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11孔祥安通讯作者
高 杰,李 力,方 兴,胡 斌,许 飞,孔祥安(通讯作者)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多是因坠落伤、车祸外伤引起,具有强烈疼痛感,会影响日常生活,故需尽早开展手术治疗[1]。随着相关研究增多,学者发现不同入路可达到不同治疗效果,一项恰当的入路方式对骨折固定、复位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临床早期常选择外侧柱入路、后倒“L”型入路、外侧纵形入路,其中腓骨小头截骨外侧柱入路极易造成外侧关节不稳风险;后倒“L”型和后外侧入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容易损伤重要组织结构;常规前外侧入路会受到腓总神经和腓骨阻挡,无法暴露骨折部位,为了不破坏膝关节外侧稳定性,避免重要结构组织损伤[2-3],有学者提议改良前外侧入路,虽有研究获取了良好效果[4],但该技术仍处于探讨阶段。而本文就改良前外侧入路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对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独立因素进行了探索,以便日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2月—2020年10月,选取我院135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男83例,女52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43±10.13)岁;骨折类型:Ⅱ型37例,Ⅲ型61例,Ⅳ型24例,Ⅴ型13例。根据术后功能康复情况分为两组,康复较好组(优秀+良好 = 112),康复欠佳组(尚可+较差 = 23)。纳入标准:①经CT、X线检查,确诊为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②伤后14 d内入院;③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同侧肢体膝关节以外部位骨折者;②双侧下肢骨折者;③合并影响下肢关节功能者。
1.2 方法
手术方式:术前常规给予七叶皂苷钠或甘露醇消肿,认真评估软组织肿胀、损伤情况。术中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自腓骨小头上缘5 cm向前下Gerdy结节后缘弧远端,切开髂筋束(沿着腓骨小头前缘),向后下剥离胫前肌部分,直至腓骨小头前缘,向前上剥离髂筋束Gerdy结节止点。切开外侧半月板冠状韧带和关节囊,上提半月板,向后牵开外侧副韧带,适当对膝关节进行内旋、内翻、屈曲,暴露后柱外侧平台及胫骨外侧柱关节面,检查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时,需在发现损伤后立即修补。在胫骨前外侧开骨窗,复位塌陷平台,在骨缺损处填充植骨,临时固定后,用3.5 mm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后柱外侧及外侧柱骨折,尽可能将钢板贴着腓骨小头前缘,使钢板排钉起到支撑作用,在透视机引导下,观察修补缝合情况,将剥离的胫前肌和髂筋束缝合,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处理:术后48 h拔出引流管,第3天开始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3~4周主动锻炼膝关节,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优良率,并随访6个月,统计并发症发生率;(2)比较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平台内翻角度、内外侧平台后倾角、膝关节活动度;(3)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主要评估膝关节内外翻情况以及平台增宽、塌陷情况,最高分18分,<7分为差,7~12分为尚可,13~17分为良,18分为优;HSS评分:满分100分,评估项目包括膝关节稳定性、屈曲畸形、活动度、疼痛、肌力等,差:<60分,可:60~69分,良:70~80分,优>80分;Lysholm评分:最高分100分,若膝关节功能越好,分数越高,差:<60分,可:60~69分,良:70~80分,优>80分;(4)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后,再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独立因素;(5)经Spearman法分析,术后功能康复情况与关节周围异位骨化、膝关节周围损伤、关节面复位不良、骨折类型、石膏制动时间、规范的康复指导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运用Spearman法分析,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和预后效果比较
本次135例患者接受相应手术治疗后,平均手术时间为(53.69±12.45)min,术中出血量(245.58±34.16)mL,术后经X线检查,提示骨折端愈合、固定、复位情况均良好,无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发生,但2例出现伤口感染,经过相应治疗后,已好转。经统计,优秀率49.63%(67/135),良好率33.33%(45/135),尚可率13.33%(18/135),较差率3.70%(5/135)。
经过6个月随访,2例发生膝关节粘连,但经过康复训练后,已恢复关节活动度;1例伤口周边出现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处理后,已好转;2例出现膝关节疼痛感,通过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已缓解。见表1。
表1 手术和预后效果比较[n(%)]
2.2 各个时间段活动度和平台角度比较
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比较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平台内翻角度、膝关节屈曲和伸展活动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个时间段活动度和平台角度比较(±s)
表2 各个时间段活动度和平台角度比较(±s)
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即刻 术后3个月 末次随访 F P外侧平台后倾角/° 84.15±3.56 83.95±3.42 84.31±3.49 0.360 0.698内侧平台后倾角/° 8.22±1.23 8.63±1.18 8.49±1.95 2.622 0.074平台内翻角度/° 7.45±0.93 7.68±0.61 7.59±0.93 2.588 0.076膝关节屈曲活动度/° - 121.58±7.49 122.69±6.69 1.284 0.200膝关节伸展活动度/° - 124.45±6.65 124.77±8.69 0.340 0.734
2.3 术前、术后各项评分值比较
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Rasmussen放射学、HSS、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前、术后各项评分值(±s,分)
表3 术前、术后各项评分值(±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即刻 末次随访 F P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 10.12±3.62 15.58±6.34 16.46±1.16 87.432 <0.001 Lysholm评分 72.66±4.49 88.49±5.58 89.33±4.75 483.623<0.001 HSS评分 71.15±5.65 86.49±6.35 87.46±6.65 291.098<0.001
2.4 康复情况比较
根据肢体功能康复情况分为康复较好组112例、康复欠佳组23例。两组比较性别、年龄、手术时间、高能量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膝关节周围损伤、骨折类型、关节面复位不良、石膏制动时间、规范的康复指导、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情况比较[n(%)]
2.5 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功能康复情况”为因变量(赋值:0 =康复良好,1 =康复欠佳),以“骨折类型(0 =Ⅱ型;1 =Ⅲ型;2 =Ⅳ型;3 =Ⅴ型)、膝关节周围损伤(0 =单处;1 =多处)、石膏制动时间(0 =<30 d;1 = 30~60 d;2 =>60 d)、关节面复位不良(0 =否;1 =是)、关节周围异位骨化(0 =否;1 =是)、规范的康复指导(0 =是;1 =否)”为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Ⅲ~Ⅴ型、膝关节周围多处损伤、石膏制动时间>30 d、关节面复位不良、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未采用规范康复指导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5。
表5 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因素
2.6 功能康复情况与各项指标相关性
经Spearman法分析,复发率与骨折类型、石膏制动时间、膝关节周围损伤、关节面复位不良、关节周围异位骨化、规范的康复指导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分析功能康复情况与各项指标相关性
3.讨论
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多由高能量运动损伤所致,常累及膝周软组织、骨骼、半月板、关节软骨,可对患者生活质量、劳动能力、膝关节功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5]。保守治疗虽可避免手术风险,但难以恢复解剖结构,存在关节僵硬、关节炎等并发症,故常运用手术治疗,总体疗效较好,但随着相关研究增多,学者发现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关键之一[6]。满意的手术入路不仅能够很好显露骨折部位安装钢板,还可避免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损伤[7]。早期经典入路方式为前内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虽可满足大部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需求,但胫骨后外侧骨折者,此类入路方式不仅无法保留后外侧骨折块,还可增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8]。
本次结果显示,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Rasmussen放射学、HSS、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说明患者接受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后,能够有效促使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一方面是因改良前外侧入路比传统入路方式更靠后,便于显露外侧胫骨平台,术中通过旋转膝关节,松弛外侧副韧带,能够清晰显露外侧骨折块,更好便于手术操作[9-10];另一方面改良前外侧入路过程中无重要血管、神经走行,可显露整个胫骨外侧平台,不仅安全性较高,一个皮肤切口便可解决后柱外侧平台骨折,不伤及重要后外侧支持结构,减少双切口引起的并发症[11-12]。通过长期随访观察,患者比较各时间段的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平台内翻角度、膝关节屈曲和伸展活动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性,说明改良前外侧入路远期疗效也较为显著。即便此入路优势明显,当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对于正中明显移位骨折者,此入路可因暴露不充分,导致手术困难[13]。
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石膏制动时间>30 d、膝关节周围多处损伤、骨折Ⅲ~Ⅴ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关节面复位不良、未采用规范康复指导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如下:(1)骨折类型:经单因素分析,康复较好组骨折类型大多为Ⅱ型,欠佳组大多为Ⅲ~Ⅴ型,说明骨折严重程度严重影响术后康复情况。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骨折类型,更易损伤膝关节周围组织,增加手术难度,以及治疗不及时、处理不当,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性和稳定性,限制了术后功能锻炼,从而影响整体康复效果。对此需重点关注Ⅲ~Ⅴ型患者,加强术后功能锻炼和护理;(2)膝关节周围多处损伤:膝关节周围若出现多处损伤,可考虑到累及关节面软骨、半月板、伸膝装置,一旦波及便可引起髌骨关节粘连,关节囊与股四头肌挛缩,导致广泛瘢痕粘连,术后康复不佳,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对此需做好充分预判,一旦发现多处损伤,需及时处理,且及时与患者做好沟通,以免发生医患纠纷[14];(3)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关节面复位不良:若术后关节面恢复差,不仅增加了关节肿痛、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还可因长时间疼痛无法规范进行膝关节锻炼,从而导致关节囊挛缩,且随着时间延长,还可加重粘连,导致软组织层次丧失,最终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对此需注意术中操作,避免过多损伤、干扰伸膝装置,减少因机械阻挡或关节面不平整导致的膝关节创伤[15];(4)石膏制动时间、未采用规范康复指导:随着制动时间延长,可导致膝关节滑膜绒毛粘连长度变化,导致膝关节僵硬、关节囊挛缩、膝关节内外粘连,建议尽量获得有效固定,缩短关节制动时间,早期康复训练,且注意规范康复指导内容,以免增加关节粘连等不良反应[16-17]。
综上所述,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但术后功能康复可受到制动时间、关节复位情况、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损伤等情况影响,对此需给予对症处理,缩短制动时间,规范康复运动,从而促使术后肢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