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研究

2021-11-11张超民汪甜甜

图书馆界 2021年4期

张超民,汪甜甜

(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作为消费经济与社会“读书热”现象结合催生的产物,其目的在于试图整合公共图书馆具有的阅读功能与私营书店具有的商业化服务功能,打造一体化的“阅读+服务”运营模式,进而有效提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阅读体验。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以往多是侧重技术层面的研究,如新型阅读空间的规划布局、运营管理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作为一种文化传习平台,亦能够通过文化知识获取、交流等方式,形塑读者群体的社会价值认知,对提高公民素质水平和构建社会公俗良序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

1 文化治理与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

纵观以往的城市社会治理实践,其多聚焦于网格化治理、大数据治理等治理策略,试图从物理空间层面达至城市社会的良善之治。诚然,这些基于物理空间建构的治理策略对塑造城市社会秩序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是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较之相对传统封闭的乡村社会,城市社会由于存在着众多社会流动人口,其治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倘若仅靠物化的治理工具对这些流动人口进行简单、机械化的管理,显然并不能有效构建彼此之间的联结机制和塑造彼此之间的认同与信任,也就难以重建诸如滕尼斯、鲍曼和齐美尔等人理想中的社会共同体。那么,应该如何破解上述提及的城市社会共同体建设困境,本文认为应从城市社会的文化空间层面寻求解决之道。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柔性治理模式,能够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引导和培育城市社会资本,进而重构城市居民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弥合因基于物理空间建构的治理策略造成的城市社会治理缝隙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所探究的城市新型阅读空间正是这种文化治理实践意图建构的公共文化空间。较之传统的阅读空间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型阅读空间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将商业化服务引入图书馆运营中,打造“阅读+服务”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而从文化视角进行审视,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核心即是为读者打造一个“阅读+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阅读空间与交流空间的结合,借助多元化阅读活动的举办,破除读者之间的交流障碍,提高二者之间的交流频率,进而实现公共性的重塑。概言之,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具有的文化治理价值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居民社会人格的重塑。社会人格的塑造通常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作为一种公共阅读空间,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基本的阅读空间,使其能够获取提升内在涵养和陶冶情操的知识,亦有助于城市居民融入社会群体,建构个体的社会认知,如通过自觉遵守阅读公约达至对身体和心理的规训,最终产生重塑城市居民的社会人格效果。

其二,有助于居民社会信任的重拾。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亦是一种公共交流空间,其为居于其中的读者群体搭建了基本的社会交往平台,如借助定期举办的线上读者交流会、常态化的线下交往活动等。而这种基于阅读的人格化交往空间的设立,最为核心的功能即能够破除以往城市不同个体间基于身份展开的社会交往困境,如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即时的身份特征的基础上。因此,对读者群体而言,城市新型阅读空间搭建的社会交往平台能够有效重塑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新培育彼此之间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等社会资本要素。

其三,有助于城市社会公共性的重建。就内涵而言,不论是简单的作为阅读空间、交流空间,还是作为二者结合的新型阅读空间,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与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均具有类似的建构社会公共性的功能。换言之,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借助“阅读+交流”结合的阅读模式,能够将彼此陌生的个体带入一种类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而逐渐消除彼此间的异质性,最终在此基础上建构城市居民基于阅读的公共生活世界,实现城市社会公共性重建目标。

2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限度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对推动城市居民社会人格的重塑、社会信任的重拾以及社会公共性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城市新型阅读空间试图整合以往公共图书馆与私营书店的阅读与服务功能,打造“阅读+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实践创新,亦存在相应的建设瓶颈,需要引起重视。

2.1 空间建设分散,资源储备短缺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的基础条件是拥有足够的书籍资源储备,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然而,作为一种分散式的阅读空间,其通常分布于社区一角,面临着由于阅读空间狭小导致的书籍资源储备短缺难题。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看,其拥有的书籍储备资源主要分为可出售书籍和可借阅书籍两大类,前者主要源于项目建设前期购买的藏书,后者则依赖城市图书馆联盟地提供。但就藏书内容看,其又欠缺多元化书籍种类,难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内的“悦·书房”恒缘店内所藏书籍多为烹调、养生、小说等类别,鲜有诸如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显然,较之民众不断提升的文化水平,“悦·书房”的现有书籍资源储备无法有效满足民众的多元化和专业化阅读需求,因此,这方面仍有待在城市新型阅读空间进一步的建设中予以完善。

2.2 模式构建不成熟,运营成本偏高

不论是购买社会服务式运作、合作办馆式运作,还是商业综合体式运作,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均面临着运营成本偏高的问题。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不同,其由于更注重打造“阅读+服务”的一体化模式,不仅在物理空间方面致力于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而且在店员服务满意度方面亦给予较高的关注。因此,较之一般的图书馆建设,这种“阅读+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显然会在环境和服务等方面耗费更多资金。此外,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内的“悦·书房”濡沫书阁店的店员数量配置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该店共有4名店员,但实际只需2名店员参与书店日常管理即可,实际工作量与人员配置不匹配。显然,类似这样不合理的人员配置等问题的存在亦会增加运营成本,与集约化和高效化等建设理念不相契合,亟待改进。

2.3 宣传渠道单一,受众群体有限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受众群体虽定位于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力图打造一个全民阅读的公共空间,但就实际来访人数看,却较为稀少,与期望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于其采取的宣传手段单一如仅使用图书馆的公告栏,因此,产生的宣传效果并未达至预期。另外,由于一些阅读空间采用诸如“十里书香”“稻香书阁”“林间书屋”等易与私人书店产生混淆的雅名,让部分读者产生误解。而根据笔者实际体验,由于建成时间较短,诸多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常用导航App中难以精准定位其实际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到访人次。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发现,现有的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往往只能吸引以其为中心且辐射半径有限的邻近居民,受众群体有限。而这也是未来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需要高度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2.4 服务理念落后,专业素养缺乏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核心在于试图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提升城市阅读空间的建设质量与水平。而新型阅读空间的打造必然也离不开与新型的阅读服务方式。但从实际看,现有店员总体的专业素养却难以与之相契合,其多将城市新型阅读空间视作一种商业化的书店或是单一的书籍借阅馆进行管理,并未改变以往的服务方式,因而也就不具备文化服务行业的专业素养。例如,对一些需要人工操作与维护的专业设备,店员往往缺乏必备的技能与知识,降低了工作效率;对新型阅读空间服务内涵理解的偏差,则又难以在日常运营中营造出新型阅读空间所需的文化氛围。这些都制约着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的效果提升,亟待寻求破解之法。

3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策略

为更好地发挥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

3.1 加强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正试图借助打造社区微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个便捷的阅读空间。然而,这种分布于社区的建设模式也造成了阅读空间内部藏书数量与种类难以与一般的图书馆相媲美,更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未来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加强馆际合作,提升书籍资源的共享程度。具体来说,其合作模式主要围绕不同阅读空间书籍资源互相借阅渠道的打通,实现书籍资源的共享。首先,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准,将不同种类的书籍资源分布至不同的阅读空间;其次,应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书籍预约系统,简化馆际间书籍互借程序;再次,应加强与城市物流系统的合作,借助商业化物流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的书籍流通体系;最后,还应加快推进城市新型阅读空间既有书籍电子化工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藏书资源之间的互通与共享。

3.2 创新管理方式,降低运营成本

“阅读+服务”的一体化运营模式使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不仅需要一般图书馆具有的书籍损耗、人力成本,亦需要诸如改善阅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商业化成本。因此,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未来建设应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多重角度降低运营成本。首先,要根据实际运营状况,建立统一规范且合理的管理制度,减少和降低因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资源浪费;其次,引入新技术设备替代非必要的人员服务,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降低运营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再次,建立志愿者服务制度,通过招募内部读者、高校大学生等志愿者参与运营和服务,不仅能够降低人力成本支出,亦可以凭借志愿者本身兼具的“读者”身份,有针对性地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在保障公益性特征的同时拓展其他盈利性业务,借助空间内的特色服务资源开拓新的商业运营板块,增强城市新型阅读空间运营的可持续性。

3.3 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是扩展读者群体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从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双重渠道展开:一方面,加强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介中的宣传力度,借助其权威性、可靠性优势吸引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介,借助其传播迅速性、即时性等优势实现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相关信息的有效扩散,以吸引、扩大读者群体。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既有读者群体具有的宣传效果,形成以既有读者群体为中心的辐射圈,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产生带动效应,让更多群体了解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相关信息。

3.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成效,不仅取决于其物理环境的建设效果,亦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还应围绕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行探索。一方面,在招聘时要进行筛选,从源头上选择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应聘者;另一方面,要针对工作人员的思想、专业技能等开展定期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根据读者群体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确保读者群体阅读体验的有效提升。

3.5 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共建水平

社会资本是指来自社会各类组织、企业乃至民众群体的资本。社会资本主体数量庞大,能够集聚充足的资金支持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中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的力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社会热点形成社会关注点,吸引潜在社会资本主体的关注;其次,要拓宽社会资本准入渠道并提供相应的便捷服务,方便各方主体赞助投资;最后,要实行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制度,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4 结 语

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体验,亦能够营造出全民阅读的氛围,进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治理水平,使城市迈向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化治理道路。虽然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城市社会治理提供诸多有益价值,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图书资源储备短缺、人员专业素养缺乏、运营成本偏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对其服务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服务水平,提高其服务质量,需要从管理模式、资源共享、宣传营销、人员素养以及社会等进行多角度的策略完善,使其获得持久的成长与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城市社会的文化治理水平。

总之,未来城市新型阅读空间不仅要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为导向,亦要作为城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空间层面加强建设,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并举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