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进化史
2021-11-11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葛优躺”“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你知道这些流行语都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吗?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流行语?
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流行语更是能够映照出不同阶段大众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诸多侧面。我们不妨以十年为单位,回顾七十多年来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流行语。它们匆匆出现,又匆匆消失,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记忆尚存,这些流行语成为我们窥探中国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
20世纪50年代
对于整个国家而言,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新开端,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一系列犹如“同志”“建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记录着一代人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的追求。
【同志】
“同志”一词源于苏联,正如其字面意思,它指的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这个志向指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甚至是情侣、夫妻,都可以互称“同志”。从很多当时的小说、电影里,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一声“同志”背后的丰富情感。随着“同志”的兴起,“先生”“小姐”“太太”“阁下”等称谓逐渐被取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报》记载了8岁小学生抓特务的事件。苏州市小学生陈永康在城墙上玩耍,一名男子拿出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让他放在老师桌上。陈永康想起老师在课上讲过“反革命分子会用火药、手榴弹来破坏我们的工厂、学校”,于是机智地和解放军合力抓住了那个男子。事后证实那个人的确是特务,那包黄粉就是炸药。后来,获悉此事的毛泽东主席为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随后,这句鼓励人学习和奋进的话,成为教室里、黑板上方最常出现的一句话。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不时被提起。
【半边天】
1959年开始流行的“半边天”常用来指代妇女。当时的舆论宣传是要将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神权、族权、夫权推倒,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毛泽东主席也说过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后来人们常常在生活中互相调侃:“你家那半边天来了吗?”
20世纪60年代
这个时期的流行语以口号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诸如“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等革命话语占据人们的生活。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手准备”之一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这个口号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
20世纪70年代
这十年,改革开放等政治上的重大转变让人们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又对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20世纪8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心如何能够脱贫致富,开始谋求个人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流行语大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新旧交替时期,人们开始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穿着喇叭裤、牛仔裤到舞厅跳迪斯科成为很多年轻人选择的潮流。
【脱贫致富】
随着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提高,“个体户”“万元户”“小康”“中国特色”“脱贫致富”“合资企业”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其中最流行的可能就属“脱贫致富”了。当年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在谈“脱贫致富”,经历过贫穷的中国人想过上好日子,随之而来的“万元户”这个称谓也成了一种光荣,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标。
【三大件】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的。家里的缝纫机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自行车也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
20世纪90年代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老板”“小资”“炒股”“因特网”等新的流行语开始借助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炒股】
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前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炒股成了那个时代很多想要致富又敢于冒险的中国人的选择。
【有事您呼我】
寻呼机和无线寻呼网络的普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腰别BP机,手捧大哥大”成为财富的象征,临别一句“有事您呼我”更是成了满大街流行的语言。
2000年—2009年
和20世纪90年代网络刚刚兴起不同,新世纪的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思想、意识、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追新求异,流行语也逐渐从与政治、经济相关的严肃词汇,转变为轻松诙谐的娱乐词汇。
【雷人】
“雷人”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流行语,源出何地无可考证,一说出自浙江某地方言,也有文章称是外来语。本义指云层放电击倒某人,现多形容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或无奈性的、尴尬性的场合,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
【土豪】
“土豪”最早出现在《宋书》。在古代,土者,意为土著;豪者,指有才能、有威望、有权势的人。“土豪”强调的是在地属性,“豪民”则强调其社会属性,总而言之,都是民间势力的代表。现在“土豪”则多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
2010年至今
网络进入高速发展期,不同于前几年,这些流行语几乎一瞬间就传播开来,在各种平台发酵,一时间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比如:2013年的“逆袭”表达了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2014年的“断舍离”反映了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兴起;2015年,“颜值”一词的指称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人及物,不仅可以表示男女颜容英俊或靓丽的程度,也可以形容物品的外表或外观;2016年,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而2017年的流行语“不忘初心”、2018年的“命运共同体”、2019年的“文明互鉴”,则是人民心系国家、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体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网上也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正能量流行语,如“逆行者”“后浪”。此外,各种缩写、简写开始占据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凡尔赛文学】
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是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深谙凡尔赛文学的人,被称为“凡尔赛人”。
【社会性死亡】
多为在公众面前出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被称为“社会性死亡”,和另外一个网络语“公开处刑”的含义接近。另一个含义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的困境。
【九漏鱼】
全称“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也就是指没有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的人。被当代年轻人广泛使用于自嘲场合。
【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物理学意义上的正能量与负能量是相互抵消的,遵从能量守恒定律。“正能量”在社会上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现在该词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
缩写流行语
dssq:大势所趋,用于讽刺一些制作目的是跟风玩梗、博取眼球的作品。
xswl:笑死我了,一般用于对搞笑事件的评论。
yygq:阴阳怪气,不直接说出想法和意思,却用一些话来含沙射影地指责或暗示某些人或事,有些不够光明磊落的感觉。
u1s1:有一说一,用来反驳,并且有理有据。
xmly:喜马拉雅,通常用来形容两人的档次相隔甚远。
流行语代表着一种词汇现象,反映着一段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流行语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它们一直都是文化的产物,而这些流行语的变革也无疑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产生的流行语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日常,成为我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据调查,流行语主要有以下五个来源:
1.社交语境需要。比如为了在网络上方便交流,出现了很多采用拟声的方式翻译出来的网络用语,如“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这跟现在流行的拼音缩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新闻热点衍生。很多人会从热点新闻事件中巧妙地提取出更具传播力的流行语,比如“官宣”“打工人”。
3.流行文化提取。流行文化凭借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往往能够制造出众多金句,比如“重要的事说三遍”出自动漫《潜行吧,奈亚子》。
4.特色方言爆红。方言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所以常常具有不明所以或生动形象、接地气等戏剧效果。
5.公众人物言论。因为公众人物对流量和注意力的聚能,可以轻易使部分言语快速风靡。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律红人”“B站千万粉丝博主”罗翔,常在讲法视频中用“张三”作为加害人举例,因此网友们笑称,张三在案例中犯下的事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法外狂徒张三”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
少年观
@桃乐思:
我发现这几年的流行语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过度简化。有的是把很长的一句话简化为一个词,有的是直接把某一类事物归类,贴上标签。花爸爸的钱是“啃老”,听妈妈的话是“妈宝”,内向的人是“社交恐惧症”,外向的人是“关种”……过度简化的语言好像会让人的思维也过度简化。@viv:
网络流行语泛滥的背后是语言的匮乏,有些流行语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阉割我们的感知能力。曾几何时,我们出去旅游时,也会来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现在只能张嘴说:“啊,大海你有好多水,马儿你有四条腿……”@今天瘦了吗:
流行语的扩散源自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流行语似乎使天各一方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近了一些。流行语最后的归属,要么是被时间遗忘,要么是被主流文化收编。大部分流行语经过短暂的流行之后趋于沉寂。要想得到较长时间的群体记忆,流行语必须得到绝对主流话语体系的认可和吸纳,成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文化治理的不断深化,低俗和粗暴的流行语必将被大众抛弃,越来越多反映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语将会出现并获得广泛传播。
不知道现在正“如日中天”的流行语们,经过时间的洗涤后,还会留下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