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2021-11-11柳红霞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原诗叠词春江花月夜

柳红霞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亳州分校,安徽 亳州 236800)

一、引言

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古典诗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文化的珍贵传承。古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表达中国文化的词汇。诗人常常将山水田园、生活经历、内心的情感和人生哲理等相结合,用优美的文字抒情言志。古诗常用意象、典故和象征等来创造意境、传情达意,且有一定的韵律节奏。千百年来,一些优秀作品被人们所喜爱,传诵吟咏至今。为向世界传播和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翻译古诗是一项重要的传播方式。如何将中国古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准确完美地再现出来,尤其是将一些蕴含中国文化的词汇准确地传达给不同文化的读者,一直是众多翻译家和学者们探索和研究的重心。本文选取许渊冲翻译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许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历史典籍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记载不多,虽然诗人仅有两首诗留存于世,其中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却成了唐诗中的佳作。诗人仅以这首诗成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赞叹该诗是“诗中之诗,顶峰之顶峰”。由于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及审美价值,国内外许多翻译家及学者已经对这首诗翻译了多个版本,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译者如许渊冲、张庭琛、弗莱切(W.J.B Fletcher)和查尔斯·巴德(Charles Budd)等。对于这些译本,已经有学者们分别从叙事角度、美学角度、关联理论认知角度和认知隐喻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而从词汇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这些译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选择许译本进行研究并探讨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分析译者在面临中英不同的两种文化及进行转换时,如何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准确地传递给英语语言背景及文化的读者。

二、文化负载词及功能对等理论

(一)文化负载词

最早的 “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是国内学者许国璋在其文章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出的。对此国内外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英国学者莫那·贝克将其定义为“文化负载词指一些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概念意义的词汇,在原语言文化中存在一些与宗教信仰及社会风俗相关的事物,可以用来表达某一抽象或者具体的概念”,我国学者廖七一将文化负载词解释为“某种语言中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词或者习语,带有一定的文化标志,这些词语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性和独特性”,尤金·奈达按照文化的特征,从生态、社会、宗教、语言及物质类别对文化进行分类,与之对应的,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也归属于这种类别。

(二)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20世纪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一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在翻译文本时,应当把重心放在原文的意义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上,不再受限于原文的形式去一一对应。译者不仅应在原文与译文的词汇意义上对等,而且要保持两种语言在语义、风格和文体上的对等。简而言之就是要“利用最合适及对等的语言和文体再现出原文本的内容”。尤金·奈达提出在翻译活动中,两种语言进行切换时既有一些表层词汇,也包含部分带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词汇信息,这个时候保持两种语言意义上的对等就非常有必要。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篇章、句法和文体四个方面进行分类,不仅关注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契合度,更将目标语读者看作重要的考虑对象,即源语读者对于作品所拥有的感悟和反应,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相类似的感悟及反应也同等重要,即针对同一内容,要最大限度地做到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的感受和反应相同。奈达的这一理论强调译文在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应该贴近及忠实于原作。

作为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翻译古诗的“三美”原则,他的这一理论强调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再现原诗的神韵,在意美、音美、形美这“三美”之中,意美最重,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他的这一翻译理论与尤金·奈达的理论相一致。在翻译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许渊冲借鉴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自己的“三美”原则,通过高超的翻译技巧对原诗中出现的一些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精妙的翻译。

三、《春江花月夜》原文使用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唐诗《春江花月夜》使用陈隋乐府旧题,整首诗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变换一韵,整首诗韵律交错变换,结构整齐和谐。诗人张若虚运用清丽的文笔,以“月”为主体,辅以“春”“花”“江”“夜”作为场景烘托,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迷离惝恍、邈远幽美的画面,创造出宁静、辽阔、深沉的意境。整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诗人将包含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及物质文化的词语巧妙运用,融情于景,借诗言志,融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造诣。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运用及翻译

一些描述自然、地域、环境、动植物和气候的词汇可以称为生态文化负载词。诗人在诗里使用了描述地域的词语来表达距离的遥远,比如原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句中,诗人使用了“碣石、潇湘”这两个表示地域的文化负载词,“碣石”指在渤海边上的一座山,“潇湘”则指湖南省的湘江与潇水,古时碣石、潇湘泛指北方和南方,诗人运用这一文化负载词来表达思妇和游子相隔南北、路途遥远、难以相见的凄苦。依据功能对等的理论,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应成为翻译的重点,译者应聚焦于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面对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的地理文化差异,译者应从本质上剖析这一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选择适应目标语读者的文化的翻译,使得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一致。因此,对于缺少相关中国地理知识的目标语读者来说,如果直译这两个地名,或者采用拼音加注释的方法翻译,将会给他们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也无法理解原诗作者要表达的“想念而无法相见”的相思之情。许渊冲利用功能对等原则,没有将词汇死板地进行一一对应,而是巧妙地将“碣石、潇湘”翻译为South River 和 East Sea,这样的译文不仅使目标语读者能理解该诗的意思,而且能直观地体会到距离的遥远,继而能感受到诗人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目标语读者能作出和源语读者相同的心理反应。

再如这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中,诗人用了“青枫浦”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青枫浦是地名,指水边的平地,诗里指离人和思妇分别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枫、浦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具有指代伤感别离的景物或者亲朋分离的地方的意象,诗人常用这一意象来寄托离别和思念的情感。“根据翻译的美学理论,翻译者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及情感反应,目标语读者需要从内容到美感都与原文相对等的译文”。由于英文中对于这一类具有特定意象的词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是译者需要面对的难题。尤金·奈达认为,译文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无须在格律、押韵等形式上采取机械刻板地对应,译者需要做到两种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为了让译文能贴切地还原出原诗的意境美,力图契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心理,使读者理解原诗的内涵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许渊冲在保留原诗中特殊意象的基础上,别具一格地选择“Farewell Beach”这一词语来翻译“青枫浦”,让异域文化的读者明白这是一个离别之地,这样的译法不仅保留了这个传统的文化意象,使得译文更贴近原诗,同时也使目标语读者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体会原文抒发的离别之情。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的运用及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指那些“含有社会习俗、历史典故、传统礼仪及政治因素的词语,以及某一语言中原本没有特殊意义,但是经过长期使用后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一些词语”,比如在诗句“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中,诗人使用了“鸿雁、鱼龙”这两个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负载词。鸿雁是中国的一种候鸟,每年随着季节南北迁徙,春来北方秋去南国,它们的这个生态习性常常让游子们感叹人在异乡,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鸿雁”一词就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国文化中“鸿雁传书”即代指通信,这一典故出自《汉书》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武帝时期,遣苏武出使匈奴,但苏武被单于流放北海牧羊10年不得归汉。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单于以苏武已死为借口拒绝放苏武回汉,汉使告知单于汉昭帝不久前在上林苑射下一只足上系着苏武帛书的大雁,以此证明苏武仍存活于世,匈奴单于再无借口,只能让苏武归汉,自此,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或者传递书信的人,鸿雁也成了中国文化中“信差”的代称。鱼龙泛指鳞介水族,在本诗中指鱼类,鱼在中国文化中是传递书信的又一个“媒介”,也具有特殊的指代意义,这一文化指代的用法最早出自《乐府诗集》中的诗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相传古人常把信息写在绢帛上,装在鱼腹中进行传递,之后又发展到用鲤鱼形状的涵套装书信,由此,“鱼传尺素”这一词语代指互通书信。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这两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来抒发怀念相思之情,例如在宋代诗人汪元量的《晓行》一诗中,诗句“西舍东临近日别,北鱼南雁几时通”中用“北鱼、南雁”来代指遥远的距离及由此引起的深沉的思念之情。

诗人张若虚运用了“鸿雁、鱼龙”这两个社会文化负载词,表层意思指即使善于远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一望无尽的月光,善于戏水的鱼儿仅仅能泛起一阵阵波纹,能够为人们传递书信的鸿雁和鱼儿都无法传递思妇和离人的书信,借此表达思妇无法到达游子身边与之相会的离愁之情。对于这句诗的翻译,如果局限于文字表面的刻板对应,一来英语中没有与“鸿雁”相对应的词汇,二是“龙”这个虚无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和代表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龙”这种生物象征着罪恶的根源及凶恶、丑陋,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国民认知中,“龙”具有神圣尊贵的意义,代表着至高无上,是吉祥的象征。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如果在翻译中出现“鱼、龙”的词汇,将引起目标语读者的不解和反感。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有文化差异的翻译,译者不必拘泥于文字表面的形式,而是要注重概念意义的对等,译文可以通过词类转换等方式,来创造出符合目标语读者认知的概念,降低文化差异。因此,对于这两个词的翻译,许渊冲并未刻板地对应翻译“龙”,即“dragon”,而是采取了减译的方法,舍弃了龙的翻译而保留了鱼的意象,再次创造性地使用了 message-bearing swans 和 letter-sending fish这两个词语来翻译“鸿雁、鱼”的意义,不仅在意义上忠实准确,而且结构上保持了与原文一致,非常巧妙地保留和再现了原文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一译法相当精妙,可以让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很容易就理解了原诗的意思,同时也保留了汉语的文化象征。“既准确地阐释了原文,还传达了原诗的音韵美,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美”。

(三)语言文化负载词的使用及翻译

由于所属的语系不同,中英文在语音、构词和句法等方面所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这类反映语言文化特点的词语被定义为语言文化负载词。在汉语中,叠词由于具有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使用一些叠词来体现音律的和谐以及诗词的韵味,“诗歌运用叠词这一艺术手法,能够充分展现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和修辞美”,而在英语中,叠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要低很多,而且一般出现在口语中,在正式文体中出现得很少,即使在正式文体中偶尔使用,也仅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不能像汉语中的叠词一样,用来表达丰富的语言效果”,因此,如果从词汇对等的角度来翻译这些叠词,难度很大,因为“对汉语中的叠词进行翻译时,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这个叠词完全对应的英语词汇”。对于汉语这一修辞手段,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应注重修辞功能,译者应从句子结构及修辞技巧入手,做到译文和原文保持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对等,从而达到语用意义的对等。

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频频使用叠词,以达到诗作的韵律美、形式美及修辞美。比如在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中,诗人用了叠词“悠悠”来描述白云随风飘去的动态美,用来创造游子远去的意象。在汉语的传统意象中,飘忽不定的“白云”和漂泊流离的游子境遇相似,因此诗人用“白云”这一结构隐喻喻体的具体意象,指代离家远行的游子,一幅离人飘零和孤苦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许渊冲在翻译时将重心放在语篇意义的对等上,叠加使用词语“away, away”,这一译法在格式上非常巧妙,与原诗中的“悠悠”一词在形式上保持对应,保留了原诗的形式美,同时,重复的away表现出白云缓缓离去的状态,描绘出了游子和爱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意境和画面。

又如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诗中,诗人连用两个叠词“代代、年年”使诗句达成优美的韵式效果,无论在韵律还是在形式上都非常具有美感,而在英文中没有与这两个叠词对等的词语。但此句诗是整首诗境界升华的点睛之笔,诗人感慨无论月圆月缺,江月依旧会每晚出现,从而领悟到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消逝的同时又有新的生机孕育,宇宙因之永恒。诗人的境界也从抒发情爱升华到求索生命的意义。译者面对原诗的修辞手段和诗人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需要向目标语读者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意义。功能对等的核心是把握原文的精神和意义,利用恰当的翻译手段,将原文的核心思想、语用意义及概念意义生动地传输至目标语读者,从而引起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许渊冲在翻译该句诗时侧重于译文的语用意义及概念意义的对等,译为“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old and new”。他通过意译的方法,使用“many generations”和“from year to year”两个短语,译出了人生一代一代,来去匆匆的生命现象,同时还采用了增译的策略,根据诗意补充了“old and new”这一短语,说明人生短暂如朝露却代代相继,江月虽盈亏而永恒,这样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格律工整,与前后句的韵脚保持了统一,不仅将原诗鲜明的音韵节奏保留下来,还将诗人想要表达的对宇宙、生命的思考完美地传达出来。

四、结语

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活动就是在译文中用最恰当且自然的对等词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意义层面的再现为第一,风格和文体层面的再现为第二,翻译中不可能做到绝对等值,译者的工作就是努力争取等值,而不是等同”。根据他的这一说法,原文与译文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完全一致,因此,也无法做到绝对对等的翻译。译者在翻译古代诗歌时不能为了忠于原文的形式对等而逐字逐句地直译,这样会造成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也不能为了表达诗词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而完全抛开原文形式的限制,采用意译的方式,这会使译文的文体发生改变,使诗歌失去了特有的文体形式。由于文化负载词在社会、宗教、语言、生态及物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通过对许渊冲译本的分析研究,译者可以采取意译方法,达到形式趋近的效果,或者采取减译、增译等策略,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形式、内容及意境等各个层面与原文、原意达成一致。

总体说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承担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翻译古诗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不仅要综合考虑其内容、形式和美感,还要兼具体现原诗的文化信息及特征,保留原诗的文化及美感,做到对原诗的表达趋近对等。

猜你喜欢

原诗叠词春江花月夜
妙用叠词我来说
峨眉山月歌
春江花月夜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改诗为文三步走
传世作品最少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赏析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