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1-11-11刘从梅潘红霞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刘从梅, 潘红霞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凤阳 233100)

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3个基本要素,其二级层面涵盖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徳、体育情感等6项基本指标。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结合高校体育核心素养3要素6指标等基本内容,拟从大纲修订、教学内容遴选、教学过程把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重构方面提出个人见解,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借鉴。

1 立足“运动技能与习惯”素养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1 重视学生运动技能与习惯培养

基于“课程发展的逻辑起点需要重构:从学科内容走向核心素养”观点,来重修大纲。其基本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课程大纲既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又要兼顾学校客观条件,量力而行,真正使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每个学期前半部分,安排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培育学生“低阶认知能力”,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发展;后半部分,以传承与创新方式培育学生“高阶认知能力”,追求学生运动技能获得与运动习惯养成的协调发展。在运动项目安排上表现为:难美性项目,前半部分以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基本体式为学习内容,后半部分以创新方式展示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隔网对抗性项目,前半部分以学习基本技术为主,后半部分以编排、比赛方式展示学生的能力运用与综合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辅以课内外一体化联动学习模式,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

1.2 凸显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习惯

按照我国2016年9月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的结构框架,教学内容的遴选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基础性”,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从体育学科育人特点出发,教学内容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知识技能传授,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素养。每个运动项目知识技能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若安排过多的内容,学生将会疲于技能的学习,而无法发展“高阶认知能力”“核心素养”将会形同虚设。因此,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路:“基础”为根基、“发展”为主轴、“素养”为目标,实现“基础扎实”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动起来、练起来”的动态中,倡导个性化学习、人性化学习,发展娴熟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1.3 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为主旨

教学过程的把控围绕“基础”之根基,通过筑牢学生基础知识,实现“以少胜多”之学习效果。理解了“基础”要素的核心意义,再以“自主发展”方式实现运动能力、运动品质的稳定与快速发展。以排球项目为例,系统化的6大技术“移动、发、垫、传、扣、拦”,基础性教学内容选择4项,“移动、发、垫、传”,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练习活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享受运动的愉悦感。“扣、拦”技术,教师简单进行介绍,学生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自主进行深度学习,发展运用能力、合作能力、自我调整、批判性思维等素养与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技能。

1.4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与习惯素养的养成

面对“核心素养”的课程新理念,改革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指标,是推进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保障措施。重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运动能力素养生成、社会适应的健康行为素养生成、体育品德素养生成”三个方面为考核要素,赋值比为4∶3∶3。以专项技能考核、综合技能运用、课内外学习表现为具体考察对象。此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又注重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课外锻炼过程,巩固习得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2 立足“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2.1 确定培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

在大纲修订时,明确规定了每个学期体育健康实践知识、理论知识的教学课时数,在教学进度中也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健康知识与行为”在实际教学中落到实处。

“健康”概念涵盖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大领域,对于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的培养,在大纲修订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获取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学习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的培养。第一,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学习方式:由“知识学习型”转向“知识建构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习得与整合”“拓展与凝练”方式,进行健康知识体系的建构。第二,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培育。高阶认知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同”与“创造性”。“高阶认知能力”强调未来取向的“能动的学力”,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之学习能力,在相对“静态”的状态下拥有“动态”的学力,以保障学生健康行为的社会适应性。

2.2 关注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遴选首先要坚持“核心素养”理念,通过项目知识技能传授,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素养。教学内容遴选在多学科知识基础上,重点选择与学生健身关系密切的健康知识,如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运动负荷的控制、运动损伤防治、运动效果的评价、养生知识等等。健康知识的普及为学生进行科学健身、科学锻炼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保障,更为学生追求终身健康生活提供服务。

2.3 运用多路径发展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多模式、多路径传播体育健康知识提供了可能。常规的体育课堂之外,还可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课堂,甚至可以利用报刊、宣传栏、人-人传播等方式,来宣传体育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改后的教学,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教师应成为教学的“核心”,由“教”转为“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之目的。学会学习要求学生要有持续追求并坚持学习的能力,包括有效进行个体和群体时间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程和需要,找到可获得的学习机会,以及为了获得学习的成功而克服障碍的能力。学会学习要求学生要转变学习方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联想式、观摩讨论式、自组织综合能力运用式等学习方式,对“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形成准确的认知和定位,从而促进“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的发展。

2.4 体现对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的考察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对体育课程学习所持的态度不同,导致对体育的需求不同,有主动学习的,也有被动学习的。如果不改革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的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就不可能形成。

“体育核心素养”3大指标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体育技能、知识、情感的养成都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知识的整合、迁移中,培养了独立、自主、观察、专注、思考、坚持、合作等重要的学习品质,形成身体和理智思维整合的体育道德与情感,形成积极的体育健康行为。因此,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对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的考察,又体现了对学生体育道德、体育情感等品质的考察,兼顾学生体育“知识、能力、态度”的整体发展观的培养。

3 立足“体育情感与品格”素养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情感包括情与感两个方面:感是对有关体育事物信息的集中接受,是感悟、是理解;情是对体育的感情喷发、发泄,是在认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发生的意识共鸣。体育品格是体育品德和人格的具体呈现,而良好品德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实现的,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过程,也是道德的完善过程。培养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参与体育实践运动,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从大纲修订、教学内容遴选、教学过程把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重构等4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与品格”素养。

修订大纲应本着“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原则,有序体现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安排上,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发展,体现育人规律的循序渐进性特征,搭建学生认知能力阶梯式发展平台。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到体育运动技能的共性教育特征,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参与运动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参与,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将学生的锻炼行为与情感体验二者相结合,达到健身、意志、情志的良性互动发展。综合技术运用模式、课内外一体化联动模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配合、集体的荣誉感、成功的喜悦、失败后的沮丧、信心的坚持与振作等体育情感,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体育态度奠定基础。兼顾体育“知识、能力、态度”的整体发展观,在运动参与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合作、竞争、关爱、沟通、协作、坚持、表达力、创新力等人格品质与社会适应技能,进而发展学生体育道德和体育情感,是体现“核心素养”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成功不再是对知识内容的复制,而是将所学外化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本着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在培养适应未来新情境下的高素养人才。以修订后的大纲进行教学,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体育态度、体能、智能、品德、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收获颇丰。此次课程改革落实了我国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微观层面基本实现了体育学科发展学生以“知识、能力、品德”为素养的教育目标。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必须持续努力探索,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搭建教学相长平台,以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