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湍缓心魂的小溪

2021-11-11吕亚利

延河(下半月) 2021年11期

◇ 吕亚利

离开故乡的三十六年,是我思绪叠合的三十六年,一日一页地装订成册,每一次翻阅都有不同的印象在清晰。三十六年来,刘家畔村的记忆恍若幻影联播,时常萦绕在我的思绪中。难忘故乡五谷飘香的山,难忘故乡亲情难舍的人,难忘故乡错落有致的窑洞,难忘故乡炊烟冉冉升起的恬淡。最难忘故乡大沟里那条湍缓流逝的涓涓溪流,那一弯清泓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始终绵延着心灵的慰藉,让家乡的情结愈发浓郁而悠长,一如浓茶濯涤记忆,一如心泉滴灌乡情,绵绵不绝,余韵深远。

今年夏初,缘于父亲迫切想回家看看的愿望,我陪父亲一起回到了久别的刘家畔村。离城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当年我乘车离开村里的停车点,抬望处,宁静的山村比我记忆里仿佛小了很多,沉寂得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当年与小伙伴儿们嬉戏的大榆树却丰茂了许多,绿荫如盖地伫立在村口的小道旁,婆娑的枝叶随风瑟瑟作响,好像惊喜小主人的突然出现,又或是诉说着憋屈多年的思念之情。树影下曾经不知坐等了妈妈回家多少次的石凳子还在,斑驳的光影游动在上面,仿佛为我们的归来清扫落尘,似乎邀请着我们稍作休息。曾经尘土飞扬的村里道路已经是混凝土路面,那些如诗如画的羊踪、鸡爪的印迹早已凝固在记忆中,难以寻见。几户留守家乡创业的村民们将自己的院落修葺一新,古朴的陕北窑洞在白瓷砖的装扮下虽说有失传统,但却略显时尚,给我的印象是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似往年窘迫。在传统与时尚鲜明对比之下,生我养我的老窑洞看上去愈加的老态。大门口父亲亲手栽植的小松树早已高耸挺拔,翠色欲滴,唯独四方的小院还是那么的安静,静得能分辨出哪个方向是哪种鸟儿的叫声。推开家门,一股清凉迎面而来,夏日的燥热一下子消淡了许多。曾经被村民们艳羡了十多年的家具摆式原样未动,母亲经常留给我放窝窝头的木橱柜还靠着窗户,只可惜妩媚的油漆画被时光浸润出经年的积色,暗淡着岁月的沧桑。

闻讯而来的本家二哥是留守故乡创业的能人。礼节性的问候之后,我邀着他说想去村前的大沟里转转,但几十年未曾再去过心里有些茫然,二哥满口答应,领着我走出村外。二哥说我九岁上离开故乡,回到村里的次数不少,但去到大沟里或许是第二次。我没有否认二哥的记性如此地好,但我能从他清楚的记忆中感觉到亲情的浓厚。我默默地感激道:二哥,谢谢你能记得这么清楚!

顺着曲折的石砭小路,不觉之间就来到沟口,依稀中水流潺潺的声音漫过茂密的树林,韵合着林间的鸟鸣,和谐着山水融洽的优雅,说话间一条溪流映着阳光炫目地顺着沟谷呈现在眼前,好一派清溪石上、绿树成荫的乡村美景啊!二哥说,这条大沟现在看起来是绿色的,曾经是村里人离不开的蔬菜基地,但也是红色的!当年,村里有几位村民秘密参加了神府游击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反“围剿”中他们和战友屡次躲藏在这条大沟里与敌人周旋。

曾无数次跟随奶奶和母亲在小河边的石砭上洗过衣服,也曾和二哥的小伙伴们在小河边戏水玩耍。当年那块大青石早已是苔丝碧绿,苔花正艳,黄灿灿地孕育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忽然想起了“苔花如米小,当若牡丹开”的诗句。在这个偏僻狭隘的沟谷中不仅蕴含着浴血烽火的阳刚之气,还潜藏着如此富于哲理的生命迹象,顿感故乡充满阳刚之气的神奇所在,也瞬觉故乡母性包容的伟大。仿佛挂着菜篮子的奶奶又颠着小脚前往菜园子,她额头渗着的汗水与忙碌的家务事儿一样稠密,一样琐碎地跌落在菜园里,跌落在灶台、牛圈、羊栏、猪棚前。

奶奶出生于1919年,是村里远近文明的“三寸金莲”美人胚。十六岁参加神府特委南乡妇女会之后,于1937年经神府特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贾怀光介绍,和当时在神府特委保卫队工作的爷爷结了婚。1939年秋,因家庭拖累,奶奶回到村里务农,1945年多病的爷爷也复员回家。爷爷奶奶共生育了七个孩子,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家人的生活几度陷入绝境,村里的大沟就成了他们维系生命的依靠。山大沟深,温暖湿润,开春早立秋晚,仿佛与外界错了一个季节,及时的瓜果蔬菜每每使他们从饥饿中挺过来。1960年爷爷过世后,奶奶拉扯七个孩子硬是扛过了“六一二年”的饥荒,大沟也就成了奶奶抛挖生活、养育子女的重要依靠之一。虽说日子艰辛、命运多舛,但奶奶依然坚强乐观,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疼爱有加,慈中带严。四个儿子中老大和他相依为命在家务农维系生活,父亲排行老二初小毕业后先教书后参军成了干部,老三和老四一个是石匠、一个是木匠,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转过石崖顺着溪畔就来到了奶奶和母亲经常劳作的菜园子,自从我家于1985年搬进城里居住后,奶奶就一个人经营着菜园。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小小的菜园子年年收获颇丰,奶奶经常托人将豆角、杏子、土豆捎给我们。那年暑假回村,奶奶要我到大沟里摘金针,给我做金针面吃。寂静中,怡人的田园风光美如画卷,园陇上碧草丛生,金灿灿的金针花静静盛开着,沐浴在晌午的柔光里,一朵朵布满水汽,灿烂着生命的光泽,散发着诱人清香。奶奶说,这金针面极有营养,大沟深处有神府红军战士养伤的隐蔽之处,吃她做的金针面养好伤的就有十几个。1995年去世前,这一方菜园子一直是奶奶生活在农村的依靠,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理解了奶奶之所以不愿进城居住的原因。村里长眠着自己的丈夫,离他近点有情感的寄托,菜园子里有她养家糊口培养子女的成就感,那些石畔路有她给红军战士送医送饭的红色回忆,她是用一生的艰辛丰满着留守村里的情感与执着!

二哥指着沟掌后面的山峁说,在战争年代,所有的村民都和爷爷奶奶一样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村里先后有四人参军,其中刘六十二、吕面买子牺牲在这条大沟掌的后山上。解放榆林时,共产党员刘长科和吕根其带领村民支援了二十多双鞋袜,三百斤小米和一副担架,四个村民报名参加了担架队,随军参战抢救伤员。遥望处,满山的葱绿彰显着生命的永恒,枝干遒劲的松树迎风高耸,仿佛当年那些红军战士凝神远眺,瞭望敌情。冥想中红军战士在村民的掩护下,翻山越岭与敌人殊死战斗,白色恐怖下村民挺身而出誓死捍卫,烽火镜像在大沟里频然再现,小时候奶奶讲给我的红色故事愈发地真实而鲜活了起来。

大沟里流淌着的溪水依然清澈透明,轻轻地淌过菜园子的石砌墙脚,倒映的远山近树静默着时空转瞬的急促,显意着岁月绵长的湍缓。弯腰浅掬,一份久违的清凉与甘甜轻触唇边,倍感清爽,远去的童年一如幻影历历在目。记忆里,大沟似桃花源一般美好,空旷的沟口处平坦宽展,田畴锦织,阡陌纵横,一片深沉沟底的江南美景,不仅是孩子们捉蝌蚪、捕小鱼的乐园,也是村民辛勤劳作养家糊口的理想之地。春到时,杏花吐蕊榆钱成串,掩映着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菜园子,劳作半天的村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悬崖下,喝着石缝里咕咕而出的清泉,分享着各自携带的干粮,然后在树影下或席地而坐唠家常,或安卧石板上畅快淋漓地午睡。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则掐了柳枝做柳笛,含着柳叶吹口哨。没几天时间,村民们你帮我、我帮你,翻土,施肥,浇水,播下了豆角、萝卜、南瓜、玉米、白菜等种子,仿佛一年的希望尽在这大沟的菜园里。三十多年了,大沟的记忆宛若初夏生机勃勃的蔬菜激情地生长,又似温暖的溪水流过心间温情脉脉地绵延不绝。

大沟的山屹立着刘家畔村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大沟的水流淌着刘家畔人世代延续的乡土情感,大沟的故事演绎着刘家畔村每一位游子的心魂情魄。望着那一畦畦菜园,我想起了当年勤劳的母亲,多少个秋季收白菜的时节,母亲将一颗颗白菜心在小溪里清洗干净递到我的手中,多少根橘色的萝卜是母亲忍着饥肠喂到我的嘴边。那一片菜园子里生长了我们母女多少血脉亲情,那一颗颗蔬菜浓郁了母亲多少辛酸与汗水啊!当年父亲工作在外,一年四季很少回家,身体羸弱的母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坚守着家园,孝老爱幼,无怨无悔。记忆里,母亲总是忙碌着,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四季轮回昼夜不息,一把锄头抛出晓日离家去,两桶清水映着暮色回家来,一盏油灯照亮煮熟的饭菜,夜半缝衣三更纳鞋到黎明。柔情似水的母爱啊,有多少坚毅与隐忍交织成你的善良与慈祥。

大沟里流淌的溪水,不仅徜徉着母性的温婉,也湍缓着父兄的阳刚。这一条养育刘家畔村十几代人的涓涓溪流,成就了当年集体农业的荣光,也成就着当下个体畜牧养殖的创业风采。二哥指着小溪旁边一个蓄水池说,这是贵堂哥每天进大沟饮羊子的地方。当年穷家薄业的贵堂哥从小体弱多病,但老实能干话语很少,一年四季赶着一群羊大沟里进大沟里出,似乎生活只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那就是养羊。上世纪80年代,贵堂哥撂下给村集体放羊的活儿,自己干起了家庭养殖,靠着养羊的经验很快赚到了娶媳妇的钱,逐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几十年来,贵堂哥凭着一群羊供养出三个大学生,新修了自家的宅院,两年前又扩建了羊舍。村里人都拖家带口地进城谋求时尚生活,唯独贵堂哥与他的羊不离不弃。或许贵堂哥坚守村里的初衷是继承了奶奶的基因,或许他几十年与羊群为伍结下人与家畜的情感,或许还与与生俱来的秉性和追求事业的执着有关。

这条独具魔性的大沟,不仅拴住了贵堂哥的心,也吸引着退休干部王成的魂。离开工作岗位后,王成瞅准刘家畔村大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区位优势,决心返乡创业。他成立奥塬养殖厂,平整了大沟里的十几亩坝地,种养殖、中药材综合发展循环利用,成为余光熠熠的致富带头人。是时代的号角吹醒了刘家畔人创业致富的梦想,也是惠民政策丰满了刘家畔人筑梦小康的翅膀。

极目处,大沟充满生活的景色又勾勒出童年的印象,上一次回村看到的凄然也被乡村振兴的氛围所淡去,焕发出农村原本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回身大沟,转望村落,山环树拥下碧草离离,绿色森森,崭新的通村公路蜿蜒在修葺一新的民居之间,与大沟交织在村口处,地理形制与交通便利交汇出刘家畔村的时空框架,支撑着村民们不忘根本、眷恋故土的情感。一如大沟里潺潺不息的小溪,湍缓着我心中涌动的乡情,梦里萦回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