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间木屋(外一篇)
2021-11-11白杨
白 杨
前些天,去秦岭南坡的一个村子,为村里一位受人尊重的老者送最后一程。
吃饭的时候,从披麻戴孝的人群里挤过来一个人,喊叫着我的小名,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建筑公司的退休工人老李,还和两年前一样精神。老李很亲热,握着我的手寒暄了好一会儿,又邀我去他家,要让我去看看我爷父们当年给他盖的房子。老李说:三十多年了,从屋脊到屋檐都没变样。邻家迟盖的房子,都危改了,他家的房子木架和当初一样,他还常以张家班子盖的房子为荣骄傲哩!
这使我猛然想起,老李家的四间木屋是我和父亲及二兄做的木屋架。那时我中学毕业,不到二十岁,跟着父兄走村串户做木匠活维持生计。无论建木屋造家具,做门、窗户扇、寿木棺材,样样都干。那时候,父亲年迈,我是学徒,和二兄组成一个木匠班子,父亲和二兄每天的工薪是两块五毛,我是学徒,每天两块钱。尽管如此,娇嘴的主家仍是不愿意请的,生怕张家班子一老一少不出活,吃亏。老李是建筑公司的技术人员,他熟知张家班子的木匠手艺,就专门请我们建造。
父亲做事,从不让人戳脊梁骨。四间房的木架,所需工日是有下数的。父亲说既要把活干好,又不能超了工时,所以对我们兄弟二人格外严厉,饭后少休息,工间不休息,不叫主家和外人说磨洋工、混工钱。父亲对木架结构的梁柱檩椽,选材很是讲究,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绝不浪费。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丁卯严紧适中,不留间隙误差。父亲还教导我,对待主家和帮忙的普工,说话要和气,遇事勤商量。
说话间,就来到了李家院子,见院落整洁,花木繁荣,小石桌上还有一盘没有下完的象棋。举头仰望,屋檐平直如初。前檐的小青瓦平整无损,尽管屋旁有树,屋顶瓦沟却无枯叶绿苔杂草,不难看出主人的勤劳管护。进屋看了前檐后檐的椽子,排列组合得十分有致,未见瑕疵,梁柱卯茬结合之处也无倾斜缝隙,闭合紧严。
老李一边招呼我坐,一边沏茶。茶间,老李满脸歉意地讲了一段我已忘却但又耐人回味的故事:立木房的那天晚饭桌上,主家像往常一样,放了散装的白酒让父亲和二兄喝。父亲和二兄也像往常一样,各自喝了几盅解乏。我们吃完饭刚刚离开之后,李家就来了几个贺喜的邻居,老李让他们坐下来喝酒,一个酒鬼喝了一盅,说是水。其他几个人也和声说,没味道,就是水。老李品尝一口,果然没有酒味,他问遍全家人,才弄清楚是孩子把凉水灌进空酒瓶玩耍,端菜的人不知道,顺手将那酒瓶子上桌了……当我们走到离主家一里多路的时候,老李打着手电拉着孩子气喘吁吁赶上我们,连连道歉。说是娃娃用空酒瓶子装了凉水玩耍,大人不知道当酒上桌了,请求父亲和二兄包涵谅解,并当着我们打了孩子。父亲赶紧拦住老李说,没啥没啥,娃耍哩,不要怪娃,也不要往心里去。
听完这个过程,我才隐隐约约记起了三十多年前这件小事。老李又诚恳地给我说了一些道歉的话,我说老李真是细心人,都三十多年了,还记得这么清楚,我早都忘了,我父兄也从没提说过。老李又满脸虔诚地说,人一旦做了亏心事,不管别人说与不说,自己一辈子都不得心安,他每每想起立木房喝假酒这事,就检讨自己,就数落孩子。老李的话让我越发敬佩老李的守诚,又让我想起早逝的父亲和父亲“做人做事不能让人戳脊梁骨”的教诲。
临走时,我再一次仰望这四间木屋,它依旧古朴典雅纯真,端端正正地矗立于几栋新式砖混楼房之间,和木屋的主人一样保持着本色。
我的木匠父亲
父亲走了,我一下子觉得靠山倒了。
父亲是秦岭南坡南秦川极普通的农民,父亲是南秦川有声望的木匠。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小,父亲十五岁上没了父亲。我在兄弟中也排老小,我二十二岁没了父亲。我和父亲的年龄相差很多,在我成事要人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父亲已经不能站立于人前帮我说话;在我成事要钱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父亲倾箱倒箧粜了仅有的八百斤苞谷。尽管如此,我心里很踏实,我有父亲,我就有靠山。父亲在,靠山就在。
父亲受了一辈子苦,幼年给村里的财东人放牛割草播种犁地,后来经人介绍跟随河南洛阳来商州的师傅学习木工技艺。父亲没念过书,却心灵手巧,勤奋用功,磨砺了一手木雕绝活儿。他在自画的草图上能雕刻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花鸟鱼虫、福禄寿星、梅兰竹菊。父亲常给我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教诲我打铁先要本身硬。
父亲学艺精益求精,对自己的工艺精雕细琢、精打细磨,追求一种极致的完美;他寂寞坚持,一心一意,只盯着自己手里的木活,心无旁骛;他勤奋敬业,一生专注木工技艺一件事,将毕生精力献给一门艺术、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或许就是父亲的精神,工匠的精神吧!父亲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天又一天雕琢的修行中积累和修炼而成的。在父亲的眼中,手艺就是人生的信仰,做工就是对这信仰的虔诚。父亲的心性,就在一锤一凿的敲打中缓缓地沉落,安定,纯净,再无杂念;父亲的技艺,就在一斧一锛的用心中熟练,提升,精湛,炉火纯青;父亲的精神,就在一年一年的重复中积累,沉淀,汇聚,圆满凝结。
父亲一生教了不少徒弟,有自己收的,也有公社和大队安排跟父亲学艺的。父亲不分谁亲谁疏,在传授木工技艺的过程中,总是默默教导徒弟,做事要丁是丁、卯是卯,要方正做人,正派为匠,守规守矩,即便是吃饭夹菜,筷子头儿也不能超过盘中线。父亲教的徒弟也都是顶呱呱。
父亲在做木工之余,还躬耕农田。他历来不让别人戳脊梁骨,做木工活儿不留瑕疵,做农活儿也绝不让自己田里的庄稼被邻家的逊色。我念初中的那年秋里,霖雨连绵,村后的两个水库都开始溢洪。父亲怕洪水毁了成熟的庄稼,挑着笼担,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冒雨到村东边的学校叫我请假和他一起掰苞谷。我家的苞谷棒子足有一尺长,穗穗颗粒饱满,而邻家的苞谷棒子很小,甚至还有溜杆的。父亲说:“种庄稼偷不得懒,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种不好庄稼误一季子,娶不好媳妇误一辈子。”我一边掰着沉甸甸的苞谷穗子,一边领悟着父亲的教诲。
我中学毕业,父亲给我置办了一套木匠工具,让我跟着他和他的徒弟们在南秦川给农户建木屋,造农具,做寿棺。那时,技工每天的工酬两块五毛钱。我是学徒,每天只挣两块钱。好在给谁家做活在谁家吃饭,不掏伙食。在农村做木工活,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十个指头握着伸不直,伸直了又握不住。我看着恓惶,也有些三心二意。加之形势发展,农户建房也由土木进化为砖混,新式家具都是组装,木工活越来越少。再加之父亲年迈,不再走乡串户做木活,我也最终没能专心承续父亲的木工雕刻技艺。
我参军后,父亲每每让村里的王化仓老先生给我写信,总是叮嘱我,做人立身要本分守信,干公家的事要尽力谨慎,不害事,不误事,不占便宜,不叫人戳脊梁骨。我在部队的第二年冬里,父亲年享耄耋,寿终正寝。我痛不欲生,顿觉天塌地陷,树折山倒,孤苦无依。
直至退伍回乡参加工作后,我才渐渐从孤苦中走出,才从无依无靠中找到支柱。那支柱,就是父亲用毕生总结的家规家训和父亲的工匠精神,每每回想起这些家规家训和工匠精神,就又觉得父亲还在。
精神在,父亲就在,靠山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