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面“霾”伏

2021-11-11娟子

中学时代 2021年12期

■娟子

什么是“雾霾”

1930年,在比利时的重要工业区马斯河谷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周内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多倍。

1952年12月,一场灾难降临英国伦敦。因大量燃煤排放的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数量剧增而一时爆满。这场灾害导致12000多人丧生。

2013年1月,中国北京持续雾霾天气达到25天。北京气象台持续发布霾黄色预警,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各家医院呼吸道急诊病人数量急剧增加。不仅北京,当时全国有26个省市,共约6亿人——全国近一半人口,陷入了雾霾。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所以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和霾的相同之处是都为视程障碍物,但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你可能认为除降低能见度之外,雾是没有污染的。其实不然,雾在形成的过程中吸附了大量的污染物,并在表面与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所以雾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危害的。

霾主要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其中的颗粒物(英文缩写PM)一般分为两类: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可入肺颗粒物(PM2.5)。PM10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使大气浑浊,大大降低能见度,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空气监测机构才将PM作为重要的空气监测指标。

“小”雾霾,大危害

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污染的空气确认为“一类致癌物”(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的物质),大多数生活在雾霾笼罩区域的人认识到了它对健康的威胁。

我们看到,空气监测部门特别重视PM2.5的数值,因为PM2.5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已到达肺泡的临界值。人体的鼻腔、咽喉和气管已经阻挡不住,它们可以一路下行,直达肺泡,所以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种体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东西”,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它们能深入机体肺泡并沉积,直接对肺造成影响,引起肺炎等病症。其实,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仅是颗粒物本身,还有细小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重金属就会造成重金属危害。就连其他致病物质,如细菌、病毒也能搭着“顺风车”,来到呼吸系统内部,造成感染。

雾霾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即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每增加一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会上升3%,特别是空气中的PM2.5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最大。PM2.5进入肺内,可以穿过肺泡壁进入血液,进而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使血管阻力增大、功能降低,造成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此外,有毒颗粒物还会借助体循环和肺循环,迅速深入人体内部,在心脏等各大器官潜伏和积累,引起其他器官和系统的损伤。

直接与外界接触的皮肤同样深受其害。我们的皮肤有一定的呼吸功能,在洁净的空气中,皮肤会感到舒适、滋润;处于污染的环境中,皮肤就会感到不适。雾霾天气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的酸性物质会对皮肤造成很大的刺激,可吸入颗粒物也会阻碍皮肤的正常呼吸与排泄,再加上雾霾天气中的尘埃有较强的吸附性,会吸附很多病毒和细菌,当沾染上裸露的皮肤,就会诱发皮肤病。

雾霾天气还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照射减弱。我们知道,紫外线是自然界中杀灭各种大气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主要武器,并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雾霾天气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短期内,对人的影响则更多表现在心理上。某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曾开展针对“雾霾天气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雾霾天气会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其中,48.65%的人会感到害怕和恐惧,62.36%的人会感到焦虑和烦躁,66.41%的人心情变得低落,65%~76%的人心里会感到不舒服、不快乐或不幸福。天气对人的心理是有影响的,日照越多,人的情绪越容易愉悦高涨;反之,雾霾天气光线较弱,气压较低,则容易让人情绪低落、精神涣散。

雾霾天气该如何自保

在空气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首先建议大家要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信息,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或相关网站查询。一旦出现雾霾天气,要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

由于早晚气温低,污染颗粒物的位置相对低,如果人们长期居于室外,污染颗粒物很容易被吸入体内。尤其是室外运动时,呼吸量加大,摄入体内的有害物质增多,不仅无法达到锻炼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同时,雾霾天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湿度相对增高,人体不易排汗,会造成胸闷、血压升高的情况,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雾霾天尽量选择室内活动,特别是有哮喘、呼吸道疾病的人。

如果你在雾霾天一定要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可以选择佩戴口罩作为防护措施。

雾霾天外出活动,身体上一定会携带很多的灰尘和有害物质。回到室内后,要及时更换衣服,用温水清洗面部及裸露的皮肤,最关键的是要清理鼻腔,因为鼻腔是人体与外界相连通的重要器官,鼻腔里的鼻毛和黏液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清理鼻腔可以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

雾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这样不仅可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还可以通过喝水促进排泄,把有毒物质排出体外。雾霾天日照减少,紫外线照射缺乏,人体内的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对钙的吸收,严重时会引起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症,所以要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

由于雾霾笼罩,长久不见阳光,人容易出现疲惫、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甚至抑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调节情绪,可以通过观看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阅读书籍、与亲友沟通等方式,让自己的身心适度放松。虽然大环境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自行创造美好环境来调节情绪。例如,在窗台放置绿色植物,打造天然氧吧;打开室内电灯,创设明亮的环境等。

向污染物排放说“不”

大气颗粒物污染排放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排放源。对于自然界的颗粒物排放,人类的控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对于人为活动的排放,人类是完全有能力控制和预防的。作为中学生,应学会采取措施减少人为活动的污染物排放。

目前,露天烧烤成为一项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治理空气质量不妨从治理身边的烧烤摊位做起,除了对烧烤摊加强监管,作为中学生,也应该改变不良的外出饮食习惯,少吃或不吃烧烤类食物,提倡健康的饮食方式,担当一份治理雾霾天气的责任。

汽车尾气排放也是造成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府采取了老旧车淘汰、严格排放标准等多项措施。既然同呼吸,就要共担责。作为中学生,也应该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上学放学、出行时劝诫父母舍弃汽车,选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达到低碳出行的目的。

要想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还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学生,更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例如,节约生活用纸,拒绝一次性筷子。减缓森林砍伐速度,对净化空气尤为重要。又如,逢年过节大量烟花爆竹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会使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加大,有科学家进行试验,一支小小的鞭炮足以让10立方米内的PM2.5浓度严重爆表,作为中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拒绝烟花爆竹。再比如,当发现扬尘的建筑工地和排放油烟的饭店时,试试拨打12369全国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并请求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