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亳文化社会认同提升路径探究

2021-11-11曹俊岭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亳州传统文化

芮 琼,曹俊岭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 亳州 236800)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考量,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反映了党中央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文化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种“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是高度社会认同的集中体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亳文化作为优秀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历史发展脉络、经济社会状况以及风土人情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亳文化,就是要加强对亳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进一步夯实亳文化的社会基础,不断提升亳文化的社会认同,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推动实现亳文化的“双创”转化。

一、亳文化概述

亳州,古称“谯郡”,素有“中州锁钥,南北要脊”美誉,地处中原腹地,位于华北平原南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西客商过往旅居此地,南北文化经此激荡碰撞,是“涡水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地域上看,古亳州横跨涡河流域,不仅包括今天管辖的三县一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还囊括了涡河上游今河南境内的鹿邑、永城等周边广袤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勤劳智慧的亳州先贤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留下了形态多样、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据统计,“亳州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6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从奴隶社会的“商汤都亳”到三国时期的“曹魏陪都”、从“道家老庄”到“建安三曹”、从“华佗故里”到“药材之乡”、从“中华药都”到“华夏酒城”,亳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亳州孕育了形态多元、博大精深的亳文化,在安徽地方文化发展史上与皖南地区的“徽文化”遥相呼应,形成了“南有徽文化、北有亳文化”的格局。“从地域文化的概念出发,这个中国南北分界区域的文化我们称之为‘亳文化’,它是这个地域范围内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了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医药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古井酒文化以及方言民俗文化等,是千百年来涡淮流域的亳州地域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社会价值观念与思想的文化遗产。”

亳州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中国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先秦的诸子百家在此争鸣传播,亳文化历经千年传承,生生不息。位于亳州市蒙城县境内的尉迟寺遗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遍布亳州各地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文化遗存,有力证明了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在亳地的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其代表著作《道德经》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科学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生活在今蒙城县境内的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将道家发扬光大,使道家成为先秦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确立了道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主流地位。东汉末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人承袭先秦文学风气,开创了响绝文坛的“建安风骨”,同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药养生文化、以古井贡酒为代表的酒文化也初见端倪,奠定了亳州“中华药都、华夏酒城”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亳州依托发达的涡河航运,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商业文化,形成了著名的北关历史街区,确立了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历史地位,彰显了亳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积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遗留建筑——亳州花戏楼,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亳文化的大气与包容,其高超精湛的砖雕、木雕见证着亳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亳文化,尤其是老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曹魏文化、养生文化、酒文化,详细记录了亳州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表达了亳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彰显了亳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从商汤为民“桑林祈雨”到曹操踏麦“割发代首”,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无不体现了亳州先贤的高超智慧。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感慨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呐喊,反映了亳文化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民本情怀。经历岁月激荡以及战火洗礼的亳文化,汲取南北文化之精髓,融合百家学说之所长,熔铸了亳文化开放包容、品格厚重、富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特征,锻造了亳文化“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人合一”“天下归心”、救死扶伤、以民为本等文化品质。独树一帜的亳文化以其厚重的文化品质及独特的精神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迄今为止,除了齐鲁儒家文化外,似乎还没有哪一种地域文化能像毫文化这样充分地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坚强地支撑着中国文化的实质和精神。”植根于亳州大地的亳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为后世探索世界、改造社会提供了绵延不断的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社会认同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是一个民族“精神命脉”的外在表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是“文化价值体系中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所拥有的文化共同体的独特标志”。高度的社会认同既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近代以来,在工业文明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亳文化的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遭受到了严重冲击,依附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亳文化逐步丧失了往昔的风采,亳文化的社会认同也随之不断下降。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包括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通过提升亳文化的社会认同,重塑亳文化的生态环境,重构亳文化的文化秩序,筑牢亳文化的群众基础,切实增强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制约亳文化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弘扬下,亳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亳文化的生机活力持续焕发。但是,与千年一脉的亳文化历史地位相比,亳文化的社会认同还比较低,制约亳文化社会认同的因素还普遍存在,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亳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文化遗存面临无迹可寻

由于长期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战乱人祸的损毁,亳文化的历史遗存数量正不断减少,部分历史文化遗迹已荡然无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几千年亳州先民遗留下来的村落古镇、庙宇祠堂、名胜遗迹以及风俗传统已面临岌岌可危的地步,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无法避免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破坏。比如,亳文化中商旅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盛极一时的老北关历史文化街区正逐渐消失。另外,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之间矛盾日渐突显,导致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压力倍增。由于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在对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缮维护的过程中,因人为主观因素部分历史文化厚重的遗存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彻底丧失了其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例如,2016年6月,亳州“城门楼刷白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还有部分地区举办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竟成为附庸风雅的作秀表演,有的甚至沦为“挂羊头卖狗肉”的商业演出,这些活动严重曲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大大降低了亳文化的社会认同。

(二)亳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薄弱,文化发展缺少学理支撑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术界的研究探索,地域文化要想发扬壮大更离不开专业研究人才队伍不断提供新的研究成果。一段时期以来,在亳州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在广大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倾心付出下,亳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亳文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受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力量分散等因素影响,亳文化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水平还比较低,亳文化发展的学理支撑基础不牢。目前,亳文化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系统以及社科联等学术团体中,部分学者大多以兼职研究为主,以亳文化研究为副业。以亳州学院的亳文化研究中心为例,现拥有专兼职人员60余人,2019年共发表亳文化研究论文26篇,出版专著3部,以数量计算平均每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还达不到0.5篇,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三)亳文化传播手段单一,文化创新缺乏现代性转化

伴随着市场的高度发展以及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变化。文化传播的渠道日趋多元,人民群众从新媒体中获得文化知识的比重逐渐超过传统媒介。过去仅从书籍、报刊、杂志上获取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现在通过平板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取。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所有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导致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文化知识良莠不齐,甚至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也在网上肆意蔓延。尽管亳文化在传播渠道及传播方式上作出了有益尝试,在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方面也作出了部分探索,但是,传统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覆盖大众的有影响力的网络传播平台尚未真正建立,文化创意产品较少,文化传播效果明显不佳,人民群众对亳文化的理解认可程度还有待提升。

(四)青少年亳文化教育滞后,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阶段,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安排,偏重于知识性的灌输,忽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及文明理念的教育引导,加之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理解片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2021年亳州市中考分值设置中,所有科目总分为770分,其中能够直接体现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国学经典仅占10分。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文化多元融合进程逐渐加快,然而青少年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更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洗礼,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式微,势必造成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部分青少年不愿学习继承费时费力才能获致的传统文化,使得一些“口口相传、手把手教”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正日渐没落,像“二夹弦”“拉魂腔”“大班会”“九曲黄河阵”等颇具亳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面临失传。

三、提升亳文化社会认同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大力弘扬和传承亳文化,通过发挥亳文化的资源禀赋,不断强化亳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此提升亳文化的社会认同,绽放亳文化的时代光芒。

(一)加大文化保护力度,深挖亳文化的资源价值

遍布亳州各地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是亳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见证,也是亳文化丰富多彩的物质呈现。一要建立亳文化名录清单。亳文化作为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统称,包含了历史建筑、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传说、舞蹈戏曲、风俗民情等多类文化形态。文化部门要加大亳文化资源普查力度,尽快熟悉掌握不同文化形态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地建立亳文化名录清单。二要制定亳文化保护方案。针对亳文化的生存发展情况,依据不同文化形态,分别制定文化保护方案。不断加强物态文化的修缮维护,确保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延长其寿命。对非物态文化在做好影视录像保存的基础上,加快确立文化传承人,避免文化传承断层断代。三要深入挖掘亳文化的资源禀赋。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亳文化精品旅游品牌,大力开发“道源问道”中华传统文化之旅精品示范线路,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不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二)加强学术研究,不断夯实亳文化的学理基础

系统的、全面的、高水平的亳文化研究是推动亳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亳文化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一要整合亳文化研究资源。在安徽省亳文化研究会的号召指引下,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积极搭建亳文化研究平台。大力支持亳州学院的亳文化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亳文化研究高端人才引进,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中的专业化亳文化研究队伍。注重发挥亳州市社科联等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亳文化研究合力。二要定期举办亳文化高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亳文化多元的文化优势,持续推动亳文化研究深入开展,通过举办全国性的老庄道家、建安文学、三曹研究、中医养生、华夏酒文化、中医药产业发展等学术会议,诠释亳文化的内涵本质,展现亳文化的时代风貌,不断扩大亳文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要建立亳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不断将亳文化与现代社会追求健康养生时尚的生活生产方式相结合,积极推动“医、药、养、游、体”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真正把亳文化研究成果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此促进亳州现代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创新传播方式,切实提高亳文化宣传效果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文化宣传和经典解读是激发人民群众传统文化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文化情感归属的重要渠道。一要注重亳文化故事阐释。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挖掘亳文化背后的文物故事,通过具体化、可视化、艺术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表达,提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亳文化的认知兴趣,拉近民众与亳文化的距离,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亳文化的情感归属。二要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亳文化的宣传引导,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不断丰富亳文化的传播形式,广泛宣传亳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内涵价值,为弘扬传承亳文化夯实舆论基础。三要借助新媒体丰富传播手段。要广泛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表达方式亲民、形式新颖活泼的传播特征,充分发挥网络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积极采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通过开展亳文化网上专题展览、亳文化数字博物馆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亳文化网上宣传,加快形成亳文化线上线下互动的传播格局,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的亳文化历史记忆,提升亳文化的宣传效果。

(四)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引导,牢固树立亳文化传承自觉

青少年是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未来的一代有怎样的文化观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和国家的未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终究要靠青少来担当。一要加强亳文化学校教育。教育部门要极力扭转重知识、轻文化的教育局面,在课程教育中要不断加强亳文化的教育渗透,增加亳文化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加大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培训,不断提升青少年的亳文化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二要重视亳文化家庭教育。家长要深刻认知到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尽快改变自身对亳文化的态度。在家庭教育中,适当融入亳文化元素,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展示亳文化的风俗民情,通过亲自教授传统礼节,将亳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三要树立亳文化传承自觉。对青少年自身来说,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亳文化的知识技能,学深悟透亳文化的精神内涵,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者。

猜你喜欢

亳州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谁远谁近?
从“亳州论剑”看亳州武术的发展与传播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