出发,设计者可以通过一些特殊要素的融入来进一步提升游览者在景观空间中的多维体验。现有的传统景观多注重视觉景观和听觉景观,体验感较为单一。事实上,人的感觉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5]。因此,在叙事性景观设计中,应加强多维感官景观的设计,以构建沉浸式的观赏效果。例如可以借助不同触感、颜色的材质、现代的声光电智能化技术及3D 虚拟技术来实现多感官的场景设计,以提升游览者的综合体验。

3 刘少奇故居纪念园的景观空间叙事性分析

叙事性较强的景观空间一定是设计者在明确的主观意念作用下产生的,将创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借助空间这一载体传达给观赏者,进而完成叙事的过程。因此,这一类的景观空间都具有明确的主题或文化内涵。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纪念性景观空间。纪念性景观往往承载着深刻的精神意义,通过观赏游览能够唤醒人们对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的记忆与联想。

3.1 空间结构分析

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的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是为缅怀刘少奇同志而修建的纪念性游园。园区围绕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事迹展开,内有与刘少奇同志很多相关事物的纪念。景区整体空间结构是以游览路线展开的单线式叙事脉络,主要的游览路线贯通景区的各个节点。从入口的门楼广场开始,穿过写有“刘少奇故居”五个大字的门楼,紧接着是连续的层级台阶的通行空间,两侧利用树木进行空间的限定,更突出了连续上升台阶的序列感[6]。台阶走完之后,经过一段条形广场,便到达刘少奇同志高大伟岸的铜像脚下,眼前的伟人雕像让人肃然起敬。走出铜像广场之后,空间形式突然发生变化,自然蜿蜒的景区道路与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色融为一体,空间变得自由、柔和。而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故居及花明楼等核心景点缓缓展开。

刘少奇故居整体的空间结构呈单线式展开,根据其形式特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较为清晰简单。第一部分即从景区门楼广场到铜像雕塑部分,空间结构形式为对称式的布局,呈现出较强的秩序感,直截了当地突出缅怀刘少奇同志这一核心主题。广场及台阶的尺度也相对较大,与空间形式与空间主题十分契合。铜像广场之后的空间呈现自由式的编排,借助景区内自然地形的起伏及景观要素资源分布等,合理地设置游览路线,将各个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增强景区空间的观赏趣味性。

3.2 场景分析

整个纪念园的起始段——从门楼广场到铜像广场部分,由于该场景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强调刘少奇同志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引起人们心中的追忆及缅怀之情。因此,在要素的选取上,采用石阶、树阵、广场、门楼及铜像等较为规整的元素,再进一步通过整齐的、对称式的排布方式,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形式感,以凸显刘少奇同志的伟大形象(见图1、图2)。

图1 铜像广场层级台阶(图片来源:http://www.huaminglou.net/)

图2 铜像广场线状场景(图片来源:http://www.huaminglou.net/)

在刘少奇同志故居的场景中,利用山、水、林、路、坝子和屋舍等自然或人工要素,组成这一核心节点的景观设计。所采用的要素均是农村田园中的典型要素,再结合我国一些传统的营造思路利用与整合要素。故居房屋背山面水,周边树木环绕,环境幽静,尺度宜人。人工建造的房屋、小路及前坪与自然融为一体。房屋前坪起到联系、贯通其他景观要素的作用,参观前后的人们均可以在此集散、交谈、休憩和拍照等,构成和谐、生动的画面。要素颜色的选择都是以饱和度较低的色彩为主,多为黑白、浅灰、淡黄及浅红等,形成柔和淡雅的画面感受,隐喻刘少奇同志温文尔雅、待人平和的性格。

4 结语

叙事性景观空间的构建本质上是借助叙事学的视角来对景观设计的思路及方法进行补充和深化,是一种追求空间“精神内涵”的设计思维,能够有效增强景观空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对景观空间的品质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叙事学与景观设计的内在耦合关系,梳理出构建叙事性景观空间的四大策略。但本文对于其深度融合的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和总结仍较为欠缺,有望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更系统的分析与完善。

猜你喜欢

叙事性铜像刘少奇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