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比较

2021-11-11闫晓冬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弹簧圈蛛网膜开颅

闫晓冬

(淅川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南阳 474450)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常发生于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该病发病率较高,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体温上升、血管痉挛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如显微夹闭术、介入栓塞术。其中显微夹闭术通过夹闭大脑中的动脉瘤,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进行清理,以此起到治疗效果,其具有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的优势[2]。而介入栓塞术,通过栓塞材料,对出血动脉进行阻塞,起到止血的效果,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势[3]。但目前临床针对上述两种术式治疗效果尚无明确定论,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观察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效果,旨在指导未来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淅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48例。显微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4.37±6.4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平均时间(2.58±0.32) h;动脉瘤部位:16例前交通动脉,14例中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0例后循环动脉。介入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45.11±7.0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5~3.5 h,平均时间(2.46±0.28) h;动脉瘤部位:17例前交通动脉,13例中动脉,11例后交通动脉,7例后循环动脉。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4];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夹层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存在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史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降低颅内压、补液、缓解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并使用DSA、CT等影像检查颅内血管情况。

显微组:术前,帮助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采取气管插管,保证护理通畅。使用头架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并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铺巾。开颅路径选择翼点进入,利用骨膜剥离子钝性分离皮瓣。开孔位置为冠状缝与颞上线交界处上方,进行钻孔,并用铣刀去除约2/3蝶骨嵴,使颅底露出。固定脑膜后,以弧形剪开硬脑膜,打开侧裂池,额叶使用挡板缓缓档开,以降低颅内压。并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寻找脑中动脉,顺颈内动脉向上寻找,发现动脉瘤后,将瘤颈暴露分离,并采取相应的动脉瘤夹Aneurysm Clip (国械注进20173461856 动脉瘤夹Aneurysm Clip),在适当位置进行夹闭,如一个无法完全夹闭,可采取多个联合。放置完成后,松开临时阻断夹,察看是否有活动出血症状,如没有则进行硬脑膜缝合,术后对脑组织进行检查,是否存在肿胀,若存在则骨瓣暂时不予以复位,如不存在则进行骨瓣复位并固定,逐层进行缝合,并使用粘贴型无菌敷料Urgosterile (国械注进20162645077 粘贴型无菌敷料Urgosterile)进行覆盖。

介入组:术前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并采取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并留置血管鞘Flexor Check-Flo Introducer Sets (国械注进20173771481 血管鞘),导入适当的Tracker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对患者动脉瘤进行了解,并依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栓塞弹簧圈Embolization Coils (国械注进20173771849 栓塞弹簧圈),送入动脉瘤瘤腔内。完成后采取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察看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闭塞后取出导管。

1.4 评价指标

(1)手术一般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2)预后判定标准:对患者采取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6个月随访,并依据格拉斯哥结局(GOS)[5]评分进行评估,共计5分,分数越高恢复越好;优:评分为5分,患者可正常生活,可存在轻微精神障碍;良:评分为4分,患者存在轻度残疾,可生活自理;中:评分为3分,患者神志清醒,但无法自理;差:2分及以下,死亡或植物状态。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围术期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脑梗死、血管痉挛等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比较

显微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大于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比较(±s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后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显微组 48 156.71±20.24 18.06±3.36 258.03±19.28介入组 48 149.18±16.38 11.56±3.03 101.25±11.54 t 2.004 5.503 47.265 P 0.048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效果比较

显微组优良率(75.00%)略低于介入组(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比较

显微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比较[n(%)]

3 讨 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认为与腔内压增高有关,如高血压、血管炎、脑动脉硬化均会造成该病的发生,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手术进行治疗[6]。如显微夹闭术,通过放置动脉瘤夹,起到止血效果,具有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的特点,但其需要开颅,患者术后恢复较慢,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7]。而介入栓塞术,通过放置阻塞弹簧圈,阻塞动脉瘤,达到止血效果,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其因根据患者情况放入多种栓塞材料,导致治疗费用较高[8]。两者均存在一定优势与不足,如依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治疗,或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介入栓塞术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介入组近期预后优良率略高于显微组,表明介入栓塞术对患者损伤较小,利于患者快速恢复,近期恢复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为显微夹闭术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开颅创伤较小,并可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对瘤颈进行分离,并采取动脉瘤夹进行夹闭,在手术过程可直观准确的夹闭动脉瘤,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血肿进行清除,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9]。术后同时采取引流管,将蛛网膜下腔积血、血性脑脊液进行排除,减少积血对脑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该术仍需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同时手术对医师要求较高,手术过程中易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而介入栓塞术属于微创手术,手术时间较短,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其通过股动脉直接进入动脉瘤瘤内,放置阻塞弹簧圈起到止血效果,对患者影响较小[10]。

综上所述,显微夹闭术及介入栓塞术均能有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但介入栓塞术在术后恢复效果更优于显微夹闭术,安全性高,并发症风险低。

猜你喜欢

弹簧圈蛛网膜开颅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剧烈头痛?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弹簧路标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