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肺腺癌的CT 影像特征探讨
2021-11-11衣宏凤
衣宏凤
人类受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改变的影响,肺癌的临床发病率日益增长,已被认为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各类肺癌中,肺腺癌临床发病率占全部肺癌数的37.26%~63.29%。临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1]。因此,如何准确诊断肺腺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为探讨CT表现在浸润性肺腺癌中的临床评价价值,肺腺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浸润性以及非浸润性,其治疗方法存在不同,但病理诊断不能做出准确鉴别分型,国际肺癌研究学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肺腺癌国际学科分类,根据浸润程度,将浸润程度≤5 mm 腺癌定义为微浸润腺癌,浸润程度>5 mm 的定义为浸润性肺腺癌,WHO 肺腺癌新分类也重视肿瘤细胞浸润程度[2]。循证医学结果表明,不同细胞浸润程度肿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肺毛玻璃样结节是一种见于如炎症、局灶性纤维化等不同类型疾病的病理异常表现,非特异性CT影像,术前无法进行活检,新的诊断分类标准对疾病类型的判断提出新的要求,CT 影像特征能准确区分浸润性以及非浸润性肺腺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为此作者选取肺腺癌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不同浸润性患者实施CT 影像特征探讨,观察分析其影像不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的60 例肺腺癌患者,根据是否为浸润性分为对照组(非浸润性)和试验组(浸润性),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62 岁,平均年龄(52.53±3.85)岁。试验组患者年龄42~63 岁,平均年龄(53.01±3.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情况良好,预计生存期>1 年;CT 诊断为肺腺癌,手术证实结节病理性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转移为全身性肿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无法清晰观察者;临床资料不完整,存在严重心脏病,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CT 扫描确诊。成像设备为128 层CT,扫描参数为:片厚5.0 mm,管电压120.0 kV,管电流130~145 mA,矩阵512×512,层间距,螺距固定,设置参数后,患者在屏气状态时进行扫描,观察肺毛玻璃样结节,依次扫描肺不同部位,测量其病变的CT 值,在病变不同部位测量多次后取平均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同层面血管组织,并计算相对CT 值。相对CT 值计算公式为病灶最大层面平均CT 值与同层面正常肺组织平均CT 值的比值,并且在病灶最大截面上观察其平均直径,最后观察肺部边缘光滑、毛刺特征,以判断是否有存在血管集束、空泡、空气支气管、胸膜凹陷等征象,并根据肺毛玻璃样结节征象区分结节类型。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CT 征象及CT 表征。CT 征象包括病灶直径、CT 值、相对CT 值。CT 表征包括病灶边缘光滑及存在血管集束、空泡、空气支气管、胸膜凹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T 征象比较 试验组患者CT 征象中病灶直径(1.97±0.07)cm、CT 值(-504.23±71.03)HU 大于对照组的(1.33±0.06)cm、(-661.42±89.30)HU,相对CT 值(0.58±0.05)低于对照组的(0.96±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 征象比较()
表1 两组患者CT 征象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CT 表征比较 试验组CT 表征存在空气支气管、存在胸膜凹陷占比分别为56.67%、73.33%,均高于对照组的16.67%、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 表征病灶边缘光滑、存在血管集束、存在空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T 表征比较[n(%)]
3 讨论
肺癌为临床高发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临床很难发现,肺癌的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必要。影像学筛查为临床常用的筛查方法,肺毛玻璃样结节为其典型征象,对肺癌有鉴别作用。随着肺毛玻璃样结节肺腺癌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对肺毛玻璃样结节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目前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浸润性肺腺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CT 检查。CT 扫描对肺毛玻璃样结节有较好的检出率,且与非浸润性肺腺癌有一定的区别,治疗和预后因其侵袭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相关报道提示,通过观察肺毛玻璃样结节CT 征象,可以预测肺腺癌的侵袭,且有效评价肺结节浸润情况,是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进行术前诊断有利于提高治疗的准确性[3]。目前关于肺毛玻璃样结节病变直径与CT值的相关报道较多,外国研究人员认为CT 值和病灶直径阈值是区分肺毛玻璃样结节浸润性病变的良好分界值[4]。也有学者认为病变直径是评价其侵袭能力的重要参数,且浸润性病变的平均直径明显增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病变直径与CT 值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也证实,结节直径和CT 值是预测浸润程度的有效指标,本研究认为其对临床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肺毛玻璃样结节病变CT 图像中,一些特征性CT 征象强烈提示恶性倾向,这与结节浸润密切相关,是肿瘤进展的表现。CT 图像中颜色变化表现为病变密度变化,是由肿瘤细胞贴壁生长、细胞肺实质浸润所致,病变成分与肺毛玻璃样结节的浸润直接相关,病灶分叶征是肿瘤生长过程中不同生长速度、方向分化不均形成的标志,提示结节内异质性更强,是肿瘤生长的标志,是随着浸润部位对周围组织的牵引而逐渐形成的,提示病灶边缘毛刺或分叶是病变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反映病变的浸润程度[5]。空气支气管征是指病变浸润到肺门区时,与大支气管组织对比,肺组织病变区有支气管。相关报道发现,对于浸润性肺腺癌,空气支气管征象增加,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其可能受病变组织生长方式的影响,导致支气管组织发生改变,大量肿瘤细胞组织沿肺泡壁生长,导致支气管壁保存完整,形成气支气管征,从而实现对肺腺癌浸润的鉴别诊断[6]。胸膜凹陷是胸膜与纤维组织相邻形成的凹陷,与结节的浸润有关,有学者认为胸膜凹陷征主要是靠近胸膜处肺腺癌纤维化收缩所致,其随着病变浸润而逐渐增多,浸润性病变更易出现胸膜凹陷,其被认为是肺毛玻璃样结节浸润的重要指标,但单独胸膜凹陷不能作为判断浸润程度的独立指标,临床应结合其他指标。本研究以肺毛玻璃样结节病变为主,不研究结节和胸膜间距,但其仍可为临床初步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不足,缺乏外部验证,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同时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差。浸润性与非浸润性肺腺癌病灶直径和胸膜凹陷是预测侵袭程度的可信指标,可为临床鉴别诊提供可靠参考。
综上所述,CT 影像能区分肺腺癌的浸润性,临床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