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创新发展研究
2021-11-11曾华弟
谭 亮,黄 娜,曾华弟
(邵阳学院图书馆,湖南 邵阳 422000)
1 引 言
系统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整体性,倡导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与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将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到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建设就是要将其共享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并着眼于处理联盟的整体与部分、差异与整合、功能与结构、环境与客体、秩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目的与行为、分阶段与全过程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亦可以说是需要处理联盟多样性的协同统一,内部差异的整合,不同行为的协调、不同部分的耦合、不同阶段的衔接、不同结构或形态的转变以及整体布局、资源分配、目标改进、连续预测、信息创建和使用等问题。
2 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系统属性分析
研究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系统属性,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全面、多级别的复合型互联网络来调整联盟内部体系结构,协调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成员之间的均衡、多元、可持续发展,共同营造平衡普惠、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氛围,优化资源共享的目标。
2.1 整体性
作为一项共生的系统工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模式。它打破了地区的地理限制,通过将各成员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利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式达成共享,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数量的迅速增长同图书馆有限的信息载体收集能力以及用户无限的信息资源需求同图书馆有限的信息解决能力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联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其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重视提高联盟的整体功能。通过联盟各要素重组、内部优化与整合,让其整体性能可以超过各个要素性能之和,使得内部利益体系的整体性、互涉性、系统性进一步深化。唯有如此,方可达到“1+1>2”的增值效应,让联盟管理从混乱无序到有序开展,最终实现联盟稳定,即区域信息一体化。
2.2 开放性
对于区域图书馆联盟而言,开放交流与发展、跨界合作与包容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多年的成功实践表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可以利用其多机构整合、多体质交融的协同合力优势和合作潜力,建立一个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共同体,以实现不同成员之间的融合与共同繁荣。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念既符合当前社会创新、协同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普遍期望,也符合开放融合的时代潮流。它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突破资源建设的障碍,促进彼此了解、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平等互助为保障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成员馆之间的这种非正式合作关系,可以增加联盟的聚合力与合作的黏性,改善联盟内部的体系建设和管理模式,实现成员馆之间的资源互补,为联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3 层次性
目前,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大都在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内进行垂直建设。由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使得区域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差异,进而导致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数量、发展程度不均衡。从整个行业层面来看,各个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硬件和软件技术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对于单个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而言,尽管联盟中的成员机构拥有平等的资源与服务共享权益,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每个成员馆拥有的信息资源、人员、硬件设备和投入的经费不同,在联盟内部的贡献不同,每一个成员馆的层次级别也就不同。此外,在内部管理方面,联盟的管理者会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并且会因馆而异、因人而异。在用户信息服务方面,由于个人信息需求和信息阅读习惯不同,每个人的认知也不同,因此,个性化服务(如个人订阅和信息推送)的级别要求也就不同。
2.4 动态性
为了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和项目、开拓特色服务能力,联盟组织结构、外部互动、业务模式和管理水平都会随着时间动态变化。当联盟的成员彼此之间变得更加协调并建立了相应的合作机制时,联盟可能会从一种类型变成另外一种类型。例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共享需要,初期单一功能的松散型联盟会逐步演变成多种合作功能的集中型联盟。此外,对单个联盟而言,其成员单位的数量和地理分布也将动态变化。由于成员本身具有绝对的自治性和独立性,联盟成员还能按照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完成相应的自我调整,并迅速与合作馆形成新的同盟关系。多个图书馆能够组合成一个联盟,一个图书馆亦可以加入多个联盟。每一个联盟生命周期都不尽相同,可以是长期合作,也可以是基于项目的临时建设。这种动态的能够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图书馆联盟具备重组组织结构以及动态业务流程的强大能力。
2.5 联系性
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组建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行为或组织安排,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开发与合作模式,是图书馆在对外部差异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合作伙伴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实现资源共享这一共同目标。将系统理论的联系原理应用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创新发展,要求对联盟内部各成员馆之间以及联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以确保联盟发展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联盟的合作资源建设、联机编目、合作服务和共享人力资源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协同、合作、约束和竞争不仅发展了联盟的整体性,也维护了联盟各部分的独立性。
3 系统论视角下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关于联盟差异整合的问题
作为一种运作方式,整合不仅存在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组建形成阶段,而且贯穿联盟生存与发展的整个阶段。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按照某种方式整合到一个系统,就必须具备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互利共生的可能,这是联盟形成秩序的基础,也是资源共享的前提。事实上,由于每个图书馆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服务目标和范围不同,它们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结构、质量和数量必定会有所不同,导致出现各个成员馆在资源占有中产生相互干扰和竞争排斥的现象,降低差异整合的意愿,给联盟差异整合带来障碍。此外,由于联盟内部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合作动机和目标不同,他们总想获得与自己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符的权利,而不愿更多地承担责任和义务。这样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在联盟内部传递,极容易诱发惰性,使整合产生无序性。整合的方式不合理,各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资源不能充分共知、共建和共享等都会让整合的过程流于形式,整合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联盟内部缺乏整合的动力与活力,面临解体的风险。
3.2 联盟外部环境与开放性问题
对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而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国家政策、决策、用户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共同组成了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生存的环境系统,它们不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且还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诚然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同它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同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在公共文化领域内颁布实施的“两法一条例”,在推动联盟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联盟生态体系的重塑;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了联盟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改变给联盟生存带来了新的挑战,不断驱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转型和创新。然而,回顾国内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部分图书馆联盟面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只能完全靠“应激反应”来应对,而不是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来迎接外部环境的变化,且这种姿态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获取、服务以及成员之间的合作上。如果长期如此,区域性图书馆只能是时代和环境变革发展的“追随者”,而不是引领者,很容易在变革中迷失方向和自我。
3.3 联盟的秩序问题
筹划、组建和管理联盟,关注的焦点永远都是联盟的秩序问题。而联盟内部的秩序问题就是在其形成阶段利用创建组分和整合资源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讲,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产生过程就是不断整合差异的过程,其中,包括创建和选择成员以及在成员之间建立某些相互联系和互动,以便形成可以与环境互动互应的统一体。那么,联盟内部成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环境组成部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是产生杂乱无序的根源,同时也是保证联盟内部层序分明的客观前提。将众多图书馆整合为一个区域性资源共享的整体,彼此之间必须具备互补性和互利性,这是合作与共生的基础,但是,联盟以及成员之间的这种合作互补关系有可能会导致相互依赖,诱发惰性并造成混乱。同时,个体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成员在资源的占有方面存在竞争排斥、彼此妨碍的一面,这是联盟产生无序性的主要因素。此外,不合理的整合方式也是导致联盟杂乱无序的负面因素。鉴于不同组分部分,联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冲突会不断产生破坏联盟秩序的力量和趋势,联盟必须在生存过程中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来维持现有秩序或创建新的整合方式来改善内部秩序。
3.4 联盟的价值问题
将系统理论的整体原理应用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价值问题,就是强调联盟的整体价值。联盟的部分价值不等于整体价值,部分价值高不代表整体价值高。简言之,强调联盟的价值就是强调其整体涌现性。然而,部分图书馆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却忽视了整体涌现这一关键性特征,并没有在内部产生有效的聚合反应。其次,将多个图书馆整合为一个整体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规模扩大可以为每个成员馆带来预期的价值提升。可事实上,部分图书馆联盟只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联盟的价值问题,对联盟与成员之间的双向价值关系缺乏严重的认知。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在价值观中系统观点片面应用的结果,最终会导致成员对联盟价值观的不认同。最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通常还需要考虑其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所产生的功能和价值被社会环境所认同的程度。这种价值与功能的认同决定了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能否在外界获得生存的能力和资源,同时也决定了联盟制度偏好和系统结构。目前,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各自的行业和区域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部分联盟的功能和价值还没有完全被社会大众认同,也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5 联盟的认知问题
认知结构是组织运行与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看法、知识累积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等,可以通过不断吸收新知识来达到质的改善和提高,为主体知识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而言,不管是联盟本身还是联盟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盟合作共享的有效运行在于联盟及成员彼此的认知。一方面,需要确保联盟成员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去识别资源与服务共享能给他们的行为提供哪些支持和阻力,同时,要保证他们的认知结构中一直认可这些规则及其作用;另一方面,联盟成员具备的这种认知需建立在联盟组织者对各事项进行有效解释说明之上。然而,部分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在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和结构功能的设计过程中都忽视了组织内部的有效沟通,也没有充分考虑联盟成员的认知和偏好,使部分成员的认知产生惯性偏差,最终妨碍联盟共享活动的有效开展。事实上,认知程度以及支持水平均源自个体成员对联盟共享活动的使用感受。因此,如何提升联盟成员对联盟的认知程度及支持意愿,是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4 系统论视角下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创新发展策略
4.1 塑造统一的联盟文化
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生存的环境中,健康积极的联盟文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塑造联盟文化的宗旨是增进联盟各方之间的信任,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确保联盟内部关系受到最低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然而,由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行为方式、资源规模和区域发展环境的差异,在以往的合作中联盟都无法规避地产生各种类型的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会阻挠联盟各方的合作、削弱联盟的聚合力,最终影响联盟的协同效应和整体稳定。因此,塑造内部统一的联盟文化至关重要。为了建立和维持这种文化氛围,联盟必须将各个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求放在首位,强调联盟成员在联盟中的平等地位,保持联盟和成员在目标与利益方面的一致性,并倡导全局意识与发展意识并重,而不仅仅是关注眼前的利益。同时,还需允许不同的文化在联盟内部相互渗透和融合,并通过互相研究、扬长避短,形成联盟所有成员都可以接受的、融合各种文化特征且具有联盟特色的处事原则和方法。此外,联盟组织者还应敏捷地认识到各个成员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激励成员间非正式的往来,如举办跨文化管理培训以及提高组织策略与活动的透明度等方式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与隔阂,增强联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最终促进联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4.2 进行持续的整合
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通过差异整合完成生成过程,但如果错误地把生成过程的结束当成整合的结束,这在联盟的实践上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图书馆通过相关的协议和约定来进行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合作,这标志着联盟的生成,而这一生成阶段主要是解决联盟从无序到有序的问题。因此,联盟组建成功后还需要不断整合,才能解决从低序到高序、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的发展问题。不同成员、联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冲突矛盾持续产生破坏联盟秩序的力量和趋势,如果忽视强化后期建设,在新的情况下不进行新的整合,裂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并不断扩大,总有一天会导致联盟公开冲突,甚至解体。因此,联盟必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持续改进,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创新整合模式,确保内部结构的稳定。联盟通过持续的差异整合提高维生能力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寻觅、使用和保护核心成员,创新服务,提升联盟的环境适应能力,改善环境或创造更合适的生存环境,完善联盟结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整合并不是盲目地让联盟各个组成部分趋同融合,其固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始终是联盟活力的基础和根源。正确的整合方式应是能够保护、协调和规范联盟的内在差异性和多样性,并给予合适的框架让各方互动互应,以便充分调动其参与联盟建设的意愿,产生有利于联盟发展的整体涌现性。
4.3 实施战略发展规划
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初衷是在统一协调、统一组织以及统一管理下实施的全局化建设。这种构建于网络之上的服务体系强调联盟服务的无缝衔接、动态合作以及灵活协调,能让联盟成员明确分工并发挥自身的特点,确保联盟的协同保障优势和整体效益。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仍有很多图书馆联盟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联盟信息资源建设中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大量资源浪费。因此,为了能够清晰地认清联盟的内部优劣势和生存环境,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制订一项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规划不是某个组织用来应对某一次重大变化或危机的临时性决策手段,而是组织运用战略思维来应对环境变化、掌控未来以及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工具,它也是解决组织发展过程中面对基本性、整体性、长期性问题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将战略规划引入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可以从战略全局发展出发,考虑其整体发展,合理地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区分开来,让每个成员的具体目标与联盟的总体目标完全协调,使联盟能够从容地应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在新环境下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价值。
4.4 以开放的姿态主动适应环境发展变化
开放环境下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各种利益关联方的权益空间都会经历膨胀、挤压、交错和重塑的过程。开放浪潮也必然深刻影响联盟在资源、服务、用户、评价等各方面的工作。当知识的内容、生产方法、沟通渠道、利用方式、评估过程和使用群体在开放过程中都发生变化时,构成联盟的组分和要素就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联盟的整体职能和运作机制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开放。当前,图书馆和专业组织探索支持开放元素的方法,并参与谋划构建开放研究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继续扩大开放获取的成果和影响;二是图书馆在学术交流、知识创新等各个层面进行孵化,培育和支持新的开放元素,如对开放协作的支持。近年来,一些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已经充分投入到开放获取运动中,而从开放科学的整体趋势看,这仅仅是区域性图联盟书馆参与开放科学的一个起点。虽然,开放的知识环境可以提高用户获取和使用知识的效率,但同时,新环境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新旧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出现。此外,阻碍有效使用信息的因素有时不是技术限制而是规则制约,例如,数字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过分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又与联盟提倡的共享理念相矛盾,最终阻碍了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因此,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要想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承担公共文化的使命,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适应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
4.5 打造共生型的合作关系
当前,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建立过程中广泛存在着资源建设参差不齐、信息资源收集不平衡、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共建和共享能力不足、缺少协调的融合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协作与共生机制,忽略了共生效应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成长与发展,这会直接导致联盟管理成本过高、服务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能量分散。因此,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模式来看,在系统共生框架下规范联盟的建立过程,构建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共生机制,是对特定区域中各类型图书馆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解决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规划与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可将生态学概念推广到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中,把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视为共生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探讨联盟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共生理论的最基本要素属性:共生单位,即单个馆为主体的共享行为体;共生模式,即联盟成员之间基于利益,制度和文化的互动方式;共生环境,即除共生单位以外的所有元素的总和。同时,借鉴共生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共生效应下的生存机制,挖掘出联盟与成员之间在特殊共生环境下依照某种共生模式而产生互补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高度的信任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各个共生单元与联盟整体的利益目标基本一致,促进联盟向互惠共生的方向发展,从而达成联盟与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的生态平衡。
5 结 语
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共建共享理念契合了联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平等协商与权、责、利、险对等的原则。通过推进联盟各个要素的总体协调运作,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图书馆开展平等互利的务实合作,同时利用战略对接、资源互补、协同创新实现联盟开放合作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