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视野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2021-11-11王桂芹郑颜悦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王桂芹,郑颜悦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信息化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方式进一步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建构进一步细化,知识传输方式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内涵的转变,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调整城乡规划专业自身的知识体系,更需要面向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对设计人才知识的广度和厚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设计”理念其核心是融合多元设计文化与思想内涵,是专业教育以及设计行业的前瞻性课题,对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时代需求的转变,城乡规划设计从单向输出的设计服务转向整体综合性的输出服务,设计教学也必然发生转变。首先是专业技术知识的整合,专业教学应该打破单一专业壁垒,进行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协调合作,跨界交流。其次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跨学科知识的输入,学生能够直面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导向,更好实现城乡规划设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是城乡规划教育的全链路闭环设计,学生基于多角色、多场景的规划设计,从设计的最初诉求出发,构建涉及的载体、路径、角色扮演、表达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满足人类诉求。在“大设计”理念指引下,工艺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展设计的多元化思维,综合协调解决设计问题的分析能力,助力教学成果的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 基础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目前基于大设计视野下的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很多学校也进行了相关院系的调整,搭建了大设计的平台,基于此,进行设计类基础课程体系的相关整合及构建。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大设计类基础课程体系的搭建还处于摸索阶段,艺术、设计与科技结合薄弱,甚至割裂,只有少数专业院校进行了基础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根据国内外大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设置经验,剖析同类院校的大设计类基础课程设置体系,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规划问题
以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共有艺术门类的三个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学门类的三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形成了“3(工学)+3(艺术学)”本科专业,但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没有很好的融会贯通,跨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组群没有很好的构建。城乡规划专业的工程实践性很强,学生对于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但是课程设计导向以工程设计类为主,出现了重设计、轻分析的局面,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相关艺术设计的理念没有很好地融入,学生的设计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际上,城乡规划专业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是多学科知识充盈的阶段,应该在课程体系规划过程中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后面的工程设计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建筑、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渗透,在课程体系里面引入西方艺术设计史、设计基础、设计概论等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
1.2 教学思路的优化及整合配置问题
充分认识现代设计教学思路体系,促进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人居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理论渗透和技术延伸,为城乡规划设计提供丰富的艺术滋养和思想升华,引领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方向。教学思路的优化整合包括师资课程的优化配置以及教学设施的优化组合问题。目前,很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联系程度不够。比如城市设计这门课程,贯穿于城乡规划、建筑学以及环境设计等专业,但是各个专业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城乡规划关注于城市整体宏观环境的设计,城市特色风貌的表达;建筑学更关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而环境设计更关注城市绿地微空间的品质改质提升,三者应该在设计思路上融会贯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本专业的教学思路,对其他专业关注颇少。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稀缺性,设计类专业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共享,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化利用,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3 授课模式单向输出,缺乏创新机制
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单向输出的授课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城乡规划专业涉猎的知识更加广泛,应该以“大设计”理念为指引,建立广义的学习观,以学习者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充分协调“课程—设计—竞赛—展览”四位一体的关系。在现阶段传统的以建筑学专业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加关注物质空间环境,对于生态学、城市经济学、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比如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比较宏观且抽象,学生通过课堂的单向输出,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2 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教学改革方案
2.1 制定了体现地域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既注重设计基础课群构建,也关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要求。设置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概论,在保持城乡规划概论专业的基本课时下,增加8 个学时的艺术设计概论,对跨学科设计基础知识进行夯实和融合,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地域文化研究”学术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充分融入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与城市美学等课程;以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干,人文、土地资源类课程、设计分析与技术类课程则为横向支撑,培养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双重视野、适应地区城乡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2.2 构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平台实践教学拓展方案
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校办学目标和院(系)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强调艺术文化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梳理优化教学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探索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适应城乡规划专业学科新动态新发展,开设公共艺术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及传统村落保护与设计。结合实践教学模块,充分利用多样化实践项目,构建实践教学拓展平台。在强化城市规划设计模块的基础上,设置了艺术设计模块、建筑设计模块、乡村特色设计模块、国土空间规划模块。设计课程题目结合地域特色和科研实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文化、学科前沿、城市问题、设计哲学思维和新技术的关注。
2.3 拓展多元教学方式,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于“大设计”视野,搭建专业基础平台,依托我院专业设置特色,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基本理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引入社会、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艺术类课程。探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方法与途径,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探索以建筑类和艺术设计类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设计类”专业平台优势,完善“大设计”的基础课程平台和共享课程群构建。推进信息化教学,打造“金课”,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努力拓展专业建设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平台,持续改进专业办学条件;结合“建筑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建设,加大学术研究和学术梯队建设,提高教学团队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促进专业办学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设计”理念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规划设计教育理念,在当前工艺结合的应用类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而城乡规划是规划与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表达方式都非常的多元,“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通过规划技术手段,与自然环境的有机互动,实用与艺术的融合,塑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城乡规划如何融合大设计的理念,是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的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课题。在“大设计”理念下,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建设工艺融合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强调学科的交叉性,重视实践设计审美能力的提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体系,全面拓展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大设计”设计视野和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