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龙顺序对连续梁桥成桥状态影响分析
2021-11-11何春博
何春博
(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300)
1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桥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连续刚构梁桥以其优越的结构受力性能、合理的经济指标和成熟的施工工艺在桥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跨越深谷和江河[1,2]。我国已经成为建造连续刚构梁桥最多的国家,为了节约占用场地,常用的施工方式有悬臂浇筑法和悬臂拼装法[3,4]。悬臂施工时,桥跨间不需要搭设支架,既不占用河流也不影响桥下正常通行,由0#墩向两边对称浇筑,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连续刚构梁桥与连续梁桥相比,由于桥墩参与受力,主梁的弯矩比连续梁更小,从而得到更大的跨越能力,因其吊机和挂篮设备可以重复使用,施工费用降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目前,在早前修建的连续刚构桥中发现有裂缝和跨中挠度过大的现象[5],合龙顺序是连续刚构桥在悬臂施工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桥梁的成桥状态有明显的影响[6,7]。刘沐宇等[8]在多跨PC-刚构-连续组合梁的合龙顺序研究中发现,单跨的竖向位移最值与全桥的竖向位移最值的位置与合龙顺序相关,桥梁成桥后线形也受合龙顺序影响。刘志勇等[9]在Y型墩合龙顺序研究中发现,先中跨合龙比先边跨合龙在施工阶段最大位移累计增大了400%,并在成桥10a 后两个工况位移也达到了25mm,且先边跨后中跨形成的挠曲线较平滑,桥梁受力更均衡。现有文献表明,连续刚构桥梁的合龙顺序对桥梁的成桥状态确实有影响,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10,11]。本文将通过设置边跨对称-次边跨对称-中跨对称、次边跨对称-边跨对称-中跨对称、中跨对称-次边跨对称-边跨对称三种不同的合龙顺序,分析桥梁的线形和应力,为施工提供参考。
2 工程实例
大桥位于某高速公路直线段上,跨径组合为75m+3×130m+75m,其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大桥立面示意图(m)
主梁采用单箱单室三向预应力箱梁,箱梁根部高7.5m,跨中梁高3m,梁高为沿跨径方向呈1.8 次抛物线变化,顶板宽13m,厚0.28m;底板宽7m,跨中截面厚0.32m,梁底按照1.8 次抛物线变化,桥墩采用双肢实心墩,横桥向宽7m,顺桥向宽2m,基础均为桩基础。工况设定见表1。
表1 工况设定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 8.0有限元建模分析,依据工况分别建立3 种不同的施工阶段模型,均采用空间梁单元,每一节段主梁浇筑为一施工阶段,间隔12天,考虑预应力钢束荷载和施工荷载,管道摩阻系数为0.2,局部偏差系数为0.0015,考虑弹性回缩6mm。0号块长15m,每一现浇节段长4m,合龙段长2m。
边界条件设置:2#、3#、4#、5#墩梁固结,1#、6#为墩梁铰接。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有限元模型
全桥模型划分为228 个单元,237 个节点。由于桥梁为对称结构,本文均取主梁的一半作为分析对象。
4 线形比较
4.1 施工过程相邻节段位移差值
为了加快连续刚构桥施工进度,大多使用悬臂施工法,每个墩形成一个“T”型结构,然后在跨中现浇一个节段进行合龙,形成桥梁整体结构。在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施工过程中,后续的施工荷载往往造成已浇筑结构的内力和线形变化。尤其是存在体系转换的合龙段的施工,合龙段施工作为关键工序,对成桥后桥梁的内力和线形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必须通过软件分析进行施工模拟,施工过程中对各节段进行线形控制,调整各阶段立模标高,设置合适的预拱度,使合龙段两端的线形满足设计要求。而不同的合龙顺序需要设置各阶段不同的预拱度,图3为不同合龙工况下各阶段产生的累计位移差。各合龙方案下,合龙段两侧位移差见表2。
图3 竖向累计位移图
表2 合龙段两侧位移差 mm
通过图3和表2分析可知:
①各工况下,各阶段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跨合龙段竖向累计位移最大,这是由于合龙段两侧的结构形式不同导致,所以施工中应特别注意该节段的预拱度设置。
②工况一对应的合龙方案在主梁边跨、中跨的合龙段位置处产生的累计竖向位移差最小,由于边跨跨径较小,预应力相对不大,其自身的线形变化对相邻跨影响有限。
③工况二对应的合龙方案在主梁的边跨、中跨合龙段产生的竖向位移差最大,这是由于工况二的合拢顺序中,经过了多次体系转换,后续的施工荷载对已浇筑的结构多次影响,导致累计位移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改变张拉顺序或调整立模标高等措施,保证成桥线形平顺。
4.2 成桥线形分析
三种合龙方案成桥状态梁体的线形如图4所示(不考虑活载),挠度取向下为负、向上为正,各工况代表截面的竖向挠度值见表3。
图4 成桥主梁挠度图
表3 成桥后主梁各位置处竖向挠度值 mm
结合图4和表3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①三种方案中,先边跨-次边跨-再中跨的合龙方案各截面的挠度最小,这是由于边跨合龙过程中,次边跨可以自由发生变形而抵消预应力。而其他两种合龙顺序过程中,均为超静定结构与悬臂段合龙,极易产生较大内力导致节段之间位移较大。该施工工序中形成的主梁线形最为平顺,也便于施工立模,效果最好。
②方案二和方案三在边跨产生的竖向位移较大,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可以通过调整预应力钢束的张拉方案、设置顶推力、设置合理预拱度等措施进行抵消,达到设计要求的成桥线形。
5 成桥状态应力分析
合龙顺序对成桥以后的桥梁内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合龙顺序导致施工过程中梁体内力的转化过程不同,最终使成桥状态的主梁内力不同,另外桥梁线形通过对预应力管道的线形影响而影响成桥内力。图5、图6是不同合龙顺序的主梁成桥后的顶、底板的应力,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值。各关键截面顶、底板应力见表4。
图5 成桥状态主梁顶板应力
图6 成桥状态主梁底板应力
表4 成桥后各截面顶、底板应力 MPa
比较图5、图6和表4各个工况下顶、底板的应力可以得出:
①各工况合龙顺序中,截面顶、底板均为压应力,具有良好的应力储备。
②各顺序方案中,沿梁长方向应力变化规律相似,且张拉顺序对最终成桥状态的应力影响要小于对挠度的影响。
6 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对比了三种合龙方案的挠度和应力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①边跨-次边跨-中跨的合龙顺序对施工的过程控制最为有利,线形较好控制,结构成桥受力更为合理。
②对于线形来说,边跨、中跨的合龙段竖向位移对合龙顺序较为敏感,次边跨-边跨-中跨的合龙顺序需要设置调整立模标高,设置合理的预拱度方便合龙段的施工。
③若不采取措施,中跨-次边跨-边跨的合龙方案将在边跨段产生较大的竖向挠度。
④建议在允许的施工条件下,优先采用边跨-次边跨-中跨的合龙方案,若为了施工进度,不得已采用其他合龙方案,需要采取优化预应力张拉方案、设置顶推等措施,保证成桥状态的线形和内力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