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确诊右编织样冠状动脉1例并文献复习

2021-11-11曹俊达周越乔树宾王琦

安徽医药 2021年5期

曹俊达,周越,乔树宾,王琦

编织样冠状动脉又称Woven冠脉综合征,1988年由Sane首次报道。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上非常罕见。本文报道我院近期诊治的1例编织样冠脉病人,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编织样冠脉的解剖学、影像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等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正确诊疗编织样冠脉有一定的帮助。

1 病例资料

男,47岁,因“发作性胸闷2年”于2019年12月23日入院。病人自诉于2年前开始上5层楼及快跑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持续几分钟左右,停止活动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无胸痛、无头晕黑曚、无恶心呕吐。期间未行系统治疗,症状偶有发作,性质及程度基本同前。2019年12月18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冠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重度狭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天1次)、氢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晚1次)等药物治疗。为求进一步介入治疗,遂住院诊治。病人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可,二便正常,夜间可平卧,无下肢水肿,无端坐呼吸。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无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1/65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病理性Q波(Ⅱ、Ⅲ、AVF)(图1)。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劳力型心绞痛、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后查血常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高敏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电解质、肾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CRP)、抗“O”、类风湿因子(RF)、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甲状腺功能、胸片大致正常。心脏彩超示:左心射血分数(LVEF):6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8 mm,室间隔及左室壁各节段厚度正常,运动协调,未见明显运动幅度减低,静息状态下心内结果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第2天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示(图2):冠脉呈右优势型,左冠状动脉主干(LM)(-),LAD中段斑块、D1弥漫性狭窄,最重60%;LCX近段狭窄60%,发出OM1后100%闭塞;RCA中段可见呈“网状”充盈缺损及血管内层流,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染色及滞留,远段最重狭窄60%。考虑LCX闭塞病变,遂决定先尝试开通LCX病变再处理RCA病变。6FEBU3.5指引导管至左冠口,Fielder XT-A导丝在FINECROSSMG微导管支撑下未能通过LCX闭塞病变,更换成ASA‐HIGaia second顺利通过LCX闭塞病变(通过导丝头端可以进入多个分支,确定导丝远段在LCX真腔内),在Guidezilla支撑下将微导管送至远端,交换BMW导丝至LCX远端,SapphireⅡ1.0 mm×10 mm球囊16atm预扩、Tazuna1.25 mm×15 mm球囊16atm预扩(尝试Tazuna2.0 mm×15 mm球囊,但不能通过病变),造影示LCX病变处钙化较重,遂放弃继续开通LCX闭塞病变。决定继续开通RCA病变,6F AL1.0指引导管至右冠口,XT-A导丝反复调试后通过RCA病变达远段,拟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但OCT导管无法通过病变,Tazuna1.25 mm×15 mm球囊16 atm预扩RCA病变,Tazuna2.0 mm×15 mm球囊8 atm预扩病变,行OCT检查(图3),证实病变血管为编织样血管。再次Tazuna2.0×15 mm球囊16 atm预扩病变,再次OCT检查。于RCA病变处植入XIENCE Xpedition3.5 mm×38 mm支架以14 atm释放,Apollo3.75 mm×15 mm球囊以16~18 atm后扩,再次造影(图4)及OCT检查(图4),支架膨胀、贴壁良好,无夹层、内膜撕裂。遂结束手术。术后病人无不适,床旁超声示心包腔未见积液,复查心电图无改变。第3天病人出院。出院1月时电话随访,病人诉症状明显好转,上5层楼及快跑未有胸闷症状。

2 讨论

编织样冠脉可能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冠脉结构异常病变。其特征是冠状动脉在某一处分离成数条细而薄小的通道,这些交织成网状的小通道相互缠绕而行,形成编织样,并在远端又再次融合形成正常的管腔,远端血流一般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变异可发生于冠脉的任一血管的任何段当中,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多支冠脉同时出现,但以右冠近中段更为普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在国内文献中未见有通过OCT证实的编织样冠脉改变的病例报道,只有数例用冠状动脉造影或IVUS报道的疑似编织样冠脉改变病例。

目前还没有关于编织样冠脉形成机制的确切研究。在国外文献报道中,最小年龄为9个月川崎病病儿,1年后随访无变化,随访4年无症状。1例来自冠脉搭桥术病人的病理报告显示:每一管腔(4个)均有内皮覆盖,只有一层不连续的内弹力板包绕4个管腔。另外1例39岁猝死病人的尸检报告显示,冠脉部分节段呈编织样改变,冠脉血管未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血管内膜是完整的。所以推测冠脉编织样改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的解剖异常。但Yildirim等推测可能是由动脉血栓再通有关。Soylu等认为可能由冠脉反复自发性夹层所致。Bozkurt等认为由于冠脉腔径的减少和编织部分中剪切应力增加,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这可能与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和猝死有关。

冠脉造影对编织样冠脉只能疑似,不能确诊,而且非常容易误诊为冠脉内血栓或冠脉夹层,如果按误诊结论进行相应干预,可能会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因此,对编织样冠脉的正确诊断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果冠脉造影发现可疑征象,尤其局部出现充盈缺损、层流,分隔样改变,远端充盈良好,病变处于右冠脉近中段,病人为男性等特点时,进行多体位投照的同时,应高度怀疑编织样冠脉,不要轻易诊断为血栓或夹层,应进一步行OCT或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但由于编织样冠脉特殊的冠脉特点,IVUS超声探头可能会很难通过编织样改变到达冠脉远端,此时OCT具有更好的优势。

编织样冠脉内的血流通常是正常的,对心脏功能一般无很大的影响,常常不需特殊处理。然而,有发现称编织样冠状动脉与心肌梗死和血栓形成有关,国内孙长娟等报道1例2013年冠脉造影时发现编织样冠脉,2016年的心电图及造影结果证实其引起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这也证实编织样冠状动脉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所以笔者建议,对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无论是从冠脉造影,还是OCT/IVUS证实冠脉狭窄严重,适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合理的,从本例病人目前随访结果来看,对其进行PCI治疗应该是恰当的。

总之,编织样冠脉可能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病因尚不明确。随着大家对其重视程度的增高,编织样冠脉发现率会逐渐提高。由于其可以无临床症状,也可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需要我们临床医师高度警惕并对其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因此,对编织样冠脉形成的病因以及机制的探索,将会是我们以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图1~4见插图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