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林兆恩研究综述

2021-11-11唐哲嘉

闽台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唐哲嘉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林兆恩,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7),卒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享年八十二岁。林兆恩一生倡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并创立三一教,其门徒尊称其为三教先生,后改称三一教主,又称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与宗教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其所创立的三一教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目前该教还在我国福建省的莆田和仙游地区、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流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于林兆恩思想的评述早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发端,最具代表性的如黄宗羲在《南雷文案·林三教传》中将其称呼为“邪”,还有纪晓岚编撰的《四库总目提要》中认为其思想是“悠谬殆不足与辨”。国内林兆恩思想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自容肇祖先生撰写《提倡三教合一的林兆恩》(1948年《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一文开始,林兆恩的思想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进入21 世纪之后,尤其是2006 年莆田市三一教协会成立之后,学术界对于林兆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学者们从哲学、文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林兆恩进行研究。从总体来说,进入21世纪后关于林兆恩的研究基本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态势,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文献解读和考据转向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路径。本文系统搜集与总结21 世纪以来有关林兆恩的研究成果,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作用,丰富林兆恩思想的研究内涵。

进入21 世纪之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应用,文化人类学与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在研究中屡见不鲜,无论是传统的文献解析与考据还是田野调查,都取得了丰富的进展。在专著主要有何善蒙的《三一教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赵伟的《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同时,还有部分著作涉及林兆恩的研究,如马西沙与韩秉方合著的《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饶宗颐的《三教论及其海外传播》(出自《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五·宗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另有台湾林珊妏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05年),这些著作虽然不是专门性的研究,但多少都涉及林兆恩,对于其思想有所评述。此外,在论文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林国平先生对三一教的的研究,林国平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关注林兆恩与三一教的研究,进入21 世纪之后林先生又陆续有多篇论文问世。此外,还有一批关于林兆恩与三一教的研究论文,以下将详细叙述。

通过对21世纪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林兆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林兆恩的生平及著作研究

有关林兆恩的生平及其著述方面的研究学界已经较为成熟,这类研究主要依托《林子年谱》和《林子本行实录》以及时人的评述和地方志的记载。上世纪90 年代林国平先生的《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中已经对其生平与著述有较为详细的考证与梳理。因而进入21世纪以后大部分关于其生平和著述的研究基本也是建立在林国平先生的研究基础之上。何善蒙的《三一教研究》将其划分为童蒙时期(1517~1529),发愤仕途时期(1530~1546),弃名学道时期(1547~1550),创教倡道时期(1551~1598)四个时期。赵伟的《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则将其生平与宗教异象相结合,突出了其生平的宗教色彩。何赵二人均对其生平和著述有细致的梳理,按照林兆恩思想的变化来叙述其生平,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中何善蒙对林兆恩的传教活动和著述情况有较为细致的考证。另有赵献海的《明后期士人在野经世研究——以林兆恩为个案》一文,此文以林兆恩作为士人在野经世的个案研究,以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林兆恩的生平,并认为林兆恩的人生经历根源于科举制度在晚明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因而希望通过向社会靠拢的方式实现经世的理想。总体而言,生平和著述研究是林兆恩研究的基础,学界对此已经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二、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研究

在众多有关林兆恩的研究中,学者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林兆恩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三教合一”,因而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其“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上。对于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归旨,目前学界没有太多的争议,基本都认为其思想是三教归儒。但基于对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体系的不同建构,目前学界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体系。

首先,以何善蒙和孟依莎为代表的体系,他们二人均以道一教三作为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逻辑起点。何善蒙的《三一教研究》《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都有对其“三教合一”的思想进行探析。何善蒙认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而其思想体系大致包括五个层次: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归儒宗孔说等五个方面内容。他认为林兆恩的整个理论体系依托于道一教三说,而三教一致说是对道一教三说的进一步阐释,其次非非三教说乃是从对现实批判的角度来论证三教合一的必要性,最后归儒宗孔则是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最终归旨。而孟依莎在其硕士论文《“三教合一”与三一教实践》中,将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归纳为道一教三、非非三教和三教合一三个层次。她将道一教三作为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并认为非非三教是林兆恩为解决“三教合一”思想困境所作出的创见。最后,她以教义和修行作为三教一致的切入点,并认为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归旨是归儒宗孔。

其次,以赵伟的著作和庄恒恺的硕士论文为代表,他们以林兆恩对三教之弊的批判作为其“三教合一”思想的起点。赵伟的《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一书从明末佛、道二教的三教合一论、志向、三教之弊、三教心性相同、三教皆重纲常伦理、三教归儒宗孔六个方面来论述林兆恩的“三教合一”。从实际的理论建构来看,他的论述突出了林兆恩对三教的现实流弊的批判和用心性、伦理来汇通三教的方法,最后以归儒宗孔作为林兆恩的思想归旨。而庄恒恺在其硕士论文《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中建构了以非非三教、三教一致和归儒宗孔为主要内容的“三教合一”论。他认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阳明心学为基础,并糅合了佛、道二教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而非非三教就是林兆恩提出三教合一的现实起点,进而以三教都是性命之学、皆重内省工夫和体验“道”的途径相同,三个方面解释了林兆恩的三教一致,最后得出林兆恩三教归儒宗孔的思想归旨。

最后,鲍希福在其博士论文《三教本心——心学整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第五章中提出了林兆恩以心为宗的“三教合一”论。应该说他的理论出发点与郑志明先生在1988 年出版的《明代三一教主研究》一书中以心学视角作为林兆恩研究的方法十分相似,他们都以心学作为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鲍希福认为林兆恩的思想是来自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以“心”统合三教的结晶,并认为他是心学三教关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林兆恩统合三教的本质是以“真心”本体,融合儒、释、道三教对“心”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三教合一”。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林兆恩哲学思想的研究都集中在“三教合一”说上,但整体来看学界对于其思想的研究基本没有突破上世纪林国平先生的研究。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阐释其“三教合一”的理论,而没有深入分析林兆恩对三教义理的融汇。从文献上来看,林兆恩的著述十分丰富,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较多的采用新的文献,如《老子释略》《心经概论》等较为系统的理论著作。因而对其“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依旧徘徊在表面的形式,而没能深入其理论核心,这也是目前林兆恩思想研究中的一大缺陷。

三、林兆恩的修行论研究

林兆恩在修行法门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孔门心法与九序心法,他独特的修行理论引起了学界较多的关注。其中,詹石窗与袁方明的《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一文,认为林兆恩的九序功法主要受到了道教内丹学的影响,在渊源上承接道士卓晚春与钟吕内丹派和张三丰的内丹学。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阴阳相成、虚实相生、形神俱炼、天人合一四个观念。阴阳相成是修炼基础,虚实相生是思想内核,形神俱炼是具体途径,天人合一是终极目标。盖建民的《林兆恩三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主要从修行论出发,考察了林兆恩的修行论与道教南宗的关系。作者认为,林兆恩的九序心法主要受到了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而其“艮背心法”思想直接来源于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道教南宗。以往的研究认为林兆恩的修行论就是其开创的九序心法,如,庄恒恺在《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提出林兆恩的修行工夫以发明本心为旨要,其工夫次第主要表现为立本、入门、极则三个层次。鲍希福在《三教本心——心学整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提出林兆恩的修养工夫是一种以归儒为根本的心性进阶工夫,其工夫次第包括儒以立本、道以入门、释以极则,最后使“真心”本体能在世间和出世间两个方法发挥其功用。而何善蒙在《三一教研究》中重点对比了孔门心法与九序心法的不同,指出孔门心法要求门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物所诱惑,而九序心法则是在孔门心法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具体修炼方式。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孟依莎的《“三教合一”与三一教实践》,作者认为林兆恩的主要修行方法就是“心法”,而从具体来看,其“心法”又可以分为孔门心法和九序心法两种。

以上众多的学者都对林兆恩独特的修行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对其修行论思想的渊源、内涵、次第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其修行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林兆恩九序心法立本、入门、极则的修行次第,并对九序心法的内涵有一定的探析。而研究中尚有争议的问题在于孔门心法与九序心法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尚有待学人深入研究。

四、三一教及其传播研究

关于三一教的传播及其现状的研究也是林兆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21 世纪之后林国平先生尤其关注三一教的当代传播和复兴。他的诸多研究成果都围绕着三一教的当代复兴问题,带有很强的现实价值。林先生在《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以福建为中心》《当代三一教的复兴与转型》《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以福建三一教为例》《杨通化与仙游、惠安三一教的复兴》等文中,特别以三一教为例探讨了作为民间宗教的三一教如何在新世纪实现转型和复兴的问题。总的来说,林先生认为三一教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的典型,在当代的复兴是不可忽视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化与信仰意义。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民间宗教必然与新时代产生诸多的矛盾,因而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与把控,从而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此外何善蒙在其著作《三一教研究》和论文《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三一教信仰状况田野调研》《三一教仪式研究》中对三一的现状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何善蒙利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他曾多次到福建的莆仙地区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因而他的研究材料比较详实,考证细致。可以说,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为我们在现代视野中考察与阐释三一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便利。《三一教研究》一书分为:历史篇、信仰篇、思想篇三个部分,以宗教学视野为主,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为辅,系统地挖掘了林兆恩的思想体系和作为宗教的三一教信仰、仪轨、制度以及其当代发展。但其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何老师的研究重点在于三一教的当代发展及作为民间宗教的形态,因而基本还是沿用林国平先生的阐释,并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其二:他的研究将作为思想根性的三教合一论与作为现实宗教的三一教进行了割裂,没有以历史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三教合一和三一教的联系。

而饶宗颐的《三教论及其海外传播》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来源、依据,以及三一教对后世民间宗教的影响,还有三一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影响等问题。此外,马西沙、韩秉方的《中国民间宗教史》中从林兆恩个人情况及三—教创立的社会思想背景、林兆恩的宗教思想特征以及林兆恩倡导的道德社会理想三个方面,对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及三-教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做了较充分的梳理与分析。另,王成良的硕士论文《2006 年以来的莆田三一教研究》以2006 年为界限,研究了近12年(2006~2018)来莆田地区当代三一教的发展形态,该文主要通过对现代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三一教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的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还有罗臻辉的《明末清初三一教在漳州传播考述》,此文深入考察了明末清初漳州地区三一教的传播与发展情况,作者梳理了漳州地区三一教门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与官员的交往,对于研究漳州三一教的传播史有很好的借鉴。俞黎媛的《社会学视野下的三一教与明代社会》,该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三一教诞生的社会原因,作者认为三一教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在于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同时明代社会的危机处理不到位,社会保障的缺失又使得三一教由学术团体转向宗教团体。另外吴慧娟博士的《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和林国平的《从<夏午堂歌词集>看三一教的娱乐与教化观》对三一教仪式音乐的研究也值得注意。

五、林兆恩与阳明心学研究

应该说从心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林兆恩思想是一个近年来较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将其作为阳明后学来探讨林兆恩与王学的关系。其中,韩秉芳的《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一个传布于闽中的王学傍支别派》和彭国翔的《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儒学的宗教化》两篇文章较为具有代表性。彭国翔认为严格而论林兆恩并非阳明后学,但三一教的思想理论完全是基于阳明心学的,因而林兆恩三一教的建立,可以作为阳明学影响下儒学宗教化的一个具体例证。而韩秉芳则指出,林兆恩的哲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阳明心学的,因而可以说是“姚江别派”,是阳明后学中一个从学术团体向宗教发展的傍支,他的学术地位不应该被低估。关于林兆恩思想的渊源,众多学者已有较为明晰的观点,林国平先生最早指出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基础就是“心学。因而将其放在心学的视角下考察,不仅能更好的梳理林兆恩与阳明心学的内在理路,也能更好的推进阳明学的传播研究。

六、文学作品中的林兆恩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林兆恩研究也是近年来林兆恩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向,其研究依托于小说《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著作方面以赵伟的《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和台湾林珊妏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为代表。赵伟的《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一书从文学的角度进入思想史的研究,其研究的方法乃是基于文学的文本解读,因而其视阈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中的林兆恩及其三教合一思想。从研究的领域来说,文学视野的切入拓展了林兆恩的研究维度,将原来的研究从宗教与哲学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一书中的前两章乃是对于林兆恩生平与思想的梳理,作者对于其三教合一思想有一定的解析与探讨,其余部分主要围绕着文学作品来解读。赵伟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林兆恩形象以及当时民间对林兆恩思想的接受有一定的帮助。而林珊妏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同样属于文学领域的研究,作者从明代三教思潮出发对小说的思想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着重对小说的文本内容与特色进行了分析,其中第六章对林兆恩思想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的实践方式进行了说明。此外还有,段春旭的《一部反映民间宗教思想与传播的小说——<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和齐学东的《描写妈祖和林兆恩”三一教”的两部古代长篇小说》。文学作品中的林兆恩研究虽然并不能为研究林兆恩的思想提供直接的依据,但是此类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也为研究林兆恩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关于林兆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果,无论是研究的领域还是研究的方法都有较大的拓展。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生平与著述、“三教合一”思想、修持论、三一教的传播与复兴、林兆恩与阳明学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林兆恩等六个方面。从研究的领域来看涉及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音乐学等众多方面,多元化趋势的研究领域也伴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从传统的文献解读和考据到田野调查和实证方法的应用,无不彰显着新时代的研究特色。随着林兆恩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得以进一步深化,而学界对于林兆恩关注的持续上升,也离不开众多学者的积极参与。

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三教合一”思想依旧是研究中的核心,学界对此也有较为初步的探讨,但关于其“三教合一”的深入分析依旧不够,尚未形成较为细致的体系。此外,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及其丰富,他的著述浩瀚如烟,尚有大量文献未经研究,尤其是林兆恩对三教义理的融汇尚未完全发掘。特别是林兆恩融汇三教义理的著作《老子释略》《四书正义》《金刚经概论》《心经概论》等作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也限于海外信息的不流通,目前仅找到台湾吴伯曜的《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2001年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以及李庆的《论林兆恩的<老子释略>——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五》(香港《弘道》)。林兆恩尤其注重三教经典,他对三教义理的诠释乃是其“三教合一”思想的精髓,因而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以上所列举的著作应该是以后研究中的难点与重点,有必要深入挖掘其对三教义理的融汇,以便推进林兆恩在新时代的研究。

注释:

[1]何善蒙著:《三一教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赵伟著:《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马西沙著:《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5]饶宗颐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林珊妏著:《〈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00年。

[7]林国平著:《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8]郑志明著:《明代三一教教主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9]盖建民:《林兆恩三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

[10]詹石窗、袁方明:《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1]王成良:《2006年以来的莆田三一教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12]李志鸿:《三一教与道教雷法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2期。

[13]罗臻辉:《明末清初三一教在漳州传播考述》,《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1期。

[14]薛东、林国平:《“闽中异端”林兆恩》,福建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11期。

[15]孟依莎:《“三教合一”与三一教实践:林兆恩思想特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6]张元鑫:《袁中道书牍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7]王廷婷、庄恒恺:《〈三一教研究〉评介》,《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3期。

[18]林国平:《从《夏午堂歌词集》看三一教的娱乐与教化观》,《海峡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19]刘泳斯:《民间信仰在“三教合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3期。

[20]韩秉芳:《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一个传布于闽中的王学傍支别派》,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下册),国际儒学联合会,2012年。

[21]商琴琴:《论宗教教化向道德教育转化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2]庄恒恺:《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中的佛道因素》,《长江师范学院报》2012年第3期。

[23]林国平:《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以福建三一教为例》,《东南学术》2011年第6期。

[24]赵伟:《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5]吴慧娟:《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6]鲍希福:《三教本心——心学整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7]林国平:《当代三一教的复兴与转型》,《宗教哲学》2009年第6期。

[28]林国平:《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4期。

[29]赵伟:《林兆恩与明末三教合一论比较》,《东方论坛》2009年第2期。

[30]庄恒恺:《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1]何善蒙:《三一教仪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32]林国平:《杨通化与仙游、惠安三一教的复兴》,《福建宗教》2008年第1期。

[33]赵献海:《明后期士人在野经世研究——以林兆恩为个案》,中国明史学会、辽宁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明史学会,2007 年第11 期。

[34]何善蒙、王廷婷:《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三一教信仰状况田野调研》,《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5]林俊雄:《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三一教”》,《中国宗教》2007年第2期。

[36]何善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7]杨东甫:《关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及其作者》,《阅读与写作》2006年第6期。

[38]赵献海:《瘟疫与民间宗教——以林兆恩与三一教为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创刊号。

[39]齐学东:《描写妈祖和林兆恩“三一教”的两部古代长篇小说》,《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第4期。

[40]林国平、郑小娟:《从鸾书〈镇家宝〉看清末民国时期的三一教》,《台湾宗教研究通讯》200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