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开台第一人”颜思齐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部编版)的若干思考
2021-11-11林晓峰郑少茹
林晓峰 郑少茹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 363000)
教科书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教科书在构建国家认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价值。根据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在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中,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特别是先民迁台垦土屯田、辟建聚落,促进民族融合等相关史实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内容进教材,有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当前我国现行的多个版本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先民开发台湾的史事表述尚不完整,忽略了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
一、颜思齐垦台的基本史实
(一)颜思齐生平述略
颜思齐(1589~1625),明末福建漳州府海澄人(今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万历四十年(1603),为人豪爽、仗义疏财的颜思齐因遭到宦家欺辱而怒杀其仆,逃亡日本平户。抵日后,颜思齐经营中日海上贸易数年,积蓄渐丰。明天启元年(1621)八月,因不满日本德川幕府统治而伺机举事,事败率众出逃至台湾笨港(今云林县北港镇)。他一面重建航海船队,将原先设在平户的贸易机构移到台湾,巩固、发展海上武装贸易集团;一面派人至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等地陆续招募百姓近三千人入台垦殖。据《诸罗县志》记载,颜思齐于天启年间率众在笨港(今云林县水林乡、北港镇一带)设置十寨以屯垦。这是大陆先民大规模移徙台湾的起源,而笨港也成为早期大陆移民的聚居地。明天启五年(1625)10 月23 日,颜思齐染病辞世,葬于嘉义县水上乡南乡村三界埔一带。是年十二月,部众推选郑芝龙为首领,继续拓垦台湾大业。颜思齐、郑芝龙作为海商集团的领袖掀起了大规模垦台的序幕,对台湾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表明了台湾是由闽南人最早大规模开发的。
颜思齐是招募漳、泉移民到台湾进行拓垦的组织者和先行者,许多历史文献对此均有记载。连雅堂所著《台湾通史》称其为“手拓台湾之壮士”,在该书“列传”中,将其列为首位开台人物。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台湾县志》则载述“颜思齐之所部属多中土之人,中土之人入台湾自思齐始”。更有文献指出,“台湾”一名或与颜思齐有关。季麒光著《蓉州文稿》卷一《台湾志书前序》云:“自海盗颜思齐窃踞其地,乃有台湾之名,而中国民实始居之。思齐死,红彝因其余众,用以耕作,民番杂处,渐成殷富”“自海寇颜思齐踞有其地,始称台湾”。民间尊颜思齐为“开台王”。台湾云林县北港镇至今仍保留着“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嘉义县新港乡的“思齐阁”和“怀笨楼”也是为纪念追思颜思齐而建造。
(二)颜思齐的开台功绩
颜思齐开台是我国历史上开发台湾的重要事件。在此之前,大陆居民赴台人数较少且流动性强,并未形成规模聚落。颜思齐招募大批闽南移民赴台垦殖是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也是台湾开发史上的壮举,为台湾发展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直接推动了台湾的深度开发。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功绩:
1.招募赴台垦殖,安抚番众
据《台湾事典·颜思齐》等史料记载,颜思齐率盟兄弟等定居诸罗后,极力安抚平埔族,派人与当地平埔族沟通思想,做好安抚工作。当地少数民族不熟悉农业生产,颜思齐令其部属分别教习、演示,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为加快土地垦殖,发展生产力,颜思齐还陆续派人回闽南招募约三千多的移民赴台从事垦荒,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修筑山寨,积极从事耕猎,移民所到之处“聚成村落,发展到近千家”,为台湾早期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国外的史料也印证了颜思齐最早深度开发台湾的史实。1625年4月6日的《巴达维亚城日记》显示,“中国人不喜余等来福尔摩沙,因而煽动土番对付余等,盖惧怕我方于鹿皮、鹿肉及鱼类之贸易,有所妨碍于彼等故也。……台窝湾(安平)港有戎克船约计一百艘,来自中国从事渔业,并为采购鹿肉运往中国,搭乘该戎克船前来之多数中国人,将进入内地采购鹿皮鹿肉等物。”这段记录表明,颜思齐海商集团对台湾的经营管理早于荷兰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初到台湾时,便发现当时已有大量中国渔民和商人在台湾从事渔业及商业活动,开展鱼类、鹿皮、鹿肉等贸易。这里的“中国人”显然指颜氏统领下的大陆移民,“土番”指台湾高山平埔族。日记中提到的“有戎克船约计一百艘”也说明颜思齐海上集团商贸规模十分可观,在当时已有相当的声望和影响力。
2.建立长期定居点,开启营寨管理模式
颜思齐将迁台垦荒的民众组织起来,在北港东南的平野(今新港)规划建筑“井”字形营寨,分成九个区,中区筑高台,东区设学堂,西区立天妃祠,南区为军营,北区建仓库,建十寨,拓九庄,形成了许多长期定居点,后来逐渐演化为村落组织。连横的《台湾通史》在叙述此事件时亦称“及颜思齐至,郑芝龙附之,垦土筑屋,渐成部落”。移民驻扎的十个寮寨后来成为早期的街市。
与此同时,颜氏率众倚靠台湾海峡,从事贸易活动,福建居民多有依附。移民最先到达、开拓的地区——笨港后来发展成为全台最早的港口集市,至清初逐渐成为台湾与大陆往来交通的主要港口。总之,“九庄十寨”长期定居点的形成与治理模式直接促成了台湾最早的港口贸易和社会管理机构的产生,为台湾早期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将闽南文化带到台湾并落地生根
在颜思齐之前,大陆移民来台流动性强,尚未形成定居点,很难将汉民族的语言、习俗等文化向当地少数民族传播。颜氏组织移民大规模来台定居,家乡闽南的语言文化、岁时风俗、宗教信仰等随之在台湾大规模传播,无形中使闽南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得到延续。如今,台湾的主要方言仍是闽南方言,台胞中百分之六七十为福建籍。诚如连雅堂所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闽、粤之族也。”
4.为郑芝龙父子经略台湾奠定基础
颜思齐去世后,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接替为垦众之首。郑芝龙将经营台湾当作宏大的志业,注重海洋发展、海上贸易同军事武装结合,终于成为台湾实力最雄厚的政治军事经济集团。郑芝龙经略台湾,为郑成功留下强大的海上基业。郑成功后来以此为资本抗清,并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颜思齐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如果没有他开基垦台,就没有郑芝龙以颜思齐事业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强大的海上王国,也就没有郑成功后来的收复台湾。颜思齐的开拓,为郑芝龙海商帝国的崛起和郑成功收复台湾提供先在基础和历史契机。
5.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大航海时代后期,西方商人及殖民者的势力开始并不断向东方扩展,企图控制东方与世界的贸易权益。面对西方势力的东来,颜思齐积极推动沿海商民向台湾移民,他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对台湾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开垦,并凭港口优势,展开了和大陆之间的海上贸易。颜思齐海商集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海商资本的积累,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颜思齐等东南沿海商民的努力之下,从16 世纪到17 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南沿海商民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控制着东方世界贸易的主动权。
(三)关于颜思齐的历史定位
关于颜思齐的历史定位问题,到底是称“开台先驱”“开台王”还是“开台第一人”?史家之间看法各异,而民间与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开台王”是民间对颜思齐的“尊称”,表达了高度的尊崇、信仰,甚至带有神格化的倾向,但是载入历史教科书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亦须作极严谨的考量。综合比对后,显然以“开台第一人”进行定位更为妥当。
开发台湾,颜思齐当然居功至伟,但毕竟治理时间较短,仅五年左右,且早期治理区域限于台湾南部笨港一带而未能覆盖全台。而“王”者有统治、王化之意,如以“开台王”一称载入教科书似乎有过誉之嫌。在“开台先驱”与“开台第一人”之间,后一说法显然更为准确。“开台先驱”似乎颜思齐、郑芝龙乃至郑成功三人都可足以称之,但颜思齐的贡献主要在于其首次大规模、有组织性地带领闽南先民揭开台湾开发之序幕的历史功绩,以“开台第一人”来定位显然比“开台先驱”更为妥当。
二、两岸教科书关于颜思齐记载之异同
(一)大陆历史教科书基本没有关于颜思齐拓台的相关记载
翻阅大陆现行各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我们发现讲述汉人开发、治理台湾的内容不多,与台湾有关的史事,仅在七年级下册(部编版)有一段表述较详,其内容如下: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二目“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这段文字记载了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史事,但未提及荷兰人侵占台湾之前的情况,对颜思齐、郑芝龙等在此前开发与治理台湾的史实未作表述,使读者未能溯源了解台湾开发史,也使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事显得不够完整。
(二)台湾历史教科书关于此问题的载述
相较而言,台湾教科书对汉人开发台湾的史事表述得更为详备。以下举数例。
1.康轩版小学五年级社会课本
关于早期台湾发现与开发表述如下:
十七世纪初,海盗颜思齐、郑芝龙等率领一群人到台湾中南部建立据点并且招募福建一带的汉人前来开垦,但中国始终没有正式派官治理台湾。
2.翰林版初中社会课本
在描述早期台湾历史的时候,也简要介绍了颜思齐垦台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史实:
第二章大航海时代各方势力的竞逐海商在台澎的竞逐
16 世纪后期,因“倭寇”活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安全,明朝政府派兵进驻澎湖,使原以澎湖为据点的汉人海商,逐渐转移到台湾活动。汉人海商于东亚海域进行贸易,也与进入东亚的欧洲势力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其中,以颜思齐、郑芝龙最为重要,在荷兰占领台湾之前,曾招募汉人开垦今日云林、嘉义一带作为据点。
3.三民书局高中历史教科书
该书第一册简要叙写了颜、郑开台的基本历程:
1621 年颜思齐(?~1725)、郑芝龙(1604~1661)年等人率众在台湾南部笨港(近云林北港)、朱罗山(今嘉义市)一带建立据点,在海上及中国大陆沿海进行劫掠,走私贸易,也招徕福建漳、泉百姓来台进行开垦。颜思齐过世后,郑芝龙整并原有势力,于1628 年(崇祯元年)接受明廷招抚,将活动重心移至中国大陆沿海。
从台湾各出版社推出的历史教科书来看,虽对颜思齐开台表述不尽相同,详略不等,但均将颜氏拓台之功作为“汉人”开发台湾的重要事件载入各阶段历史教科书。“颜思齐开台”已作为知识点贯穿在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中,使台湾学子得以正视该史事,对颜思齐开台的意义有明确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表面是肯定“汉人”开发台湾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则会发现其中不少表述别有用心,问题很大。编者似有意将读者导向一个认知,即台湾是一个对各国开放的地域,“汉人”开发和外国开发是处于同等的地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近年来为推进“文化台独”,台湾分离势力加紧推动历史课纲的修改,极力塑造与中国意识相对立的“台湾民族意识”,不断淡化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结。例如,翰林出版教育集团在2019 年推出的高中历史第一册甚至将颜思齐、郑芝龙入台垦殖的部分完全删去,这其实就是民族认同的“去中国化”,企图切断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历史教科书对于塑造正确的国族认同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陆历史教科书对“颜思齐开台”史事表述缺失,而台湾教科书虽涉及大陆移民开发及治理台湾,但表述多不完整或不准确,而且处于不断被弱化甚至删除的境地。“颜思齐开台”是体现两岸文化关联的重要史实,也是驳斥台独分离势力的有力论据,因此,很有必要对现行中小学教材进行修订,补充的相关史事内容。
三、关于部编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若干编写建议
对七年级下册第18课第88页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这一部分,建议做以下几处修改:
(一)添加关于开发台湾岛的有关内容
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以下文字,以完整表述开发台湾岛及后来收复台湾的经过,内容如下:
宋元时期,大陆沿海居民陆续零星进入台湾,拓土定居。明朝末年,颜思齐等人招募福建沿海数千民众赴台,揭开了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序幕,闽南文化和中华文化随之在台湾生根、开花。闽南人后裔构成了今日台湾人口的主体,闽南话逐渐推广。台湾的名称也由闽南语发音中转变形成。
(二)正文增加“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史事链接
内容如下:
相关史事
颜思齐(1589~1625 年),字振泉,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人(今厦门海沧)。他精通武艺,体格魁梧雄健。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因遇官宦家人侮辱邻里百姓,仗义杀人。为逃避官府缉捕,逃往日本平户。天启元年八月十四日,因在日本领导反对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事泄,颜思齐率漳、泉籍同乡义民二三百人乘13 条船下海逃亡。八月二十三日,颜思齐一行数百人在台湾笨港(今云林县北港)登陆。入台后,他们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设置十个寮寨安置人员,着手进行垦荒活动。由于这里地广人稀,二三百人难以适应垦殖的需要,于是颜思齐派杨天生等助手带大船十只到漳、泉两地招募贫民,陆续招募乡亲三千多人到台湾,分别安置到十个寮寨中。迁台的闽南移民从事农耕生产,十个寮寨很快成为大村落,笨港后来也逐渐发展成港口街市。颜思齐组织大规模移民垦台,对台湾农业、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所开垦出来的笨港地区被台湾同胞称为“汉民族开发台湾的发祥地和奠基石。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与众人上山打猎,因饮食不节,感染风寒,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7 岁。他的事业由一个叫郑芝龙的结盟兄弟继承,并在以后形成一个足可与荷兰殖民者相抗衡的海商武装集团。依靠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作后盾,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后来击溃荷兰殖民者并收复台湾,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颜思齐开台的功绩昭著,历史学家连横奉为“开台第一人”,将其列为《台湾通史》“列传”之首。为缅怀他的开台功绩,后人在台湾云林县业港镇区街心建造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在他当年登陆的笨港(今台湾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内兴建“思齐阁”“怀笨楼”,并尊称他为“开台王”。
(三)人物扫描并附图
颜思齐(1589~1625年),字振泉,福建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人(现属厦门管辖)。明末,他带领郑芝龙等人进入台湾,并从福建招募数千民众来台垦荒,对台湾开发居功至伟,被尊为“开台王”“开台圣王”“拓台第一人”“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
四、将颜思齐写入历史教科书的必要性和意义
历史教科书是国家实施历史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型塑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开台王颜思齐”史事的研究与发现,是近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佐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命题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应用空间。对现行历史教科书进行必要的修订,增加“颜思齐开台”这一史实,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加深全国青少年对“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认识
加入颜思齐的史事,可以为“台湾是由中国人最早开发”的命题提供鲜活的法理依据。
颜思齐陨殁后,其产业被郑芝龙继承,后被荷兰占领。后来,郑成功攻占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拿回本属于先人的产业。所以,郑成功进攻热兰遮城时才会对荷兰殖民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人教版统编教材如补充这一史事,就能让学生明了颜思齐开发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按照国际法上一般采用“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命名、最早居住,就是归谁所有”的判定规则,台湾是中国人最早开发的,理所当然归属中国。
其次,有助于驳斥台独言论,强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的认知
颜思齐作为“拓台第一人”的历史功绩,证明了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论断。近来,有人宣称“开台王”颜思齐子虚乌有,或与“台独”势力大搞去“中国化”有关。“台独”势力正是企图制造历史上不存在颜思齐其人的谣言,以实现其台湾“去中国化”的目的。如在教科书中加入这一内容,有助于驳斥“台独”言论,强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的认知。
再次,有助于凝聚台湾同胞的祖地情结和文化认同,增进两岸文化交流
颜思齐对早期闽台贸易和台湾开发做出重大贡献,被后人誉为“开台圣王”。台湾至今仍保留多处历史遗迹。在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颜思齐故里,两岸颜氏宗亲也共同发起并兴建了大陆第一座开台文化公园,以纪念与展示“开台先锋”颜思齐。近年来,两岸颜氏宗亲密切交流联谊,共同开展祭拜颜思齐、重修颜氏族谱等活动。“颜思齐”保留了台湾同胞的原乡记忆。纪念颜思齐,既有助于唤醒台湾同胞的认同感、弘扬闽南文化,也有助于深化两岸认同,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明清两朝官府的偏见,颜思齐集团被定位为“海盗”;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将他们改称为“海商”;但台湾同胞向来尊奉颜思齐为第一次组织移民大规模垦殖台湾的领袖,感念他奠定了闽南先民开拓台湾、建设台湾的根基。从明末天启年间算起,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台湾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颜思齐对台有首拓之功,当今在海峡两岸,颜思齐已经被尊称为“开台第一人”“开台王”“开台先驱”等。
综上所述,颜思齐作为“开台第一人”对台湾开发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将颜思齐写进历史教科书,将有助于全国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闽南先民跨海垦台的历史,强化对“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认知,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一环,将“开台第一人”颜思齐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说明:应教育部教材局委托,为进一步论证颜思齐历史内容是否进入历史教材的问题,本论文中的部分观点和内容曾以《关于将“开台第一人”颜思齐写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回复函)形式于2020 年4 月提交教育部。该建议目前已被采纳,大陆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已收录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内容,修订后的教材于2021年春季开学后正式启用。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7页。
[2]颜思齐抵台时间有多说,主要有明天启元年(1621)、明天启四年(1624)等。本文采纳天启元年说。
[3](清)周钟碹、陈梦林等编纂:《诸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3页。
[4][9][10]连横:《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546页,第10页,第455页。
[5]陈文达:《台湾县志》,康熙五十九年出版。
[6](清)蒋毓英撰,陈碧笙校注:《台湾府志校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9~122页。
[7]唐曼玲、王宇主编:《台湾事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475页。
[8]李汝河主编,郭辉译:《巴达维亚城日记》第1册,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第49页。
[11]教育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修订版,第88页。
[12]陈锦堂等编著:《小学·社会(5上)》,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92页。
[13]台湾“教育部”审定:《国中·社会(七年级上)》,台北: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99页。
[14]薛化元:《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2015年8月第三版,第32页。
[15]江日昇:《台湾外纪》卷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